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玉佛寺簡介

  上海玉佛寺簡介

  一、曆中沆舊革

  玉佛寺座落在上海西部的安遠路上,是國內外久負盛名的一座佛教寺院。它因寺內供奉兩尊玉佛而得名。

  玉佛寺創建於清代光緒八年,即公元一八八二年。相傳當時有一位普陀山的老僧叫慧根,單丁行腳,學習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精神,曆五臺,峨嵋,入西藏,進緬甸。在緬甸,慧根法師請得白玉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五尊,它是緬甸佛教信徒和當地的華僑捐贈的,回國時途經上海,留下坐、臥佛各一尊。先在江灣建寺供奉,寺名叫玉佛寺。後因戰火,寺廟被毀,玉佛幸無恙。後來,一位名叫可成的法師在今址募地,按照宋代宮殿建築樣式再建新寺,至一九一八年落成。因此,從一八八二年算起,至今不過百余年曆史,但因其珍藏玉佛,以及寺院建築氣宇軒昂而聞名於世。

  玉佛寺屬於襻宗,傳臨濟宗。

  玉佛寺現有面積十二畝,計八四〇〇平方米,共叁進殿堂。寺內佛像莊嚴,氣勢雄偉,保持了我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優秀傳統。

  二、天王殿

  寺內第一進殿堂爲天王殿,殿內兩側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像,人稱四大金剛。像高四公尺。個個面貌圓盛,姿態端嚴,肅穆宏偉,真是威武雄壯,神態畢露。這種美麗的造型藝術,充分顯示了傳統的中國佛教藝術。

  左邊第一尊叫東方持國天王。持國的意思足護持國上,保護衆生。他手持琵琶,表明他用音樂作爲供養手段,使衆生得到利益和快樂。

  左邊第二尊名叫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的意思是普令衆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握利劍,保護佛法,他面容威嚴,顯怒目金剛相,使衆生壓下邪念從而增善長根。而東方持國天王面容慈祥,循循善誘。一柔一剛的造型抓住了人的心理活動特敞,說明中國佛教對信徒心理很早就有深刻的研究了。

  右邊第一尊是西方廣目天王。廣目的意思是用淨天眼經常觀察保護世界。

  右邊第二尊叫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比喻福德之命聞于四方,他手持實幢,爲的是引導衆生絲帛莊嚴,製服魔衆。

  按照佛教地理的說法,整個世界可分爲四個洲,四大天王各管一個洲。東方叫東勝神洲,由東方持國天王管轄;南方叫南瞻部洲,由南方增長天王管轄;西方叫西牛賀洲,由西方廣目天王管轄;北方叫北俱蘆洲,由北方多聞天王管轄。

  根據佛經記載,四大天王都是保護佛法,保護國土,保護衆生的,所以,在佛教寺廟裏第一殿一般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外屋梁上高懸匾額,上寫“莊嚴慈護”。莊嚴就是莊嚴國土,保護國上,慈護,就是慈護衆生。這是頌揚四天王功德的用語。

  殿內正中,前後還供奉慈氏彌勒和天將韋陀的像各一尊。

  彌勒佛像,坦露胸膛,笑容滿面, 一見就令人生歡喜心,所以又叫歡喜佛或笑佛。彌勒佛實際上是補處佛,補處的意思是候補,意爲經過幾十億萬年之後,他將降臨到我們這個世界接替釋迦牟尼而成佛,來化度衆生。

  關於彌勒佛,也有一個傳奇故事,五代時候(唐朝以後),有一個和尚,法名契此,常手拿布袋,說話瘋癫,人家給他的東西都放入布袋,世稱布袋和尚。奇怪的是,布袋和尚身後總有一些孩子跟隨左右。另外,他講的話,以後無一不應驗,布袋和尚圓寂前留給世人幾句詩,其中兩句說:“彌勒真孺勒,分身幹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都不識。”後人根據他的詩,斷定他就是孺勒佛的化身,從此在中國許多寺廟裏,就用布袋和尚的形象來代替彌勒佛。以後,布袋和尚的形象傳到日本,成爲日本家喻戶曉的七佛之一,日本人過新年,都要供奉七佛。

  彌勒佛笑口常開,無憂無慮。人生在世,總有憂愁煩惱,但是只要看看彌勒佛,便能舒展愁眉,心胸豁然開朗,煩惱也隨之消失了。

  孺勒佛後面的另一尊護法天將,叫韋陀。韋陀手持金剛杵,身體結實有力,肌肉突起,顯示出大無畏的精神。在佛教寺院裏,韋陀總和四大天王在一起,鎮守佛地,保護佛法。

  叁、萬年寶鼎

  大殿前的天井裏,有一個大香爐,叫萬年實鼎,由銅鉄合鑄而成,高四·八米,直徑一·七五米,一九二二年在無錫鑄成。萬年寶鼎的意思是能永遠保存下去。佛教認爲,爐中焚香能使死者超度相得到安息,活人增壽,消災避邪。這個實鼎是佛教信徒捐獻的,聽以鼎上鑄有功德主(捐獻者)的姓名。

  四、大雄寶殿

  玉佛寺第二進爲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裏,大雄寶殿是主毆。“大雄”是教主釋迦牟尼的德界之一,意即有毅力,除煩惱,降四魔。四魔就是煩惱魔、死魔、自在天魔、五蘊魔。毆內供奉叁尊結跏跌坐的金身大佛,這些佛像法相莊嚴、慈祥,看了使入自然而然會想起佛教所說的“菩薩心腸”。

