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P4

  ..续本文上一页见呢?设使无见,相亦不立;既没有见,相是谁的对象?怎么知道有所见的对象?相亦是不能存在的。佛学上所说的识,是见相二分的统一,也是主客观的统一。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无漏识,能缘所缘,二相俱寂,主客无寄,一理齐无寄,一理齐平,那就更为殊胜了。有漏识生,才似有所缘能缘相现。八识如此,与八识各个相应的心所,应知亦尔。

  第八阿赖耶识,只是一个绵密不断的流。《成唯识论》卷三:“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恒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转,转化。恒转,阿赖了耶识,是恒常在那里转化,永远都不停滞,永远都不淤塞的。亦即所谓一类相续,常无间断,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的。阿赖耶识,永远只是一个流,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问题在于:阿赖耶识,具有相见两分。相分,即根身、器界、种子三类性境。见分,即缘此三类性境的认识作用。见相两分,是密合无间,浑然一体的。一般地说:见分所缘的根身器界,亦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及世界。是物质,是有质碍的,难道也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吗?这个问题,实际也就是“诸行无常”的问题。诸:心、心所、色法;行:流行不息。诸行无常,佛学认为:色心及与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皆是流行不息,不主故常的。色法,总摄根身器界。日常生活中的身及世界,是不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地流?远在二千五百年以前,是很难解答这个问题的。现在科学早已证实了:身,皆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物,皆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难道不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吗?这难道不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吗?——问题不是解决了?解决了?也还没有解决。为什么?说身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说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还只是理性上的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在日常实际生活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身之新陈代谢的痕迹,也看不到物之运动变化的痕迹,总觉得每个人的身,是能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总觉得一棵树一棵树皆是能存活几十年几百年的,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皆是能存在几万年几亿年的。至于世界,那就更是天长地久了。谁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视身与物,为瞬息即逝的流、为绵密不断的流。说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就是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这种矛盾究竟是怎么形成?应该如何解决?

  要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这就不能不牵涉到六七两个识了。我只能根据经典,作些推测。七八二识,为俱有依。无始时来,就是互相依序的。第八见相两分,本皆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相似相续非常非一的。无奈第七末那,缘于第八见分,必须托彼本质变起一个相似的影像。影像与第八见分本质,贴得很紧,宛若一物。第七末那与四惑相应,看不到第八见分相似续的迹象,遂妄执为实常实一的实法,此即法执;同时又错上加错,执此本非实法的实法为我,此即我执。第七末那将第八见分执为实法实我,这完全是第七末那认识上的错误,对于第八见分,毫无影响。就是说,第八见分,依然还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决不因人误认而变为蛇。待人明白是误认时,蛇相也会马上消失的。佛弟子修行就是要彻底改正第七末那的错误认识。第六意识,是以染污末那为根而生起来的,因亦吸有毒污,在内缘五蕴时,仗托蕴的本质变现相似影像,执为实法实我,外缘于境时,仗托境的本质变现相似影像,执为实法。内蕴外境,俱皆念念生灭,前后交异,相似相续,非常非一的。只是第六意识与惑相应,认想粗劣,看不到这此相似相续的痕迹,因而执为实常实一的实法或实我。内蕴外境的本质,依然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决不会因第六意识的虚妄执着,而变为实我实法。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每个人的身能活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看到每棵树能活几十年几百年,看到每块石头能存在几万年几亿年。这都是第六意识妄的妨实常实一的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反映。身,决不因意识的妄执而改变它新陈代谢的规律;物,决不因意识的妄执而改变它运动变化的规律。前七识现行,皆是藏识大海内激起的一些浪花,离不开大海的。阿赖耶识的见相两分,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的,皆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这不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矛盾,而是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只有面向客观实际,认真观察客观实际的身与物,是不是皆在不断的转化?是不是皆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

  同学们,你们儿童时期的形貌到哪里去了?你们少年时期的形貌到哪里去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转化到现在的十九岁里来了,转化到现在二十三、二十五岁里来了。如果形貌不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的,过去儿童、少年时期的形貌,不能转、不能化,就决不会有今天十九岁的形貌。形貌皆是动的、活的,决不是僵倔的。过去无量无边劫以来的事物,到哪里去了?皆通过不断不断地转化、转化到现在的一刹那中来了。现在一刹那,不断不断地转化,又能演变为未来的无量无边劫。过去转化为现在,现在当体不生;现在转化为未来,现在当体不灭。念念生灭,念念皆是不生不灭。在生灭外,别求不生不灭,那只能是空花水月。必须了解阿赖耶识,是恒常转化,永不停滞,是瞬息即逝的流、绵密不断的流,才能研习赖耶的各个侧面。

