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 第
六 七 八
識 識 識
共 器
變
的 界
不 的
共 根
變 身
客
觀
世
界
前五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即外部的客觀世界。用佛學說,即衆生共變的器界(世界)及各自所變的根身(身)。此皆阿賴耶識所緣的相分,與彼見分,皆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相似相續,非常非一的。第六意識爲前五識的分別依,能與前五識同處色聲等境。第七識爲前六識的染淨依,第八識爲前七識的根本依、種子依。八識五十一心所,皆是我們精神的混合體,有聯系而又有區別的。我要把上面已說的話,重說一遍:精神是具有強大力量的,無有體積、無有形相、無有色聲香味觸,是不能以眼見、以耳聞、以手扪的。精神即心。正因爲無有體積、無有形相,我心佛心衆生心,才能圓觸無礙,互攝互入,一室千燈,光光交映。主伴重重,無盡無盡。
我在上面曾說五十一心所中的受心所即感情,思心所即意志,欲心所即欲望。現應先交代清楚。《成唯識論》卷二說:““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境相:複詞,即環境。環境中的人、物、事,皆能刺激人們的生理心理,引起苦樂憂喜的反應。受,即能感受此苦樂憂喜的情緒。能引起喜樂情緒的,稱順境。人們對之則起合欲,未得欲得,已得欲不失。能引起憂苦情緒的,稱違境。人們對之則起離欲,已得欲排除,未得欲永不得。非順非違的,稱俱非境,當然只能起非二欲了。人們的生理組織,大體相同,在感受上,差距不會太大,順境違境,比較易于確定。人們的心理活動,也就是精神生活,在感受上,可能存在著本質上的矛盾。什麼是順境?什麼是違境?那就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值得注意的是:受,不但能感受自己的苦樂憂喜,還能感受別人的苦樂憂喜。“看戲流眼淚”,“一人向隅,滿座爲之不歡”,“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這難道不是絕好的證明嗎?受,應該是人身中的至寶。不能感受廣大人民苦樂憂喜的情緒,是不能革命的;不能感受廣大人民苦樂憂喜的情緒,也是不能學佛的。
《成唯識論》卷二說:“欲,謂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能激引身心喜樂情緒的順境,即所樂境。合欲,即是希望。如何滿足自己的希望,使所樂境成爲現實生活,這就需要付出辛勤的代價了。如能把欲心所同受思兩個心所結合起來學習,那就更容易理解了。生活本是有機的聯系,我們是應該把許多有關的名詞聯系起來學習的。佛書中常將“貪欲”、“欲愛”連綴成詞,欲在我們生活中是很不簡單的。一般地說,財色名食睡,稱五欲,皆是衆生樂意追求的。食與睡,基本上在維護生存。色欲,主要爲性欲,是在要求種族繁衍,要求生的變相綿延。名譽欲,在要求生的光彩。財,金錢欲,有些人追求金錢並不是在滿足生活、方便生活,而是在借以顯示生活的豪華、特殊,表示高人一等。人是十分複雜的,當然不能用五欲概括人類的欲望。但從五欲分析,幾乎皆是與“生”相聯系的。欲生不欲死,似乎人類最基本的欲望。不惜自我犧牲,以維護廣大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美好,這又是人類的最大美德。這樣做,似乎也是發揮了“生”的最大價值,幾乎沒有一個不重視“生”的。“生”究竟是什麼?“生”的意義和價值又是什麼?這是我們每個佛教徒都作出回答的。因爲我們要“了生死”、要“度衆生”,都離不了一個“生”嘛。佛學不僅強調無我,還強調無生嘛。剝削階段殘酷地剝削工人和農民,到底爲什麼?還不是爲了滿足他們不勞而食的寄生生活,爲了滿足他們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罪惡生活,被剝削者起來摧毀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舊社會製度,難道不是爲了要使天下後世的人,皆能各遂其生各樂其生嗎?使“生”再來受壓抑、淩辱和痛苦嗎?一般地講,人皆欲生不欲死。這是人類具有曆史的普遍現象,佛弟子是有責任研究的。
《成唯識論》卷二說:“思,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品,類義。善、惡、無記、品類有別。等,等取惡品、無記品。欲的本身,不是善,不是惡,而是屬于非善非惡的,無記性的。判斷欲的善惡,主要看欲什麼?采取什麼手段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思,就是爲了滿足欲望而采取的手段。有叁個步驟:一、審慮思,對所采取的手段,進行審慎考慮;二、決定思,審慮成熟,做出決定;叁、發動思,既已做出決定,即發動身口業去實際造作,這裏面就很可能有善有惡了。前二步驟,純屬內心活動,是意業;後一步驟,是意識發動身口去實際執行,爲身業口業,當然也還有意業。這完全是意志的體現,因而我在上面說,思即意志。
