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提高物質生活,還要求能不斷提高精神生活。老實說,我們全國各族人民如果沒有一點精神,是很難實現四化的。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民是在永遠不稱霸的大前提下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一點精神,那就更怕不行了。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我們的文學藝術事業、我們的文化教育事業,都是屬于精神範疇的。無論東方人、西方人、南方人、北方人,都是具有精神的。但精神的實質是什麼?有些什麼具體內容?同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關系?我認爲佛學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設使佛學不能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宣傳大乘法能“莊嚴世界,利樂有情”就會變成自我諷刺的空話。佛法也無法久住世間,必將爲人類所抛棄。爲什麼?它不能解決人類的物質生活,又不能解決人類的精神生活嘛。我說“我認爲佛學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當然也不一定正確,但是有一些事實根據的。根據上面的探索:名不是我,服飾冠履不是我,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樣呢?鮮有不執名以爲我的,鮮有不執服飾冠履以爲我的。這就不能說不是問題了。爲什麼要執這些不是我的東西爲我呢?誰在做這種蠢事呢?有什麼需要呢?佛學認爲是“心”,現在有些人很忌諱這個名詞,我不能不說是精神。精神爲什麼要執這些本來不是我的東西而以之爲我呢?就是因爲精神裏面似乎硬有一個我。我們也用生活中的事實,證明了身不是我。把身當作我,當作你,當作他的,完全是生活的需要。不如此,生活就會感到不方便、不舒坦,甚至無法生活。教育在這一點上沒有發揮什麼力量,政治、文學藝術也沒有發揮什麼力量。這完全是人類生活實踐所形成的默契,是生活的創作、是生活的智慧體現。生活是蘊藏在身內的一股力,是不容我們小觑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許多人幾乎忘記了身還是人,更不用說你與他了,只是死死地堅持不渺爾之身以爲我。請問:這應該歸咎于身?還是歸咎于精神?歸咎于精神中的那個我?身、我、精神,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質素,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以身爲我,以我爲身,身我不分,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思想,比較普遍的錯誤思想。我們在上面已明確地指出來了,同學們如有不同意見,希望提出來,我們再依據事實,共同分析研究。老實說,在你們的主觀上,願不願意用佛學改造你們自己的思想生活?這是你們自己的事,用不著我多嘴。只是你們已發心出家,又發心到佛學院來求學,作爲佛學院的佛學課程來說,就應該把這作爲目的。不過這不是強製性的。應該擺事實、講道理,讓你們自己從中作出選擇。如果你們不把出家視爲兒戲,不把你們自己的生活視爲兒戲,遇有不懂、懷疑或不同的意見,是完全應該提出來的。言歸正傳,佛學認爲身不是我。“我”,只是主觀認識上的執著,在客觀世界是找不著的,是屬于精神範疇的。佛學認爲色與心——亦即物質與精神,皆是在一定條件下産生的,沒有脫離精神而能夠獨立存在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而能夠獨立存在的精神。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一字概括之,曰心;用二字概括之,曰精神。結合今天的用語說:八識,即思想認識。六七二識,皆執有我,此中應亦有我。五十一心所中的受心所,即感情,思心所即意志,欲心所即欲望。我這決心不是在牽強附會,待講心所時,我是會向同學們清清楚楚作出交代的。還有四十八個心所,基本上是能攝入思想感情意志欲望之內的。精神的實質是什麼?有些什麼具體內容?我認爲:精神是以我爲中心,概括了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的混合體。如何證明精神是混合體?曰:精神不是物質,沒有體積、沒有形相、沒有色聲香味觸。無論是人是神,皆無法對精神進行分割,把思想歸入思想一類、感情歸入感情一類。第一流的科學醫學家,也不能從人體內抽出半克純思想,或者半克純感情。我們在閱讀一部小說,或欣賞一曲音樂時,似乎也無法只吸收純感情的東西。爲什麼?因爲精神不是物質,而是複雜的混合的有機體,誰也不能采取分類的方法把它切割若幹類。因爲精神是蘊藏我們身內的一股力,動的,不甘沈寂,強烈要求表現的。但不幸得很,精神除力用外,什麼也沒有,它是無法直接表達出來的,這就不能不強執身、強執名、強執服飾冠履而以爲我了。