  中間一尊爲釋迦牟尼佛,也叫如來佛。爲什麼叫如來佛?即乘如實道,來化衆生。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釋迦是他的種族名稱,牟尼是梵語,意即聖人,含起來就是釋迦族中的聖人。 他原是印度淨飯王的兒子。 他一生的經曆,可以概括爲四句話“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年遊曆叁十成,說法度生五十年,是則共爲八十壽。”

  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可以說是集中了人類一切美好的相貌。他坐在蓮花座上,雍容鎮定,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兩耳垂肩,眉如新月,整個面容在慈祥中帶有莊嚴的神情。

  東面一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救主蔡師如來,因爲他發大願,要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專醫人們的疾病,消災消難,普度衆生,所以被稱爲藥師佛。當然,這裏的病痛,不僅指身體上的毛病,更指心理上的毛病。這個精神上的毛病,也就是煩惱。佛教認爲人的毛病都由精神上面來的。煩惱來源于欲望,而欲望是無止境的,當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便産生煩惱。欲望有八萬四千,可分爲四類,即貪欲、瞋欲、癡欲、慢欲,把它們分門別類,共一百零八種,稱百八煩惱,所以念佛珠取一百零八粒,撞鍾爲一百零八下,每粒珠子,每記鍾聲都代表一種煩惱,平時多念佛號,必能排除雜念,心地清涼,斷除煩惱。

  藥師佛手持*輪,是比喻佛之說法,如輪王的輪寶,所向無敵。

  西面一尊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體態端莊,神情肅穆,面像圓滿,他手持金臺,意即信徒死後,由他用金臺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

  在大雄寶殿的兩側,還有二十護法諸天。二十諸天形象各有特色,互不相同,塑造精美,其中有一尊小孩,是鬼子母神的最小的孩子愛奴·佛經中說,鬼子母神有一〇〇〇個孩子,愛奴最受寵愛。但鬼子母神生性殘忍,專以食別人孩子爲食,閘得世界下甯,人心惶惶·事爲釋迦牟尼佛所知,便施用神通抓來愛奴用金鉢蓋住。鬼子母神急了,要求放出愛奴,佛給她講解佛法,勸她止惡從善,以愛護自己的孩子之心推及愛護別人的孩子,並給以七粒米飯爲食,後來鬼子母神就帶著愛奴個起皈依了佛教,並成爲佛教的護法天神之一。這是宣揚佛陀慈悲爲懷,神通廣大,能改造軟化所有的惡人。

  木魚,這是佛教用的一種法器。爲什麼取魚的形狀,因爲魚在水中,晝夜不閉眼睛,永遠覺醒著。出家人就以魚來勉勵自己,要象魚兒永遠覺醒一樣,不知疲倦地艱苦修行。

  一般寺廟中的木魚有兩種, 一種取魚的頭部形狀,在僧人念經時調節節拍用, 一種是取魚的全身形狀,橫挂在走廊上,叫做梆,這是一種信號用具。

  大雄寶毆的後面,有一幅大型的海島壁塑,內容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學,十分謙虛的佛弟子。佛經上說,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你要軟化衆生,必定要具備各種知識,學會各種本領。善財童子于是就參拜佛教中五十叁位善知識求教,善知識就是有名的導師的意思,其中第二十七位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海島右下角有一條船,船上的塑像叫船師,傳說善財童子求法途中遇到了一位撐船的居士,發現他有豐富的學識,於是跪在船頭,虛心向他求救。

  壁塑的正中是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以鼈魚爲坐騎,在苦海中巡航,信徒有了災難,只要恭恭敬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就尋聲救渡他。觀世音,就是觀察世界,尋聲救苦的意思。可是到了唐代,觀世音就叫爲觀音了。爲什麼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世字,與觀世音中的世字相同。在封建社會裏,這址很忌諱的,所以爲了避諱,把觀世音就叫觀音了。

  此外,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位男菩薩,是一位有胡子的大丈夫,按照佛教的說法,觀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他可以根據教化對象的不同,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教化。從中國宋代開始,寺院內的觀世音塑像已有女相。到了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基本上爲女相了。可能是女性形象更能體現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的緣故吧,所以一般人稱觀世音菩薩爲觀音娘娘。這是中國特有的,以後這個形象又東傳日本等國。

  觀音像上面的是描述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時的形象,他日進粒米,因而骨瘦如柴,面容憔悴。雪山上沒有人煙,只有動物爲伴,當時有青猴獻果,野鹿獻花,作爲供養。再上面是天龍八部護法神。

  觀音菩薩下面兩邊是十八羅漢,神態栩栩,各有特色。羅漢是佛的大弟子,奉佛之命,永住人世,濟度衆生。據說在印度原來只有十六位羅漢,爲什麼到了中國變成了十八尊呢?古代錫蘭(斯裏蘭卡)有一位慶友法師,寫了一本書,記載了十六羅漢的事迹,以後,唐代的玄奘法師翻譯了這部著作,這樣,十六羅漢加上慶友和玄奘就成了十八羅漢了。

  左下面有一尊羅漢,在敞開的胸膛裏有一尊佛像,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人人皆有佛性,因而人人都可能成佛,那麽,爲什麼我們現在還不能成佛呢?因爲我們心中的那尊佛睡著了,私心雜念蒙蔽了我們的內心,佛教信徒喜歡經常用小木魚敲敲,就是要把我們心中沈睡的佛敲醒,把所有的私心雜念都排除掉,這樣我們就能發善心行好事,將來就一定能夠成佛的。

  整個海島觀音壁塑上的各個塑像,不僅造型…

《上海玉佛寺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