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P5

  ..续本文上一页

   第 第 第

   六 七 八

   识 识 识

  

  共 器

  变

  的 界

  

  不 的

  共 根

  变 身

  

  

  客

  观

  世

  界

  

  前五识所缘的色声香味触,即外部的客观世界。用佛学说,即众生共变的器界(世界)及各自所变的根身(身)。此皆阿赖耶识所缘的相分,与彼见分,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相似相续,非常非一的。第六意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能与前五识同处色声等境。第七识为前六识的染净依,第八识为前七识的根本依、种子依。八识五十一心所,皆是我们精神的混合体,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我要把上面已说的话,重说一遍:精神是具有强大力量的,无有体积、无有形相、无有色声香味触,是不能以眼见、以耳闻、以手扪的。精神即心。正因为无有体积、无有形相,我心佛心众生心,才能圆触无碍,互摄互入,一室千灯,光光交映。主伴重重,无尽无尽。

  我在上面曾说五十一心所中的受心所即感情,思心所即意志,欲心所即欲望。现应先交代清楚。《成唯识论》卷二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境相:复词,即环境。环境中的人、物、事,皆能刺激人们的生理心理,引起苦乐忧喜的反应。受,即能感受此苦乐忧喜的情绪。能引起喜乐情绪的,称顺境。人们对之则起合欲,未得欲得,已得欲不失。能引起忧苦情绪的,称违境。人们对之则起离欲,已得欲排除,未得欲永不得。非顺非违的,称俱非境,当然只能起非二欲了。人们的生理组织,大体相同,在感受上,差距不会太大,顺境违境,比较易于确定。人们的心理活动,也就是精神生活,在感受上,可能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什么是顺境?什么是违境?那就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值得注意的是:受,不但能感受自己的苦乐忧喜,还能感受别人的苦乐忧喜。“看戏流眼泪”,“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难道不是绝好的证明吗?受,应该是人身中的至宝。不能感受广大人民苦乐忧喜的情绪,是不能革命的;不能感受广大人民苦乐忧喜的情绪,也是不能学佛的。

  《成唯识论》卷二说:“欲,谓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能激引身心喜乐情绪的顺境,即所乐境。合欲,即是希望。如何满足自己的希望,使所乐境成为现实生活,这就需要付出辛勤的代价了。如能把欲心所同受思两个心所结合起来学习,那就更容易理解了。生活本是有机的联系,我们是应该把许多有关的名词联系起来学习的。佛书中常将“贪欲”、“欲爱”连缀成词,欲在我们生活中是很不简单的。一般地说,财色名食睡,称五欲,皆是众生乐意追求的。食与睡,基本上在维护生存。色欲,主要为性欲,是在要求种族繁衍,要求生的变相绵延。名誉欲,在要求生的光彩。财,金钱欲,有些人追求金钱并不是在满足生活、方便生活,而是在借以显示生活的豪华、特殊,表示高人一等。人是十分复杂的,当然不能用五欲概括人类的欲望。但从五欲分析,几乎皆是与“生”相联系的。欲生不欲死,似乎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不惜自我牺牲,以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美好,这又是人类的最大美德。这样做,似乎也是发挥了“生”的最大价值,几乎没有一个不重视“生”的。“生”究竟是什么?“生”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佛教徒都作出回答的。因为我们要“了生死”、要“度众生”,都离不了一个“生”嘛。佛学不仅强调无我,还强调无生嘛。剥削阶段残酷地剥削工人和农民,到底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满足他们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罪恶生活,被剥削者起来摧毁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制度,难道不是为了要使天下后世的人,皆能各遂其生各乐其生吗?使“生”再来受压抑、凌辱和痛苦吗?一般地讲,人皆欲生不欲死。这是人类具有历史的普遍现象,佛弟子是有责任研究的。