精神真個不能表達出來嗎?曰:對。不借助于物,每個人的精神,皆是無法直接表達出來的。不借助于物,亦無法直接觸別人的精神。試以眼前事實爲例,不借助于音聲語言,我能直接表達自己的佛學思想嗎?你們不借助于我的音聲語言,你們能接觸我的佛學思想嗎?我們每天閱讀報紙,皆能觸動心緒,使自己與國內外形勢相結合,對報紙上反映的國際國內問題,常能激起思想感情上的波瀾,有時還是很激烈的,這是報紙上一行一行、一框一框的黑字所能引起的嗎?當然不是的。報紙上的語言文字,也是表達觀點、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報紙上沒有觀點、沒有思想感情,能觸動讀者的心緒嗎?能激起讀者思想感情上的波瀾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報紙上的一行一行、一框一框的黑字,皆凝結了思想精神,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真理。請問:我們能從黑字上看到精神的體積嗎?能從黑字上看到精神上的形相嗎?看不到的。用五百倍的放大鏡也看不到。爲什麼?精神本來就沒有體積、沒有形相,不是眼所能見、耳所能用、手所能觸的嘛。同學們,這是唯心主義的詭辯?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你們自己必須作出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皆重視身、重視物,而不大重視精神。我們也未能例外。要把這種習慣顛倒過來,也許比登天還難。如果我們不滿足于紙上的佛學,就應該在客觀事實上多下一些功夫。面向客觀事實,是隨時隨地都能碰上精神的。設使我們不能見身見物,身與物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嗎?有身有物之處,應即有見有知之處。爲什麼我們能見身見物,而不能見見、見知呢?爲什麼我們能知身知物而不能知見、知知呢?難道我們沒有見與知嗎?使真無見與知,我們又怎能見身見物、知身知物呢?若無見與知,日月將失其明,金玉將失其貴,天地將陷于混沌。見與知,實百千倍優越于身與物。我們于身于物昭昭然,于見與知,則若明若昧,若存若亡。這是很難學到真正佛學的。見與知只是我們精神有關思想的組成部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裏,實皆儲存無量的瓦礫與珍寶。佛學,就是我們發掘這個礦藏的鐵鍬。八識,五十一心所,實即精神的混合體,無有體積、無有形相的。精神即心,正因爲無有體積,無有形相,才能與遍法界諸佛諸衆生心,互攝互入,圓融無礙,一室千燈,光光相照。
百法中的前九十四法,爲事、爲相、爲有、爲俗谛、爲世法;後六無爲法中的真如無爲,爲理、爲性、爲空、爲真谛、爲佛法。九十四法中的心、心所、色,共七十法,爲實法,亦即具體的法。在這七十法中,精神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如下表:
八識
心 精神
五十一心所
物質
前五根 身
十一色法
後六境 世界
精神的隱伏部分,名種子;精神活躍的部分,名現行。種子潛伏在阿賴耶識裏,是與前七識現行互爲因果的。如下表:
前七識的現行 所生………(果)
能生………(因)
第八識的種子
所熏………(果)
前七識的現行 能熏………(因)
八識,各有不同的相應心所。舉識,亦攝有心所在內。前七識的現行,皆有力用,能把它的氣分,熏入第八識中。例如我們學習佛學,學習一次,就多一點佛學知識。爲什麼?學習,主要是第六意識的現行;學習時,現行即有力把它的氣分熏入第八識中。氣分,是通過熏習形成的,亦稱習氣。如果沒有第八識接受熏習,攝藏習氣,使不散失,我們學一萬年也是白學的。機緣成熟,習氣將起前七識現行時,又更名爲種子,取其爲因能生現行,喻如植物種子,能生植物。並不是說阿賴耶識裏的種子,就像植物的種子一樣,是微細的,一棵一棵的。心、心所的現行,是沒有體積,沒有形相的,更何況是它熏習的種子裏。這一點很重要,必須記住。前七識現行,熏入阿賴耶時,前七現行爲能熏,是因;第八及習氣,爲所熏,是果。在習氣轉化爲種子,來生前七現行時,第八及種爲能生,是因;前七現行,爲所生,是果。我們學習佛學,是有意圖和感情的。知識熏入時,意圖感情也隨同熏入第八識裏去了。五十一心所法中,善十一、煩惱大、隨煩惱二十,皆不是屬于知識範疇的。其他心所中,如受、如思、如欲、如定,皆是不屬于知識範疇的。因此,在八識田中的知識種子並不多。情、欲、意的種子。要占絕對優勢。這些盡管還是種子,是隱伏部分,實際卻是生活的潛力,不甘沈寂的,這是很不容易對付的。藏識如浩瀚無際的大海,活躍在客觀世界的前六識現行,實際只是從藏識大海裏激起的幾點浪花。修行,主要是在轉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雜染種子。不認真學習一點佛學,即要談修行,那是很危險的。
唯識學認爲有情各有八識,每個識又各有相見二分。《成唯識論》卷二:“然有漏識,皆有所緣能緣相現。彼相應法,應知亦爾。似能緣相,說名見分,似所緣相,說名相分。”有漏識,我們暫作是與我執相應的第六意識。因有我執,不能徹見諸法平等,才有相似的相現,才又于相似的相上,安立名言;即使是有漏識的見相二分,亦是相待而有,互相儲存的。見分,爲能緣,是能認識的作用;相分,爲所緣,是所認識的對象。設使無相,見亦不立。既然沒有聽見的對象,那又見個什麼?怎麼還能說有…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探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