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在提高物质生活,还要求能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老实说,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如果没有一点精神,是很难实现四化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民是在永远不称霸的大前提下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一点精神,那就更怕不行了。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都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无论东方人、西方人、南方人、北方人,都是具有精神的。但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有些什么具体内容?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佛学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设使佛学不能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宣传大乘法能“庄严世界,利乐有情”就会变成自我讽刺的空话。佛法也无法久住世间,必将为人类所抛弃。为什么?它不能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又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嘛。我说“我认为佛学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当然也不一定正确,但是有一些事实根据的。根据上面的探索:名不是我,服饰冠履不是我,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呢?鲜有不执名以为我的,鲜有不执服饰冠履以为我的。这就不能说不是问题了。为什么要执这些不是我的东西为我呢?谁在做这种蠢事呢?有什么需要呢?佛学认为是“心”,现在有些人很忌讳这个名词,我不能不说是精神。精神为什么要执这些本来不是我的东西而以之为我呢?就是因为精神里面似乎硬有一个我。我们也用生活中的事实,证明了身不是我。把身当作我,当作你,当作他的,完全是生活的需要。不如此,生活就会感到不方便、不舒坦,甚至无法生活。教育在这一点上没有发挥什么力量,政治、文学艺术也没有发挥什么力量。这完全是人类生活实践所形成的默契,是生活的创作、是生活的智慧体现。生活是蕴藏在身内的一股力,是不容我们小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几乎忘记了身还是人,更不用说你与他了,只是死死地坚持不渺尔之身以为我。请问:这应该归咎于身?还是归咎于精神?归咎于精神中的那个我?身、我、精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质素,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以身为我,以我为身,身我不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比较普遍的错误思想。我们在上面已明确地指出来了,同学们如有不同意见,希望提出来,我们再依据事实,共同分析研究。老实说,在你们的主观上,愿不愿意用佛学改造你们自己的思想生活?这是你们自己的事,用不着我多嘴。只是你们已发心出家,又发心到佛学院来求学,作为佛学院的佛学课程来说,就应该把这作为目的。不过这不是强制性的。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让你们自己从中作出选择。如果你们不把出家视为儿戏,不把你们自己的生活视为儿戏,遇有不懂、怀疑或不同的意见,是完全应该提出来的。言归正传,佛学认为身不是我。“我”,只是主观认识上的执着,在客观世界是找不着的,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佛学认为色与心——亦即物质与精神,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没有脱离精神而能够独立存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而能够独立存在的精神。八识五十一心所,用一字概括之,曰心;用二字概括之,曰精神。结合今天的用语说:八识,即思想认识。六七二识,皆执有我,此中应亦有我。五十一心所中的受心所,即感情,思心所即意志,欲心所即欲望。我这决心不是在牵强附会,待讲心所时,我是会向同学们清清楚楚作出交代的。还有四十八个心所,基本上是能摄入思想感情意志欲望之内的。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有些什么具体内容?我认为:精神是以我为中心,概括了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的混合体。如何证明精神是混合体?曰:精神不是物质,没有体积、没有形相、没有色声香味触。无论是人是神,皆无法对精神进行分割,把思想归入思想一类、感情归入感情一类。第一流的科学医学家,也不能从人体内抽出半克纯思想,或者半克纯感情。我们在阅读一部小说,或欣赏一曲音乐时,似乎也无法只吸收纯感情的东西。为什么?因为精神不是物质,而是复杂的混合的有机体,谁也不能采取分类的方法把它切割若干类。因为精神是蕴藏我们身内的一股力,动的,不甘沉寂,强烈要求表现的。但不幸得很,精神除力用外,什么也没有,它是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强执身、强执名、强执服饰冠履而以为我了。
