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法师传略▪P4

  ..续本文上一页来瞻礼玄奘的人达几十万之多,人群长达二十多里。第二天玄奘在众人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地进了长安城,在朱雀街展览了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以及如来舍利、佛像等。长安城内上下沸腾,齐来观瞻,人山人海,动不得旋。

  二月初一,玄奘奉敕赴洛阳晋谒唐太宗。唐太宗详细地询问了玄奘在印度的情况,提出要求玄奘还俗,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玄奘固辞不从。又请玄奘一起伐辽,玄奘以戒律不许观战为由,予以拒绝。玄奘请求要到菩提流支曾经译经的嵩山少林寺翻译带回的佛经。李世民不准玄奘入山,因此命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 一切事务由房玄龄负责,经费由朝廷提供。

  三月初一,玄奘回到长安弘福寺,开始了筹备翻译工作。订立了一个组织翻译人员的方案,共有四类:第一类,证义。就是核对翻译的经文是否符合原意,有无遗漏。第二类:缀文。就是负责对译文进行统稿,润饰,使文体完整统一。第三类,笔受。就是执笔译文的人员。第四类,书写。就是抄写已完成的译文。方案交给房玄龄呈奏李世民,李世民下敕全国,招募各地高僧,协助玄奘译经。到四月底,佛经译场在弘福寺准备就绪。当时应招参加翻译的高僧,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有:

  证义的十二人:

  京师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

  京师罗汉寺沙门慧贵

  京师实际寺沙门明琰;

  京师窦昌寺沙门法祥

  京师静法寺沙门普贤

  京师海法寺沙门神防

  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

  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

  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

  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

  绵州振音寺沙门敬明

  缀文九人:

  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

  京师弘福寺沙门明璇

  京师会昌寺沙门辩机

  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

  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

  蒲州栖岩寺沙门道卓

  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

  终南山崇德寺沙门道宣

  幽州照仁寺沙门慧立

  另外,还有来自的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以及证梵语梵音的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谟。

  玄奘组织的佛经译场不仅在翻译程序上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还明确规定了五不翻的翻译准则:“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即指佛陀。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意义)。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并非不可翻,而是摩腾以来一直沿用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般若即智慧。智慧有俗义,般若意义庄重)。”

  五月二日,玄奘自任译主,首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到这一年年底还译出了《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佛地经》一卷加《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第二年,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玄奘在译完安慧的《大乘阿毗达摩雄集论》之後,集中了主要精力组织大家开始翻译瑜伽宗派的主要论典《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这项工作从该年五月十五日开始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五月十五日,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告完成。

  在这期间,辩机将玄奘亲历西域一百一十个国家,加传闻所知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物产、民俗、宗教等的所见所闻,整理编纂成十二卷《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的诞生给我们研究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研究印度古代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大唐西域记》已有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玄奘又奉敕将中国《老子》一书译成梵文,由唐使带入印度,向印度人民介绍中国的思想文化。曾在印度的迦臂缕波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玄奘还将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随同唐使一起带入印度。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开创了先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七月初一,唐太宗敕令玄奘到坊州宜君县凤凰谷的玉华宫会晤,劝玄奘还俗,赐予高官,永享富贵。被玄奘拒绝。唐太宗亲阅了《瑜伽师地论》後,命令官吏手书九本,发送全国九个州,辗转流通,“使率上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并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在玉华宫并没有停止翻译工作,译出了《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一卷。後玄奘随唐太宗回长安住紫微殿弘法院。白天被唐太宗留在宫里,谈论佛法和在印度的见闻,晚上回到了弘法院继续译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译出了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十卷。

  同年,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住进了慈恩寺。玄奘任慈恩寺首座,寺务繁忙,但还是加紧时间翻译经典,常常至“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译出了大量的佛经。

