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玉佛寺簡介▪P2

  ..續本文上一頁優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動,莊嚴,各具巧妙的特點,而且主從分明,彼此呼應,安排得非常妥貼,絲毫沒有維亂的感覺,這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大特點。

  五、玉佛樓

  寺內第叁進殿堂,就是玉佛樓,樓上供奉著玉佛坐像,所以叫玉佛樓。

  玉佛是用整塊白玉雕刻而成,重約一噸,高爲一·九五米,這一尊玉佛不僅在我國已成爲稀有之寶,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玉佛頭上和身上佩戴著許多瑪瑙、翡翠,寶石,身上的袈裟上用許多鑽石鑲邊,顯得雍容華貴。

  玉佛的形象,比起其他佛像來,確實更爲慈祥和悅,美妙動人,臉略長而清秀,兩目凝視,眉如新月,兩耳垂肩,面帶慈祥的笑容,整個臉部表情可以說是溫柔飄灑,神情缥缈,充分刻劃出釋迦牟尼他那寬廣的胸襟和慈祥的心腸。 一看到這尊玉佛,內心就得到了甯靜和淨化。

  這一尊玉佛,綫條清晰,花紋秀麗,栩栩如生,真是一件完美的宗教藝術傑作。多少年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敷以萬計的香客前來瞻仰。這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是國寶,佛教中的佛寶。

  玉佛兩側的櫥櫃裏的一只只精製的木匣囊面藏有一部清代雍正年間的雕版大藏經,凡七千二百四十冊。所以玉佛樓又叫藏經樓。大藏經分經、律、論叁藏,佛的弟子把釋迦牟尼在世時所說的“法”稱爲“經”。因爲佛弟子很多,形成一個團體,就叫僧團,僧團內規定了一些戒律,後來把這些戒律以及對這些戒律的解釋稱爲“律”。又因爲佛說的法比較深奧,就有弟子對它進行解釋,這就稱之爲“論”。這種格式,以後就固定下來,稱爲經、律、論叁藏,大藏經就包括了這樣叁個部分。在佛教裏,大藏經稱爲法寶。

  《西遊記》裏記述了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到西天求法取經的故事。西天,就是印度,因爲印度在中國的西面。唐玄奘法師取的經就是這部大藏經的一部份內容,取來之後,玄奘又在西安譯經,今天玉佛寺供奉的這部大藏經是清代雍正十叁年間的版本,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年的曆史。

  出家的僧人代表釋迦牟尼弘化佛教,故稱僧寶。佛實,法寶、僧實,是爲叁寶。在中國,叁寶具足,方可稱寺,叁寶不全,那只能稱廟了。因此,寺的規模要比廟大。

  六、般若丈室

  玉佛樓下面就是寺院方丈居位和演救說法的地方,室內高懸著一塊匾額,名叫般若丈室。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就是說信衆經過方丈的教化之後,能夠産生智慧,洞察事理,消除煩惱。

  方丈一詞的來曆,據《維摩诘經》中說,有位叫維摩诘的居士學問高深,是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漢代時候,有一位叫王有尺的人事朝廷之命出使西域,途中看到一間石屋,別人告訴他,這就是當年維摩诘居住的地方,王有尺拿出尺子一量,石屋正好是十尺見方,即一個平方丈,於是方丈就此得名,以後凡有權威、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稱爲方丈。中國儒家有這麽一個習慣,即爲了對人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名來稱呼其人或其職稱。比如康有爲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他是廣東南海縣人,世人爲了對他表示尊敬,就稱他爲康南海先生。中國佛教吸收了儒家這一習慣,寺廟以住持和尚爲一寺之長,是寺內最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把住持和尚也稱爲方丈和尚,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稱爲方丈室,簡稱丈室。

  七、臥佛堂

  寺內還有一個臥佛堂,堂內供奉著一尊比大玉佛略小的玉佛臥像,也是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結束世壽涅槃時的形像。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薩像,那是立像或座像,不能有臥像,只有釋迦牟尼才能有臥像,釋迦牟尼頭朝北,右臂曲肱枕頭,這種臥式叫吉祥臥,不壓迫心髒,能做吉祥夢。

  這尊臥像,雕刻也很美,面容甯靜慈祥,兩眼微合,從容自若,絲毫沒有痛苦的感覺,成功地刻劃出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狀態時的神態。

  臥佛堂內還有一些佛教文物,大都是明清時代的作品。

  八、上海佛學院

  玉佛寺東廂樓上還有一所培養青年僧材的叢林化的院校——上海佛學院。上海佛學院創建于一九八叁年秋,由上海佛教協會主辦。

  佛學院現有學僧一百余名,其中男僧七十余名,分預科班、正科班,研究班,每班修學兩年;尼僧二十余名,設在本市榛苓街慈修庵內。上海佛學院共設四個班級。凡進院學僧,均需通過入學考試,擇優綠取。剃發染衣,依師出家,方可進佛學院學習。

  佛學院注重解行並進。參禅行香,梵咀唱誦以及每日早晚課誦,均在修學之列。課程以佛學爲主,還有各種文化課、書法、繪畫,梵咀以及英語、日語等。

  學僧來自全國各地,均有繼承如來家業的信念,通過修學,不僅能通曉教理,並能樹立“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的人生目標,以自己的精進努力,來發揚中國佛教晨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往叁大優良傳統。這些學僧畢業後,將分配到上海各個寺廟去,擔任職事,住持佛教。

  九、玉佛寺素齋

  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名聞中外。

  中國寺廟素齋有著悠久的曆史。據說,東南亞國家僧人的飯食,或是到別人家把鉢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輪流送飯,所以,他們有什麽吃什麼,不論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並沒有不許吃肉的規定。我國大乘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我國漢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們除受比丘戒外,還受菩薩戒,所以漢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從曆史上來看,漢族佛教吃素的風習,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及起來的,梁武帝蕭衍也是佛教信徒,曾叁度舍身寺院,高座講經,他召集僧衆辯論肉食的過錯,並敕令不得食肉。客觀上,西晉以後,由於僧侶漸多,而且南方出家人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裹,乞食之製難以實行,於是信衆集體布施財物給寺事以僧。這樣就形成了寺院素齋,以後隨著曆史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寺院素齋體系逐漸形成,成爲中國烹饪藝術苑地裹的一朵奇葩。

  玉佛寺餐廳古樸幽雅,齋宇內濃郁的沈檀香沁入心脾, 一邊耳聞古刹鍾聲, 一邊品嘗素菜,使人仿佛置身于極樂淨土之中。玉佛寺素齋不僅是僧人生活所托,而且已成爲海內外美食家的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

  一九八七年四月

《上海玉佛寺簡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