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性善論考辯(達亮)▪P2

  ..續本文上一頁)。孟子認爲,此種種論調,都只是反映了現實中對人的行爲的觀察。但它們有個共同點,都是先將"善""不善"這種價值判斷加在人性之前,但我們從來不會對動物加上"善"或"不善"的定語,爲什麼呢

  孟子的結論是"善"是人的本性。

  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德育教育,強調的是"禮"製。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後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人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甯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意思是說,光靠政令與刑法來約束民衆,那麼即使民衆不敢違法亂紀,也會虛應事故,是因爲"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5]沒有真正地建立廉恥之心。所以,儒家輕法製,重道德。儒家認爲,如果以道德和禮製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那麼由誰來進行這個工作呢

  當然是由讀書人,因爲他們在學習《四書》、《五經》的時候,已經使得自己得到了"禮"的教育,然後就可以管理百姓,還可以再把"善"傳播給那些沒有讀書的平民百姓。由于"學而優則仕"[6]那些所謂的"士大夫"階層就負起了教化世人的責任。在古代的製度下,法律只是用來對付老百姓,對士大夫階層是有特殊禮遇的。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在中國古代社會裏,一直存在"民不可告官"的規矩。由于民不可告官,所以官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搜刮民財,正所謂"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以,性善論也就成了滋生腐敗的土壤。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性善論的局限性。一方面,性善論強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必須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注重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夠的。另一方面,古人也強調法律的重要性。每個朝代一開始都要迅速製定法典,用來治理國家。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7]究竟是戕害人的生命還是保存人的生命,對人的生命是不忍還是忍心甚至殘忍,就應當成爲評判一切政治製度和設施是否具有道德合法性的-個最終標准。所以,性善論是不足以遏製腐敗的。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府,權力可以大到令人行善,行善必須出自內心。"同樣,心靈若發出屬天的微笑,任何製度也無法禁止,卻要被這笑聲所顫動。[8]凸凹在《天真、善良與貞潔》中則回答了如何向善的大命題弱者的善是無用的,惡者的善是乞求不得的;只有強者的善才是真實有力的,向善的人們只有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才能給社會以真正的善--社會所需乃強者之善。彭程在他的隨筆中說,人心的不平,從根本上,是錯把欲求當需求。[9]

  以上列舉了古今中外曆史上幾種主要的人性觀點,筆者不是務必要調和會通爲事,而是想順便解決一個人們常常忽視的語義問題,同時也注意到它們確有"將無同"的一面。但是,要是尋求對人性的一種概括性的解釋,人們肯定不會滿意如揚雄的"性二元論"或韓愈的"性叁品說",因爲人性就意味著人的天性、本性、共性,就意味著要提出一種對人性的基本因素或主要傾向的解釋。揚、韓僅描述事實,而我們還需要一種對事實的概括。從道德的觀點看,我們也不會總是滿足于"性白板說"。究竟人的善端超過惡端,還是惡端超過善端呢

  我們最終將還是無法回避這個問題。若真正要以"是"或"不是"的形式明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看來還是會自然地傾向于孟子的結論,"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其理由已如上述:"保存生命是善,戕害生命是惡",我們可以從人人皆有的恻隱之情中傾聽到這些話,這一性善已由恻隱之心指示給我們。

  善與惡並不是相互平衡,其實人的向善的可能性超過向惡的可能性。人的善念超過惡念,而這一超過那怕只是輕微的一點,也就像天平一端的法碼超過另一端的法碼一樣,使人類的生活和世界曆史決定性地擺向一邊。如果說這就表明了人性善的話,我們就在這一點上言性善,它絲毫不高遠,也不玄奧,但同樣能讓我們理解明。

  人心有善有惡,人間自有真情在。善是主流的,惡是非主流的。所以,不應該對社會喪失信心。中國自古話就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強調善,注重道德的培養,把中國建成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中華文明能夠曆幾千年而延續,對善的重視也顯得不容忽視。正是由于這種對善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中國能夠汲取並消化各種文明,才能夠同化別人,而不是

  被同化,才能夠使得中國經曆一波波的動蕩而獲重生。

  性善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這種理論是儒佛道叁教中共有的特征。從此,人類漫長的進化史就是那第一念的善引發的火焰在燃燒,在壯大,照亮了人類的過去與未來。善照亮了人類過去的野蠻與愚昧,今天的和諧與秩序是善。從人類開始善與惡的鬥爭,也即是人性與獸性的鬥爭,直到今天,我們欣喜的看到,在人性善的光輝指引下,人類擺脫了許多愚昧與野蠻,善的光輝化爲文明的明燈,照亮了深邃的宇宙和人類的前程。因此我們渴望整個人類、整個世界能夠發揚人性善之光,理性之光,使整個人類、整個世界早一天進入至善至美的境界,把人性的真善美之光普照大地。

  注釋:

  [1]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之《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嶽麓書社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第465~466頁。

  [2]《孟子集注·公孫醜章句上》,第341-343頁。

  [3]同[1],第469頁。

  [4]同[1],《論語集注·爲政第二》,第76頁。

  [5]清·曹雪芹/高鹗著《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1月湖北第四版,第56頁。

  [6]同[1],《論語集注·子張第十九》,第276頁。

  [7]同[2]

  [8]遠志明《心靈的權利》,1993年夏于"ckson,Mississippi。

  [9]凸凹《"新文人"論》,載于《霜風與酒紅》一書,伍立楊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了月版,第394頁:

  [10]同[1],《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第300頁。

  

《性善論考辯(達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