  译出的佛经在不断地增加,为了预防火灾的侵袭,玄奘在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奏请唐高宗李治在慈恩寺建塔藏经,被批准。五十三岁的玄奘负责建塔工作,其“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辛勤劳动,一座五层方形(当时的塔形)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竣工。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玄奘在慈恩寺译出了两部印度因明学专著《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并在慈恩寺讲解因明。玄奘的弟子争相著疏,各述己见。当时作疏最好的有跟随玄奘译经的神泰、明觉和清迈。他们的疏义在译场广为流通。有位居士吕才,他有位好友是译场僧栖玄。栖玄将《因赐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以及神泰、明觉、清迈三家的注疏借给了吕才。吕才回家专心研究,撰写出《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对因明的宗、因,喻提出了四十条不同的意见。吕才又奏明唐高宗,在慈恩寺开展一次有关因明学术性问题的辩论。唐高宗派遣了“群公学士”到慈恩寺,由玄奘主持“与吕公对定”。这次学术辩论达半年之久,在玄奘耐心透彻的解释下,终于以“吕公词屈,谢而退焉”而告结束。

  通过这件事,玄奘看到吕才对因明译本在文字上产生了不少的误解,意识到译本的文字语言,应当接近一般的读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奏请朝廷派遣文学大臣协助参加证义、缀文工作。公元六五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唐高宗指派了左行射于老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杜正伦等,协助玄奘进行翻译。唐高宗并为慈恩寺撰写了碑文。

  不久,玄奘生了一场大病,唐高宗派了御医替玄奘治疗。玄奘为了争取佛教的社会地位,以及佛教徒的尊严,在病中向唐高宗提出,要求废除“先道後佛”和“僧尼犯法依俗科罪”的敕令。病愈之後,玄奘更加抓紧时间翻译佛经。

  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西明寺建成,玄奘住西明寺译经。自从生了一场大病之後,近三年来,玄奘经常生病,如今年逾六十,身体衰弱,深感生命有限,无常难卜。加上身居京师事务缠身,不能专心译经。因此,上表唐高宗,请求住比较僻静的玉华寺专心从事翻译。得到了唐高宗的许可。玄奘带领弟子及译场人员,赴坊州玉华寺。

  此时,玄奘早有打算,他准备翻译瑜伽学派的重要论著,就是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钓注书。十大论师的注书共有四千五百颂之多,要将它全部译成中文,费时较多。当时玄奘的弟子窥基认为,十大论师的注书不仅篇幅冗长,而且还有真谬之别,恐有使人无所适从之愆。因此,窥基向玄奘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建议,对玄奘说:“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玄奘采纳了窥基的意见,并留窥基一人在身边从事这项工作。十大论师中的注书,其中以护法的注书最为精辟,而且最为难得。此书在印度被玄鉴居士珍藏,唯独玄奘获得。因此,玄奘以护法论师的注书为主,糅合其他九种注书,形成一本十卷的《成唯识论》。此项工作在师生俩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在年底完成。

  我们说《瑜伽师地论》的译成,它结束了地论学和摄论学的争论,统一了唯识学派的思想。那麽,《成唯识论》的译成,它大大地丰富了唯识学的思想,使唯识学的理论更加完整,更有哲理性,为我国法相宗的开创和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

  窥基在完成了《成唯识论》的翻译後,在玄奘的指导下,於慈恩寺讲解《成唯识论》,并对《成唯识论》进行了注释,撰写了《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窥基在十七岁时奉敕师事玄奘,二十五岁起开始跟随玄奘从事翻译工作。玄奘对他极其偏爱,不仅把唯识学的全部思想传授给他,而且把因明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承给他,使其成为唯识学派的一代大宗匠。窥基还在玄奘帮助下,对佛典进行了大量的注释,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享有“百部疏主”的美名。

  玄奘不仅热心于翻译,还重视培养人才。除了译经外,每天坚持为弟子讲解佛法。玄奘的弟子林立,个个都有成就。除了窥基外,与窥基齐名的遐有圆测。圆测早年受学于法常和僧辨,专攻摄论学。玄奘从印度回长安时,他就学于玄奘。显庆四年徙居西明寺,当时敕选了五十名高僧协助玄奘译经,其中有一位就是圆测。後来圆测继承了玄奘唯识学、在西明寺弘扬唯识救义,门下出了许多有学问的弟子。与慈恩寺窥基形成我国法相宗的两大派系。圆测的唯识学还传到了西藏,充实了西藏的唯识学思想。