  《成唯识论》卷二说:“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品,类义。善、恶、无记、品类有别。等,等取恶品、无记品。欲的本身,不是善,不是恶,而是属于非善非恶的,无记性的。判断欲的善恶,主要看欲什么?采取什么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思,就是为了满足欲望而采取的手段。有三个步骤:一、审虑思,对所采取的手段,进行审慎考虑;二、决定思,审虑成熟,做出决定;三、发动思,既已做出决定,即发动身口业去实际造作,这里面就很可能有善有恶了。前二步骤,纯属内心活动,是意业;后一步骤,是意识发动身口去实际执行,为身业口业,当然也还有意业。这完全是意志的体现,因而我在上面说,思即意志。

  《成唯识论》卷二说:“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施设名言,只有第六意识有此作用,这就不是用七八两个识讲的了。于境取像:五俱意识在缘于外境时,能仗托境的本质,变起一个影像,为自家亲所缘缘。并能在这个影像上施设名言。这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完全相反的。因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常识认为,一、我们眼意二识缘于外境时,能直接见到外境,不承认仗托外境作为本质,变现一个影像;二、名言能直接施设到外境上。究竟是佛学正确?还是常识正确?我是倾向于佛学的,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分析。

  一、例如十个人看一棵树时,因站的位置有前后、中偏的不同,视觉器官的健康程度不同,心力的专注程度不同,十个人所看到的树,肯定是不能一致的。如果不是依托树的本质变起一个影像,请问:能拿什么来表现这不一致呢?难道一棵树的本身能形成这样的不一致吗?

  二、十个人看树后,十个人的思想中皆有这一棵树的影像。甚至做梦,有时这棵树的影像还能出现于梦中。请问:如果不是依托树的本质变起一个影像,这影像又是从哪来的呢?

  三、约时间上说,树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决不是静止的。约空间上说,树是与周围事物互相牵涉互相影响,决不是狐立孤立的。在客观实际中的树,是动的活的。我们依托树的本质在自己心中所变的影像,是静止的、是孤立的、死的。名词,是表达我们内心的印象而印象在一块儿的。决不能施设到外界的境上,如椅如桌、如饭如菜、如人如牛等等名词,能施设到彼实物上去吗?生活的事实已完全彻底证明那是不可能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名与实若水乳溶化,分解不开。妄想的坚固执着,不能想见。佛学认为名与相皆是主观妄想所勾画,必须截断妄想,离名离相,始能有契于客观实际之真。此点极重要,就顺便拈出。

  《成唯识论》卷六说:“信,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值,乐善为业。”实德能,是信的具体内容;深忍乐欲,是信的质量标准。我们强调要信——信什么?即信实、信德、信能。实,即实事实理。实事,即缘生的事物;实理,即从缘生事物中所显示的二无我理。缘,条件。佛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事物从缘生已,它的生住异灭整个过程,也皆受一定的条件制约。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万物之灵,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欲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不然,也只能陷于主观的空想。“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这是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佛就是这一条规律的发现者、运用者和宣传者。尽十方三世诸佛神力,也是改变不了这一条铁的规律的。“般若为诸佛母。”不修习深般若波罗密多,也是不能成佛的。实事,实际上是指缘生法的规律。十法界的凡圣染净因果,莫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所成的,事物的生住异灭,既皆受一定条件的支配;又能作为条件,去影响其他的事物。我们要从中找出事物绝缘孤立的自体,当然是不能的。不幸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觉得事物是有个体的,是有绝缘孤立的个体的。此即法执,此法我执。五蕴缘合,假名为身,假名为人,若身若人,实非绝缘狐立的自体,我们竟又执此莫须有的自体以为我,是发现我执,或法执我执。佛学认为我执法执,皆是主观上的执着,主观认识上的错误,在客观实际上,是没有的、空的。佛学上揭示的二无我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不虚的,不变不异的,因又强名之曰真如。具体地说,即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或二空真如。在缘生法中,找不出我法实有的自体,故二无我理,是依缘生法显示的,非离日常缘生法外,还有二无我理。实事实理,并不在这纸面上,也不是我这支笔写得出来的。同学们必须抓紧这点线索,向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实事实理、思索实事实理、体验实事实理。请记住!若对实事实理,没有深忍乐欲,是不能算作信的。