  阿赖耶,译藏。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能藏所藏,前已略释。第七末那与我见我爱等四惑相应,执第八见分为我,其处本不在第八见分,但使无第八见分,第七我见爱执即无从生起,因中第八为我爱执藏。说明第七依附第八,彼此关系很深,第七不能转染成净,第八也是会受牵累的。故第七我执断尽,第八亦即不复名为阿赖耶了。具有三藏义,说名藏名,此为第八自相。第八亦名异熟识。以前七名言种为亲因,前六先世善恶性业种为助缘,能招感现世五趣四生的异熟果体,名异熟识。此为第八果相。因中善恶,果唯无记,异性而熟,说名异。性、善、恶、无记三性。非善非恶,无可记别,说名无记。五趣四生的异熟果体,或苦或乐。皆无记性摄。苦乐皆不是善,亦不是恶,唯无记摄故。因中善恶,招感无记性的异熟果;因果性异,故名因曰异熟因,名果曰异熟果。这是佛教建立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理论根据。佛弟子是应该深信不疑的,更重要的,是佛学认为六道轮回,皆是在一定条件(缘)下构成的,如果创造一定的条件,是能彻底转变的。世尊勤勉弟子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彻底转变无边世界的五趣四生,感皆成为清净庄严的极乐净土。第八又名一切种识,执持识或持种识,能摄持前七现行的名言种子,为因生起前七现行;又能执持前六识所熏善恶业种,为招感后世五趣四生异熟果的异熟因。此为第八因相。阿赖耶识为第八自相,此阿赖耶识,即异熟果体;故离自相无别果相。此阿赖耶识,即能执持名言种子,善恶业种,故离自相无别因相。因相果相,皆依自相安立,非离自相别有因相果相。

  末那,译意,思量义——恒审思量义。思忖量度,认识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对思忖量度的问题,通过审核审定,这就不是泛泛地认识了。第七不是思量,而是审思量,而是恒审思量。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本来是错误的。但它坚持错误是正确的。是通过审核审定的,这就更没有办法了。第七坚持认为第八见分为实法实我,这是生活错误的根荄。七八二识,虽不缘外,但染污末那,是生起第六意识的根。八识里的杂染种子,又是生起前七现行的内因。第七识为前六识染净依,第八识为前七识现行的根本依、种子依。故七八二识虽不缘外,但对缘外的前六识,是有很深很大的影响的。

  识,了别义。于所缘境。能明了分别故。前六识,皆是以自种为内因,根境为外缘而生起的。依于眼根,能发眼识,缘于色境;乃至依于意根,能发意识,缘于法境。前六识,皆依根立名。根、境、识的关系,如下表:

  六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能 发

   : : : : : :

   所 发

   能 缘

  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 : : : : :

  六境 色境 声境 香境 味境 能境 法境 —所 缘

  前五识,是接触外境的触须,只有自性分别,没有计度分别,并不能辨析所缘境为色为声。还处于主客未分的境界。能辨析为色为声,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五俱意识,亦名同时意识。因而第六意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没有意识的支持。前五识是不能单独生起来的。眼唯缘色,耳唯缘声,鼻唯缘香(物质散发的气体),舌唯缘味,身唯缘触,末那唯缘第八见分,阿赖耶唯缘根身、器界、种子。所缘境皆是固定的。唯有意识能偏缘内外一切法。根据具体需要,该缘什么、即缘什么。唯独意识能使用语言文字,能造作善恶业,活动力最强,分别力最强。所缘外境,皆是共变的器界和不共变的根身。根身即身,皆蕴藏有八识五十一心所,皆能代表主观世界,皆是世界的主人。这是事物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身又皆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能为主观观察研究的对象。主客同时,无障无碍。割据渺尔之身以为我,而与客观世界相对立,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八识的互相关系,为表如下:

  色←识眼

  声←识耳

  香←识鼻

  味←识舌

  能←识身

  

  ←分←染←根 种

   别 净 本 子

   依 依 依 依

   : : :

   : : :

  …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