  玄奘不仅国内弟子众多,而且还培养了日本的留学僧。日本的法相宗开创者道昭,就是其中之一。道昭于公元六五三年随遣唐使吉士长丹等来到长安,跟随玄奘学习唯识、因明八年之久。回国时玄奘赠与大量的法相宗著作。回国後大肆弘扬法相宗,日本佛学界才开始认识唯识学,成为日本法相宗的第一传人。另外,还有公元六五八年来唐跟随玄奘学习唯识的智通、智达。他们回国後在日本奈良兴福寺传播法相宗,成为日本法相宗的第二传人。法相宗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兴盛。玄奘不仅把印度的唯识学传到了日本,丰富了日本的佛学思想,而且通过朝鲜的留学僧顺璟、元晓传到了朝鲜。

  玄奘在完成了《成唯识论》的翻译後,开始着手以《大般若经》为中心的翻译工作。《大般若经》是中观学派的主要经典,主要渊源。在国内虽有译本,但零星不全。玄奘想把般若思想完整地介绍给国内学者,以此说明瑜伽学派的学说上通於般若,融会瑜伽和中观的两派思想,以实现其年轻时的思想。玄奘从印度带回了三种梵文版本的《大般若经》,它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在四处说法的内容,共有二十万颂。当时玄奘的弟子们以《大般若经》的卷帙浩大,劝其删减一部分。玄奘坚持一字不删地将它译成中文。玄奘以三版梵文本作范本,将以前的旧译本作为参考。组织起大家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一丝不苟的翻译。玄奘长期的兢兢业业从事翻译,积劳成疾,如今年遵体弱,自觉“经部甚大,每惧不终”,感叹地对大家说:“各人加勤,勿辞劳苦。”决心在有生之年将这部巨著完成。通过了整整四年的努力,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正月初,翻译工作全部结束。玄奘此刻欣喜万分,赞叹道:“此得镇国之典,人天大宅!”

  《大般若经》胜利告成了,但玄奘的病情在一天一天地加重。正月初三,玉华寺译场诸僧,请求玄奘翻译《大宝积经》。在诸僧的再三启莆下,玄奘推辞不得,勉强参与翻译。译了几行之後,实在支撑不住了,对大家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致,势非久远。”玄奘起座,走出译场。诸僧面面相视,潸然泪下。从此玄奘弃笔,专致修道。

  二月四日,玄奘病笃卧床,讲弟子周匝围绕。玄奘对众人发愿说:“愿以所修福德,迥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弥勒内眷居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及至无上菩提。”玄奘不仅把自己有限的一生献给了佛法,献给了唯识事业,就是死後也要生弥勒内院

  继续进修唯识。来世与佛陀共同救度有情众生。

  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带着他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奔赴了弥勒法会,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

  结束语

  玄奘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他以强烈的求知欲心,追求知识,从不满足。

  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的孤征远迈,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大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且将中国的《老子》、唐初音乐《秦王破阵子》介绍给了印度人民,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使者。称霸五印度的戒日王,听了玄奘对中国大陆的介绍,特遣使节来华访问,成为中印两国政府邦交史上的正式开端。印度人民世代流传着玄奘的美好故事,以这位唐僧曾经踏遍印度大地而感到自豪。

  从贞观十九年到玄奘逝世的十九年中,玄奘共翻译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是中国历史上翻译数量最多的一位翻译家。与玄奘齐名的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竺法护再加上义净的翻译,总共只有一千二百多卷。玄奘翻译的佛经,不仅从数量上是前人所莫及,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划时代的。中国的翻译史上,自从出了玄奘以後,就把玄奘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把玄奘的翻译称为“新译”,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有人称赞他的译文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杰作。

  玄奘作为一个唐僧在中国人民中已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正因为他以无限的慈悲、智慧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一个人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他的贡献就会打破国界和民族界限,受到全世界的人民的尊敬,玄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九八五年夏

《玄奘法师传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