《成唯識論》卷二說:“想,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施設名言,只有第六意識有此作用,這就不是用七八兩個識講的了。于境取像:五俱意識在緣于外境時,能仗托境的本質,變起一個影像,爲自家親所緣緣。並能在這個影像上施設名言。這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完全相反的。因而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常識認爲,一、我們眼意二識緣于外境時,能直接見到外境,不承認仗托外境作爲本質,變現一個影像;二、名言能直接施設到外境上。究竟是佛學正確?還是常識正確?我是傾向于佛學的,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請同學們分析。
一、例如十個人看一棵樹時,因站的位置有前後、中偏的不同,視覺器官的健康程度不同,心力的專注程度不同,十個人所看到的樹,肯定是不能一致的。如果不是依托樹的本質變起一個影像,請問:能拿什麼來表現這不一致呢?難道一棵樹的本身能形成這樣的不一致嗎?
二、十個人看樹後,十個人的思想中皆有這一棵樹的影像。甚至做夢,有時這棵樹的影像還能出現于夢中。請問:如果不是依托樹的本質變起一個影像,這影像又是從哪來的呢?
叁、約時間上說,樹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決不是靜止的。約空間上說,樹是與周圍事物互相牽涉互相影響,決不是狐立孤立的。在客觀實際中的樹,是動的活的。我們依托樹的本質在自己心中所變的影像,是靜止的、是孤立的、死的。名詞,是表達我們內心的印象而印象在一塊兒的。決不能施設到外界的境上,如椅如桌、如飯如菜、如人如牛等等名詞,能施設到彼實物上去嗎?生活的事實已完全徹底證明那是不可能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名與實若水乳溶化,分解不開。妄想的堅固執著,不能想見。佛學認爲名與相皆是主觀妄想所勾畫,必須截斷妄想,離名離相,始能有契于客觀實際之真。此點極重要,就順便拈出。
《成唯識論》卷六說:“信,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值,樂善爲業。”實德能,是信的具體內容;深忍樂欲,是信的質量標准。我們強調要信——信什麼?即信實、信德、信能。實,即實事實理。實事,即緣生的事物;實理,即從緣生事物中所顯示的二無我理。緣,條件。佛學認爲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産生的。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事物從緣生已,它的生住異滅整個過程,也皆受一定的條件製約。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人爲萬物之靈,具有主觀能動性,如欲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或創造一定的條件。不然,也只能陷于主觀的空想。“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這是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佛就是這一條規律的發現者、運用者和宣傳者。盡十方叁世諸佛神力,也是改變不了這一條鐵的規律的。“般若爲諸佛母。”不修習深般若波羅密多,也是不能成佛的。實事,實際上是指緣生法的規律。十法界的凡聖染淨因果,莫有一法不是衆緣和合所成的,事物的生住異滅,既皆受一定條件的支配;又能作爲條件,去影響其他的事物。我們要從中找出事物絕緣孤立的自體,當然是不能的。不幸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事物是有個體的,是有絕緣孤立的個體的。此即法執,此法我執。五蘊緣合,假名爲身,假名爲人,若身若人,實非絕緣狐立的自體,我們竟又執此莫須有的自體以爲我,是發現我執,或法執我執。佛學認爲我執法執,皆是主觀上的執著,主觀認識上的錯誤,在客觀實際上,是沒有的、空的。佛學上揭示的二無我理,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實不虛的,不變不異的,因又強名之曰真如。具體地說,即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或二空真如。在緣生法中,找不出我法實有的自體,故二無我理,是依緣生法顯示的,非離日常緣生法外,還有二無我理。實事實理,並不在這紙面上,也不是我這支筆寫得出來的。同學們必須抓緊這點線索,向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實事實理、思索實事實理、體驗實事實理。請記住!若對實事實理,沒有深忍樂欲,是不能算作信的。
