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呢?設使無見,相亦不立;既沒有見,相是誰的對象?怎麼知道有所見的對象?相亦是不能存在的。佛學上所說的識,是見相二分的統一,也是主客觀的統一。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在無漏識,能緣所緣,二相俱寂,主客無寄,一理齊無寄,一理齊平,那就更爲殊勝了。有漏識生,才似有所緣能緣相現。八識如此,與八識各個相應的心所,應知亦爾。
第八阿賴耶識,只是一個綿密不斷的流。《成唯識論》卷叁:“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恒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轉識熏成種故。”轉,轉化。恒轉,阿賴了耶識,是恒常在那裏轉化,永遠都不停滯,永遠都不淤塞的。亦即所謂一類相續,常無間斷,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的。阿賴耶識,永遠只是一個流,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問題在于:阿賴耶識,具有相見兩分。相分,即根身、器界、種子叁類性境。見分,即緣此叁類性境的認識作用。見相兩分,是密合無間,渾然一體的。一般地說:見分所緣的根身器界,亦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身及世界。是物質,是有質礙的,難道也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嗎?這個問題,實際也就是“諸行無常”的問題。諸:心、心所、色法;行:流行不息。諸行無常,佛學認爲:色心及與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皆是流行不息,不主故常的。色法,總攝根身器界。日常生活中的身及世界,是不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地流?遠在二千五百年以前,是很難解答這個問題的。現在科學早已證實了:身,皆在不斷地新陳代謝;物,皆在不斷地運動變化。這難道不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嗎?這難道不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嗎?——問題不是解決了?解決了?也還沒有解決。爲什麼?說身在不斷地新陳代謝,說物在不斷地運動變化,這還只是理性上的認識。在感性認識上,在日常實際生活中,我們根本看不到身之新陳代謝的痕迹,也看不到物之運動變化的痕迹,總覺得每個人的身,是能活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總覺得一棵樹一棵樹皆是能存活幾十年幾百年的,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皆是能存在幾萬年幾億年的。至于世界,那就更是天長地久了。誰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視身與物,爲瞬息即逝的流、爲綿密不斷的流。說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就是在我們生活中,還存在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矛盾。這種矛盾究竟是怎麼形成?應該如何解決?
要解決你提出的問題,這就不能不牽涉到六七兩個識了。我只能根據經典,作些推測。七八二識,爲俱有依。無始時來,就是互相依序的。第八見相兩分,本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相似相續非常非一的。無奈第七末那,緣于第八見分,必須托彼本質變起一個相似的影像。影像與第八見分本質,貼得很緊,宛若一物。第七末那與四惑相應,看不到第八見分相似續的迹象,遂妄執爲實常實一的實法,此即法執;同時又錯上加錯,執此本非實法的實法爲我,此即我執。第七末那將第八見分執爲實法實我,這完全是第七末那認識上的錯誤,對于第八見分,毫無影響。就是說,第八見分,依然還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決不因人誤認而變爲蛇。待人明白是誤認時,蛇相也會馬上消失的。佛弟子修行就是要徹底改正第七末那的錯誤認識。第六意識,是以染汙末那爲根而生起來的,因亦吸有毒汙,在內緣五蘊時,仗托蘊的本質變現相似影像,執爲實法實我,外緣于境時,仗托境的本質變現相似影像,執爲實法。內蘊外境,俱皆念念生滅,前後交異,相似相續,非常非一的。只是第六意識與惑相應,認想粗劣,看不到這此相似相續的痕迹,因而執爲實常實一的實法或實我。內蘊外境的本質,依然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決不會因第六意識的虛妄執著,而變爲實我實法。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每個人的身能活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看到每棵樹能活幾十年幾百年,看到每塊石頭能存在幾萬年幾億年。這都是第六意識妄的妨實常實一的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裏的反映。身,決不因意識的妄執而改變它新陳代謝的規律;物,決不因意識的妄執而改變它運動變化的規律。前七識現行,皆是藏識大海內激起的一些浪花,離不開大海的。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皆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的,皆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這不是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矛盾,而是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矛盾。要解決這種矛盾,只有面向客觀實際,認真觀察客觀實際的身與物,是不是皆在不斷的轉化?是不是皆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
