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曲女城大會的故事▪P2

  ..續本文上一頁了五十多個劫賊,把和他同行的二十多個旅客的一些金錢、衣服、什物都搶去了,還把他們押到一個沒水的池沼內,准備來進行屠殺的時候,因爲池沼內長滿了蓬蒿刺草,他和一個沙彌發現傍南有一水穴,遂乘大家紛擾嘈雜的時候,很快地就從這個穴口內溜出去了,跑了兩叁裏,碰到了一個在田裏耕作的農民,急忙把這件事告訴他,農民就向村子裏狂吹螺貝,馬上跑來了八十多個手執器械的鄉民,趕到池沼邊,把被難的人都救出來。大家因金錢衣物,盡被搶去,又飽受了一番驚險,不禁悲從中來,啼哭不已;論主卻反而笑容滿面,好像沒有事的樣子。大家責問他,他說:“人所最珍貴的應是生命,現在我們生命既然幸好,那些金錢衣物,都是可能再掙得來的,何必還要這樣憂苦自損哩!”我們更不難從這裏看到他那灑脫的襟懷和堅強的性格。”

  “真的,一個人只身匹馬,突破千萬重的困難艱險,從幾萬裏路的天那邊,跑到我們印度的土地上來,這真不是一回簡單的事情。何況他在我們印度的土地上,又經過十幾年的磨練不斷地廣泛地以那種虛心誠懇,堅苦卓絕的精神,向各處的宿德碩彥進行學習,真是吸納百川,彙成大海,試想誰還有比他的本領更強,眼見這勝利是屬于他的了。”

  “……”

  十八天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平安過去了,當會期圓滿,戒日王以無比的激動心情,來宣布論主勝利的時候,這十八天沈默期待,陡然爆炸,轉變而成爲不可抑製的狂熱欣躍。馥郁的鮮花,爭向支那法師飛灑;輝煌的燈蠟,爭向支那法師燃照;優美的音樂,爭向支那法師吹奏;響亮的歌唱,爭向支那法師贊頌;無邊人海的眼睛,都爲支那法師所吸引住了;無邊人海的心,都爲支那法師所吸住了。戒日王供施金幣一萬,銀幣叁萬,上等氈衣一百領,鸠摩羅王和預會的十八個國王,也各發心供施上妙珍寶,爛然如雲,作爲對于支那法師的勝利祝賀。法師卻都一一堅決而委婉謝絕了。戒日王又嚴飾寶象,要論主跨上去,吩咐貴臣陪侍,在曲女城巡唱一轉,好使廣大人民瞻仰德貌,藉慰傾慕的情愫;論主認爲自己現在學術方面能有一點成就,都是由于印度許多大師的慈愛和培養而得的,斷不能作爲自己一個人的光榮,因此也堅決婉謝,無論如何,都不肯跨到象背上去。戒日王以事關舊例,不容廢止,只好以論主袈裟張懸象背,仍由貴臣陪侍,幡樂導擁,在曲女城街上遊行宣唱了一番。當時印度的文化團體,紛紛給與論主的榮譽稱號,菩薩乘的佛教學者,共同贈與“大乘天”的光榮稱號,聲聞乘的佛教學者,共同贈與“解脫天”的光榮稱號。這真是學貫叁乘,聲震五印了。

  當鸠摩羅王還沒有以兵威向那爛陀寺挾持時,玄奘叁藏就准備要回祖國來了,雖經那爛陀寺的苦苦挽留,舍不得他走;但叁藏志在中印文化的交流,並想藉以增進雙方的了解和友誼,因竭力向戒賢正法藏疏解;正法藏也極力贊成他這樣做,並且相信他有力量這樣做。據說當時正法藏拒絕鸠摩羅王的請求,不讓玄奘叁藏到迦支縷波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幫助他早些回國,好努力完成他自己理想中的光輝事業。這一次,大會在預期的十八天內結束了,在第十九天,叁藏就匆匆要向戒日王等告別,他們又怎麼舍得他走。千方百計,苦留不住,戒日王最後提出要求說,自己初嗣位時,曾發願五年啓建“無遮大會”一次,第六次已經就要在缽羅耶伽國的大施場舉行了,心知法師鄒于回國,也必須過了這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再去。玄奘叁藏雖眷戀祖國,歸心如箭;但盛情難卻,又只好暫時留下來。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過去了,大家當然還是舍不得他走。鸠摩羅王說:“假如法師能哀憫我們,肯留住印度,我當發心建造一百座佛教寺院供養法師。”叁藏以闡揚佛法爲己任告訴他們,並說自己西行求法的時候,本國學習佛法的人,都如饑似渴地望著自己,現在十幾年了,你們還不讓我趕快地回去,這就是障蔽那些人不使接觸佛法,就因果說,障蔽別人的慧眼,也就等于使自己失掉慧眼的。大家看到叁藏意志,堅如鋼鐵,怎樣也留不住了,只好爭先恐後地饋送金銀珍寶,表示自己的一點心意。叁藏除領受了鸠摩羅王一件以粗毛織成的披風,取其在途中可能遮擋風雪外,又都一一地謝絕了。

  叁藏十九年來在印度所搜集的許多珍貴經像等物,正思索著怎樣運去,適見與北印度境內的烏地王同路,便想托他的象軍馬軍馱運,不期那時候戒日王已撥交烏地王大象一頭,金幣叁千,銀幣一萬,作爲叁藏在路上的費用,要他沿途好生照應。臨行,戒日王等戀戀不舍,一程又一程地不覺送到幾十裏以外的地方。後來在無可如何不能不分手的時節,內中有許多人不禁痛哭失聲,叁藏自己也淚光滿面哽咽不能成語了。誰料走了叁天,戒日王、鸠摩羅王、跋吒王等多夥率輕騎數百,在煙塵蔽日中氣咻咻地趕到,他們拿出幾封用白氈寫好的文書,念給叁藏聽了,隨用紅泥封印,加派四個騎尉,要他們向沿途所過的國境投遽,要求按段照應,更換人員象馬護送,直到中國的邊境爲止。

  玄奘叁藏西行求法的事業,已經千多年了。回想叁藏用象負馱經像等物歸來時,這上面是負馱著多麼偉大的榮譽!又是負馱著曆史上中印兩國人民多麼真摯和深厚的友情!就是到了今天,我們中印兩國廣大人民,對于這個富有曆史意味的故事,還覺得情景宛然,栩栩如生,永遠活在兩國人民的心裏。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六年第叁期)

  

《曲女城大會的故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