實事實理,是法寶。德,即具有真淨功德的佛寶、僧寶。佛、梵語,譯言覺。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義。自覺,自己明徹了實事實理,堅持二無我理,作爲根本原則,廣修六度萬行,不斷地改變緣生事物,能使染者轉爲淨,凡者轉爲聖。覺他:化導衆生,使之亦能明徹實事實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上宏佛道,下化衆生。覺行圓滿:世尊自覺覺他的功行,皆臻究竟圓滿。問:佛的覺他功行,既臻究竟圓滿,衆生即應度盡,爲何我等還凡愚?曰:覺他功行圓滿,是說佛理無不徹,事無不達,任何機感,皆能隨緣攝化,這是等覺菩薩都做不到的,並不是說衆生已被佛度盡了。僧有聲聞僧,菩薩僧。聲聞僧側重自度,菩薩信自他平等,悲智雙運。是擔荷如來家業,紹隆佛種的佛門英雄。
信能——信我自己和一切衆生,皆是緣生事物,根據具體情況,創造一切條件,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是能夠逐步通達實事實理的。是能夠逐漸掌握二無我理,用以改變緣生事物,成爲高僧大德,向著佛菩薩的光明大道邁步前進的。信仰叁寶,必須落實到自己,使之成爲叁寶的組成部分。現在,不是叁寶需要我們,而是我們迫切需要叁寶。我們每天在佛前誦持叁皈依時,就充分表達了這個意願。
深忍樂欲——深,是忍、樂、欲的副詞。忍,許可、印證的意思。對自己信仰的實事實理,通過觀察、分析、體驗,認爲是正確的,可以信賴的,在思想上已經認可了,沒有什麼猶豫了。但是還不夠,還必須要求有適當的深度,通過日常學與修的實踐,認解日益明確具體,認爲佛教的理論—法寶,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也是能證實的,完全可以信賴的,的的確確是自己可以放舍身命的地方,勇往直前,萬牛挽不回頭,這才可以說是信——正信、深信。
樂,愛樂。深樂——對于具有真淨功德的佛寶僧寶,要能激發真摯的感情,至心愛樂,無比欣慕,才能叫著信佛信僧。
欲,欲望。深欲——強烈的欲望。自己既然信仰叁寶,就要強烈要求自己能成爲一個真實的叁寶弟子,對于了悟佛法(實事實理),就應該懷有強烈的欲望,虛心學習,孜孜不倦。盡管自己還不能成菩薩成佛,但深信自己是具有佛性的,強烈要求能把佛法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一點一滴認真去做。檐水總能滴穿階前石,沒有鐵杵不能磨成針的。口說信仰叁寶,卻把自己擺在一邊,這是很危險的。同學們,信仰叁寶,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我自己在這方面就是很慚愧的。
將深忍配合實,深樂配合德,深欲配合能。這是就它的側重點講的。一般地說我們對實德能,皆應有深忍樂欲,皆應有深刻的理智認識,皆應有深厚的真摯感情,皆應有深沈的強烈願望。
心所注解,應以《成唯識論》上的爲標准,我不再重作注腳了。想補充的,亦暫止于此。
精神只有力用,沒有形相,是不能以眼見、耳聞、手觸的。世親于無形相中,爲我們勾畫出八識五十一心所的一個系統,今天還有它現實的意義。我們是能從中受到啓發和教育的。但本論的主題思想,是“一切法無我”。我們應于百法中理解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旨趣。真正的二無我理,確確實實是不可思義的,不是在心思言議中尋覓得出的。也許同學們聽到“不可思議”四字,就神喪氣沮,認爲佛法難學。其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一物一事,是能思得出議得出的。例如:熱如思得出,議得出,我們就用不著安裝暖氣設備了;冷如思得出、議得出,我們就用不著安裝冷氣設備了。大米白面,如思得出、議得出,就用不著農民辛辛苦苦作田了,天下也不會有餓殍了。火如思得出,心將被燒;火如議得出,口將被燒。黃金思得出、議得出,天下的乞兒皆將爲百萬富翁了。佛如思得出、議得出,我們皆將立地成佛,用不著上殿、坐禅、學習經論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皆是心思不出、口議不出的,何況“一切法無我”。只有認認真真修習禅定,才能觸發真實智慧。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探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