同學們,你們兒童時期的形貌到哪裏去了?你們少年時期的形貌到哪裏去了?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轉化到現在的十九歲裏來了,轉化到現在二十叁、二十五歲裏來了。如果形貌不是念念生滅、前後變異的,過去兒童、少年時期的形貌,不能轉、不能化,就決不會有今天十九歲的形貌。形貌皆是動的、活的,決不是僵倔的。過去無量無邊劫以來的事物,到哪裏去了?皆通過不斷不斷地轉化、轉化到現在的一刹那中來了。現在一刹那,不斷不斷地轉化,又能演變爲未來的無量無邊劫。過去轉化爲現在,現在當體不生;現在轉化爲未來,現在當體不滅。念念生滅,念念皆是不生不滅。在生滅外,別求不生不滅,那只能是空花水月。必須了解阿賴耶識,是恒常轉化,永不停滯,是瞬息即逝的流、綿密不斷的流,才能研習賴耶的各個側面。
阿賴耶,譯藏。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能藏所藏,前已略釋。第七末那與我見我愛等四惑相應,執第八見分爲我,其處本不在第八見分,但使無第八見分,第七我見愛執即無從生起,因中第八爲我愛執藏。說明第七依附第八,彼此關系很深,第七不能轉染成淨,第八也是會受牽累的。故第七我執斷盡,第八亦即不複名爲阿賴耶了。具有叁藏義,說名藏名,此爲第八自相。第八亦名異熟識。以前七名言種爲親因,前六先世善惡性業種爲助緣,能招感現世五趣四生的異熟果體,名異熟識。此爲第八果相。因中善惡,果唯無記,異性而熟,說名異。性、善、惡、無記叁性。非善非惡,無可記別,說名無記。五趣四生的異熟果體,或苦或樂。皆無記性攝。苦樂皆不是善,亦不是惡,唯無記攝故。因中善惡,招感無記性的異熟果;因果性異,故名因曰異熟因,名果曰異熟果。這是佛教建立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的理論根據。佛弟子是應該深信不疑的,更重要的,是佛學認爲六道輪回,皆是在一定條件(緣)下構成的,如果創造一定的條件,是能徹底轉變的。世尊勤勉弟子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修習六度萬行,徹底轉變無邊世界的五趣四生,感皆成爲清淨莊嚴的極樂淨土。第八又名一切種識,執持識或持種識,能攝持前七現行的名言種子,爲因生起前七現行;又能執持前六識所熏善惡業種,爲招感後世五趣四生異熟果的異熟因。此爲第八因相。阿賴耶識爲第八自相,此阿賴耶識,即異熟果體;故離自相無別果相。此阿賴耶識,即能執持名言種子,善惡業種,故離自相無別因相。因相果相,皆依自相安立,非離自相別有因相果相。
末那,譯意,思量義——恒審思量義。思忖量度,認識還未達到成熟階段。對思忖量度的問題,通過審核審定,這就不是泛泛地認識了。第七不是思量,而是審思量,而是恒審思量。第七執第八見分爲我,本來是錯誤的。但它堅持錯誤是正確的。是通過審核審定的,這就更沒有辦法了。第七堅持認爲第八見分爲實法實我,這是生活錯誤的根荄。七八二識,雖不緣外,但染汙末那,是生起第六意識的根。八識裏的雜染種子,又是生起前七現行的內因。第七識爲前六識染淨依,第八識爲前七識現行的根本依、種子依。故七八二識雖不緣外,但對緣外的前六識,是有很深很大的影響的。
識,了別義。于所緣境。能明了分別故。前六識,皆是以自種爲內因,根境爲外緣而生起的。依于眼根,能發眼識,緣于色境;乃至依于意根,能發意識,緣于法境。前六識,皆依根立名。根、境、識的關系,如下表:
六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能 發
: : : : : :
所 發
能 緣
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 : : : : :
六境 色境 聲境 香境 味境 能境 法境 —所 緣
前五識,是接觸外境的觸須,只有自性分別,沒有計度分別,並不能辨析所緣境爲色爲聲。還處于主客未分的境界。能辨析爲色爲聲,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五俱意識,亦名同時意識。因而第六意識爲前五識的分別依。沒有意識的支持。前五識是不能單獨生起來的。眼唯緣色,耳唯緣聲,鼻唯緣香(物質散發的氣體),舌唯緣味,身唯緣觸,末那唯緣第八見分,阿賴耶唯緣根身、器界、種子。所緣境皆是固定的。唯有意識能偏緣內外一切法。根據具體需要,該緣什麼、即緣什麼。唯獨意識能使用語言文字,能造作善惡業,活動力最強,分別力最強。所緣外境,皆是共變的器界和不共變的根身。根身即身,皆蘊藏有八識五十一心所,皆能代表主觀世界,皆是世界的主人。這是事物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身又皆是客觀世界的組成部分,能爲主觀觀察研究的對象。主客同時,無障無礙。割據渺爾之身以爲我,而與客觀世界相對立,這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八識的互相關系,爲表如下:
色←識眼
聲←識耳
香←識鼻
味←識舌
能←識身
←分←染←根 種
別 淨 本 子
依 依 依 依
: : :
: : :
…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探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