  实事实理,是法宝。德,即具有真净功德的佛宝、僧宝。佛、梵语,译言觉。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义。自觉,自己明彻了实事实理,坚持二无我理,作为根本原则,广修六度万行,不断地改变缘生事物,能使染者转为净,凡者转为圣。觉他:化导众生,使之亦能明彻实事实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宏佛道,下化众生。觉行圆满:世尊自觉觉他的功行,皆臻究竟圆满。问:佛的觉他功行,既臻究竟圆满,众生即应度尽,为何我等还凡愚?曰:觉他功行圆满,是说佛理无不彻,事无不达,任何机感,皆能随缘摄化,这是等觉菩萨都做不到的,并不是说众生已被佛度尽了。僧有声闻僧,菩萨僧。声闻僧侧重自度,菩萨信自他平等,悲智双运。是担荷如来家业,绍隆佛种的佛门英雄。

  信能——信我自己和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事物,根据具体情况,创造一切条件,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能够逐步通达实事实理的。是能够逐渐掌握二无我理,用以改变缘生事物,成为高僧大德,向着佛菩萨的光明大道迈步前进的。信仰三宝,必须落实到自己,使之成为三宝的组成部分。现在,不是三宝需要我们,而是我们迫切需要三宝。我们每天在佛前诵持三皈依时,就充分表达了这个意愿。

  深忍乐欲——深,是忍、乐、欲的副词。忍,许可、印证的意思。对自己信仰的实事实理,通过观察、分析、体验,认为是正确的,可以信赖的,在思想上已经认可了,没有什么犹豫了。但是还不够,还必须要求有适当的深度,通过日常学与修的实践,认解日益明确具体,认为佛教的理论—法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也是能证实的,完全可以信赖的,的的确确是自己可以放舍身命的地方,勇往直前,万牛挽不回头,这才可以说是信——正信、深信。

  乐,爱乐。深乐——对于具有真净功德的佛宝僧宝,要能激发真挚的感情,至心爱乐,无比欣慕,才能叫着信佛信僧。

  欲,欲望。深欲——强烈的欲望。自己既然信仰三宝,就要强烈要求自己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三宝弟子,对于了悟佛法(实事实理),就应该怀有强烈的欲望,虚心学习,孜孜不倦。尽管自己还不能成菩萨成佛,但深信自己是具有佛性的,强烈要求能把佛法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一点一滴认真去做。檐水总能滴穿阶前石,没有铁杵不能磨成针的。口说信仰三宝,却把自己摆在一边,这是很危险的。同学们,信仰三宝,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是很惭愧的。

  将深忍配合实,深乐配合德,深欲配合能。这是就它的侧重点讲的。一般地说我们对实德能,皆应有深忍乐欲,皆应有深刻的理智认识,皆应有深厚的真挚感情,皆应有深沉的强烈愿望。

  心所注解,应以《成唯识论》上的为标准,我不再重作注脚了。想补充的,亦暂止于此。

  精神只有力用,没有形相,是不能以眼见、耳闻、手触的。世亲于无形相中,为我们勾画出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一个系统,今天还有它现实的意义。我们是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的。但本论的主题思想,是“一切法无我”。我们应于百法中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旨趣。真正的二无我理,确确实实是不可思义的,不是在心思言议中寻觅得出的。也许同学们听到“不可思议”四字,就神丧气沮,认为佛法难学。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一物一事,是能思得出议得出的。例如:热如思得出,议得出,我们就用不着安装暖气设备了;冷如思得出、议得出,我们就用不着安装冷气设备了。大米白面,如思得出、议得出,就用不着农民辛辛苦苦作田了,天下也不会有饿殍了。火如思得出,心将被烧;火如议得出,口将被烧。黄金思得出、议得出,天下的乞儿皆将为百万富翁了。佛如思得出、议得出,我们皆将立地成佛,用不着上殿、坐禅、学习经论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皆是心思不出、口议不出的,何况“一切法无我”。只有认认真真修习禅定,才能触发真实智慧。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