精神真个不能表达出来吗?曰:对。不借助于物,每个人的精神,皆是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不借助于物,亦无法直接触别人的精神。试以眼前事实为例,不借助于音声语言,我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佛学思想吗?你们不借助于我的音声语言,你们能接触我的佛学思想吗?我们每天阅读报纸,皆能触动心绪,使自己与国内外形势相结合,对报纸上反映的国际国内问题,常能激起思想感情上的波澜,有时还是很激烈的,这是报纸上一行一行、一框一框的黑字所能引起的吗?当然不是的。报纸上的语言文字,也是表达观点、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报纸上没有观点、没有思想感情,能触动读者的心绪吗?能激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波澜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报纸上的一行一行、一框一框的黑字,皆凝结了思想精神,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理。请问:我们能从黑字上看到精神的体积吗?能从黑字上看到精神上的形相吗?看不到的。用五百倍的放大镜也看不到。为什么?精神本来就没有体积、没有形相,不是眼所能见、耳所能用、手所能触的嘛。同学们,这是唯心主义的诡辩?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你们自己必须作出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皆重视身、重视物,而不大重视精神。我们也未能例外。要把这种习惯颠倒过来,也许比登天还难。如果我们不满足于纸上的佛学,就应该在客观事实上多下一些功夫。面向客观事实,是随时随地都能碰上精神的。设使我们不能见身见物,身与物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吗?有身有物之处,应即有见有知之处。为什么我们能见身见物,而不能见见、见知呢?为什么我们能知身知物而不能知见、知知呢?难道我们没有见与知吗?使真无见与知,我们又怎能见身见物、知身知物呢?若无见与知,日月将失其明,金玉将失其贵,天地将陷于混沌。见与知,实百千倍优越于身与物。我们于身于物昭昭然,于见与知,则若明若昧,若存若亡。这是很难学到真正佛学的。见与知只是我们精神有关思想的组成部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里,实皆储存无量的瓦砾与珍宝。佛学,就是我们发掘这个矿藏的铁锹。八识,五十一心所,实即精神的混合体,无有体积、无有形相的。精神即心,正因为无有体积,无有形相,才能与遍法界诸佛诸众生心,互摄互入,圆融无碍,一室千灯,光光相照。
百法中的前九十四法,为事、为相、为有、为俗谛、为世法;后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为理、为性、为空、为真谛、为佛法。九十四法中的心、心所、色,共七十法,为实法,亦即具体的法。在这七十法中,精神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如下表:
八识
心 精神
五十一心所
物质
前五根 身
十一色法
后六境 世界
精神的隐伏部分,名种子;精神活跃的部分,名现行。种子潜伏在阿赖耶识里,是与前七识现行互为因果的。如下表:
前七识的现行 所生………(果)
能生………(因)
第八识的种子
所熏………(果)
前七识的现行 能熏………(因)
八识,各有不同的相应心所。举识,亦摄有心所在内。前七识的现行,皆有力用,能把它的气分,熏入第八识中。例如我们学习佛学,学习一次,就多一点佛学知识。为什么?学习,主要是第六意识的现行;学习时,现行即有力把它的气分熏入第八识中。气分,是通过熏习形成的,亦称习气。如果没有第八识接受熏习,摄藏习气,使不散失,我们学一万年也是白学的。机缘成熟,习气将起前七识现行时,又更名为种子,取其为因能生现行,喻如植物种子,能生植物。并不是说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是微细的,一棵一棵的。心、心所的现行,是没有体积,没有形相的,更何况是它熏习的种子里。这一点很重要,必须记住。前七识现行,熏入阿赖耶时,前七现行为能熏,是因;第八及习气,为所熏,是果。在习气转化为种子,来生前七现行时,第八及种为能生,是因;前七现行,为所生,是果。我们学习佛学,是有意图和感情的。知识熏入时,意图感情也随同熏入第八识里去了。五十一心所法中,善十一、烦恼大、随烦恼二十,皆不是属于知识范畴的。其他心所中,如受、如思、如欲、如定,皆是不属于知识范畴的。因此,在八识田中的知识种子并不多。情、欲、意的种子。要占绝对优势。这些尽管还是种子,是隐伏部分,实际却是生活的潜力,不甘沉寂的,这是很不容易对付的。藏识如浩瀚无际的大海,活跃在客观世界的前六识现行,实际只是从藏识大海里激起的几点浪花。修行,主要是在转变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杂染种子。不认真学习一点佛学,即要谈修行,那是很危险的。
唯识学认为有情各有八识,每个识又各有相见二分。《成唯识论》卷二:“然有漏识,皆有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能缘相,说名见分,似所缘相,说名相分。”有漏识,我们暂作是与我执相应的第六意识。因有我执,不能彻见诸法平等,才有相似的相现,才又于相似的相上,安立名言;即使是有漏识的见相二分,亦是相待而有,互相储存的。见分,为能缘,是能认识的作用;相分,为所缘,是所认识的对象。设使无相,见亦不立。既然没有听见的对象,那又见个什么?怎么还能说有…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探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