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海玉佛寺简介▪P2

  ..续本文上一页优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动,庄严,各具巧妙的特点,而且主从分明,彼此呼应,安排得非常妥贴,丝毫没有维乱的感觉,这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大特点。

  五、玉佛楼

  寺内第三进殿堂,就是玉佛楼,楼上供奉着玉佛坐像,所以叫玉佛楼。

  玉佛是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重约一吨,高为一·九五米,这一尊玉佛不仅在我国已成为稀有之宝,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玉佛头上和身上佩戴着许多玛瑙、翡翠,宝石,身上的袈裟上用许多钻石镶边,显得雍容华贵。

  玉佛的形象,比起其他佛像来,确实更为慈祥和悦,美妙动人,脸略长而清秀,两目凝视,眉如新月,两耳垂肩,面带慈祥的笑容,整个脸部表情可以说是温柔飘洒,神情缥缈,充分刻划出释迦牟尼他那宽广的胸襟和慈祥的心肠。 一看到这尊玉佛,内心就得到了宁静和净化。

  这一尊玉佛,綫条清晰,花纹秀丽,栩栩如生,真是一件完美的宗教艺术杰作。多少年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敷以万计的香客前来瞻仰。这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是国宝,佛教中的佛宝。

  玉佛两侧的橱柜里的一只只精制的木匣囊面藏有一部清代雍正年间的雕版大藏经,凡七千二百四十册。所以玉佛楼又叫藏经楼。大藏经分经、律、论三藏,佛的弟子把释迦牟尼在世时所说的“法”称为“经”。因为佛弟子很多,形成一个团体,就叫僧团,僧团内规定了一些戒律,後来把这些戒律以及对这些戒律的解释称为“律”。又因为佛说的法比较深奥,就有弟子对它进行解释,这就称之为“论”。这种格式,以後就固定下来,称为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就包括了这样三个部分。在佛教里,大藏经称为法宝。

  《西游记》里记述了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到西天求法取经的故事。西天,就是印度,因为印度在中国的西面。唐玄奘法师取的经就是这部大藏经的一部份内容,取来之後,玄奘又在西安译经,今天玉佛寺供奉的这部大藏经是清代雍正十三年间的版本,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年的历史。

  出家的僧人代表释迦牟尼弘化佛教,故称僧宝。佛实,法宝、僧实,是为三宝。在中国,三宝具足,方可称寺,三宝不全,那只能称庙了。因此,寺的规模要比庙大。

  六、般若丈室

  玉佛楼下面就是寺院方丈居位和演救说法的地方,室内高悬着一块匾额,名叫般若丈室。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就是说信众经过方丈的教化之後,能够产生智慧,洞察事理,消除烦恼。

  方丈一词的来历,据《维摩诘经》中说,有位叫维摩诘的居士学问高深,是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汉代时候,有一位叫王有尺的人事朝廷之命出使西域,途中看到一间石屋,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当年维摩诘居住的地方,王有尺拿出尺子一量,石屋正好是十尺见方,即一个平方丈,於是方丈就此得名,以後凡有权威、有智慧、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为方丈。中国儒家有这麽一个习惯,即为了对人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名来称呼其人或其职称。比如康有为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他是广东南海县人,世人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称他为康南海先生。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这一习惯,寺庙以住持和尚为一寺之长,是寺内最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把住持和尚也称为方丈和尚,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称为方丈室,简称丈室。

  七、卧佛堂

  寺内还有一个卧佛堂,堂内供奉着一尊比大玉佛略小的玉佛卧像,也是用整块白玉雕成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结束世寿涅槃时的形像。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萨像,那是立像或座像,不能有卧像,只有释迦牟尼才能有卧像,释迦牟尼头朝北,右臂曲肱枕头,这种卧式叫吉祥卧,不压迫心脏,能做吉祥梦。

  这尊卧像,雕刻也很美,面容宁静慈祥,两眼微合,从容自若,丝毫没有痛苦的感觉,成功地刻划出释迦牟尼佛进入涅槃状态时的神态。

  卧佛堂内还有一些佛教文物,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八、上海佛学院

  玉佛寺东厢楼上还有一所培养青年僧材的丛林化的院校——上海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创建于一九八三年秋,由上海佛教协会主办。

  佛学院现有学僧一百余名,其中男僧七十余名,分预科班、正科班,研究班,每班修学两年;尼僧二十余名,设在本市榛苓街慈修庵内。上海佛学院共设四个班级。凡进院学僧,均需通过入学考试,择优绿取。剃发染衣,依师出家,方可进佛学院学习。

  佛学院注重解行并进。参禅行香,梵咀唱诵以及每日早晚课诵,均在修学之列。课程以佛学为主,还有各种文化课、书法、绘画,梵咀以及英语、日语等。

  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均有继承如来家业的信念,通过修学,不仅能通晓教理,并能树立“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人生目标,以自己的精进努力,来发扬中国佛教晨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往三大优良传统。这些学僧毕业後,将分配到上海各个寺庙去,担任职事,住持佛教。

  九、玉佛寺素斋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名闻中外。

  中国寺庙素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东南亚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把鉢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麽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除受比丘戒外,还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上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及起来的,梁武帝萧衍也是佛教信徒,曾三度舍身寺院,高座讲经,他召集僧众辩论肉食的过错,并敕令不得食肉。客观上,西晋以後,由於僧侣渐多,而且南方出家人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裹,乞食之制难以实行,於是信众集体布施财物给寺事以僧。这样就形成了寺院素斋,以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寺院素斋体系逐渐形成,成为中国烹饪艺术苑地裹的一朵奇葩。

  玉佛寺餐厅古朴幽雅,斋宇内浓郁的沉檀香沁入心脾, 一边耳闻古刹钟声, 一边品尝素菜,使人仿佛置身于极乐净土之中。玉佛寺素斋不仅是僧人生活所托,而且已成为海内外美食家的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一九八七年四月

《上海玉佛寺简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