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節課
思考題
408、你輕視小惡嗎?重視小善嗎?你如何在實際行動中體現這種取舍?今後如何改善?
409、你如何以衆理勸說自己修安忍?哪幾條道理對你修安忍最有力量?你在修安忍上有何心得?
410、判斷正法是否入心,有哪些驗相與標志?
411、什麼是修行的無誤要點?你如何理解這些要點?自己做得如何?能否始終把握好這些要點而踏實修行?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行菩提心的學處,就是六度。前面已講了布施度,今天講持戒度,也叫屍羅波羅蜜多。
屍羅,譯作戒,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菩薩戒,須以小乘別解脫戒爲基礎,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1]中也說:若具有七種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方有菩薩戒,否則菩薩戒便無依處。
如今有些人,對戒律有諸多誤解。個別學密的人不重視戒律,說修大圓滿、大威德不必執著,什麼都可以隨心所欲。其實這是錯的,因爲在你接受灌頂時,首先受的就是別解脫戒。
也有淨土宗的個別法師認爲:只要你念佛就行了,念佛本身就具足皈依與戒律,所以不必單獨受戒,戒只是佛教的一種形式。這種說法也不對,學淨土的也要以戒作基礎,如《觀經》雲:“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可見,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說:“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義其實源于《華嚴經》,如雲:“如諸衆生及草木,一切生長鹹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屍羅地。”意思是說,就像衆生與草木都要依地而住一樣,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與善根,也必須依賴于戒律的基礎,才能得以增長。
因此,不論學習顯宗還是密法,都不能輕視戒律,離開了戒律,也就失去了功德的所依。即使你是在家人,學佛也要從叁皈五戒開始。倘若受持五戒有困難,那皈依戒也一定要受,否則,來世便無法獲得人身。
己二(持戒)分叁:一、嚴禁惡行戒;二、攝集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庚一、嚴禁惡行戒:
嚴禁惡行戒,是指斷除身語意叁門所有于他不利的十不善業,就像抛棄毒藥一般。
抛棄毒藥,是害怕它傷害身體;而身語意上的十不善業,因爲對他衆不利,從而會損傷菩薩戒,因此要一律斷除。
庚二、攝集善法戒:
攝集善法戒,是指隨時隨地、全力奉行一切善事,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
隨時隨地,意思是要長期行持,不是一天兩天。有些漢地居士平時什麼都不念,但開法會時拿個念珠,在上師面前一直念個不停,轉經輪也轉個不停……這可能只是表演,是暫時的行爲,而菩薩的行善,是不分時間和地點的。
◎ 取舍善惡要從“小”抓起
藏地有句俗話:“順口順手也可行善事,隨行隨住也會造惡業。”其實,一個人若想行善,言行舉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觀修,說話也是慈愛的語言,即使是一起吃頓飯,他的話也能利益別人,增上修行。而滿身惡習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樣是吃頓飯,罵這個、罵那個,心裏是貪婪、嗔恨、嫉妒,行爲更是不如法,短短時間就造下無量罪業。
人和人的這種差距,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因爲誰都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對一對的,似乎大家都一樣,但實際上完全不同。不過,人爲什麼長成這樣呢?國外有種說法是,提醒我們做人要懂得平衡,不可偏墮、極端。而嘴巴只有一個,是指說話最需要注意。
既然一個人行善容易,造惡也容易,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會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我在做什麼?在說什麼?在想什麼?”認真努力地取舍善惡。否則,平時不注意的話,僅僅在遊戲中、聊天中,也能積累下許多嚴重的罪業。
現在人爲什麼造業比較多?就是因爲他們從小沒受過這種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我始終認爲,學校裏最需要佛法,最需要心靈教育。如果沒有這一塊,孩子們就不懂得約束自己,遠離善的追求,那麼長大以後,只會將幸福乃至一切寄托于物質。這樣一來,除了長相不同以外,人與旁生又有何差別呢?旁生一輩子只是吃草、喝水,滿足身體的需要;而我們人類,除了從物質中獲得滿足以外,若沒有更高的理想,那從生命價值上看,與旁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作爲一個人,務必要懂得取舍。
不過,有些人雖知道要防護大罪,但卻輕視小惡,比如殺蟲子、說過失、行爲粗暴、嫉妒、嗔恨,認爲這些並無妨害,其實這是不合理的。《賢愚經》中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經》也有一類似的教證:“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當謹慎取舍因果,不能將一些小錯視作正常,只有從一點一滴上改過行善,才能最終轉凡夫而爲聖者。
懂得行善的人,隨隨便便中也會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業,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觀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脫帽、恭敬右繞而行,並以叁殊勝[2]來攝持,這樣一來,就成了圓滿無上菩提的無倒之因。
藏地行善的對境非常多,佛塔、佛像、寺院、出家人、瑪尼堆、經旗隨處可見。但在佛教不興盛的地方,到處是賺錢、吵架、殺人、堵車,至于叁寶所依,則相當罕見。一旦你們遇到了,也應像藏人那樣,立即生起信心,摘帽致禮。
不過,藏地的良好傳統,也只能在老一輩人的身上看到了,如今多數年輕人都被漢化了。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提過,這些年輕人基本上不信仰佛教,到城市讀完四年大學回來後,對叁寶毫無恭敬心,實在變得太快了。
但不管怎麼樣,真理是不會錯的,善行也應得到繼承。誠如《正法念處經》所言:“善行則應行,不善業應舍,善行受勝樂,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過程中,我們不要輕視小小的善根,以爲這些沒有意義。《賢愚經》雲:“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出曜經》亦雲:“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所以,對微乎其微的善根,理應值得重視。我看到個別法師和居士,長年都手裏拿著念珠持咒,十年前如此,現在也是這樣,這就是不輕小善。但是有些人,兩叁天還可以,心情好的時候,便“嗡嗎呢叭美吽”一直念,但過段時間就不行了,念珠也丟得不見蹤影了。這些輕視小善的人,只會談些大法、說些大話,慢慢地行爲失去了約束,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 小善成就大果的兩則公案
● 華傑施主出家的因緣
往昔佛陀在世時,老年的華傑施主想出家,但衆阿羅漢以神通觀察,不見他有出家因緣,所以都不予剃度。老人傷心地去找佛陀,佛陀一觀察,照見了他在久遠劫前的善根:
酷熱的一天,一頭豬被狗追趕著,一邊搖著尾巴,一邊“呼呼呼”地跑,不經意間右繞了佛塔一圈。當時,豬並沒有繞塔的意樂,但無意中的這個善根,卻種在了它的阿賴耶上。這頭豬就是華傑施主的前世。佛陀因此爲他剃度,他出家以後,很快就獲證阿羅漢果。
也有經論中說,他前世是以一稱“南無佛”的善根,成就了解脫之因。但不管怎樣都說明,緣叁寶所造的善業,轉繞也好、稱念也好,即使是無心的,也有極大果報。
有些人覺得:“我的心很亂,看佛像不一定有功德。”其實也不是。雖然你的心亂,但看佛像還是會有功德。既然無心、亂心都有功德,那麼心存善念的話,功德肯定就更大了。
● 預試七人的前世
還有一個公案:昔日蓮花生大士在藏地時,藏王爲了觀察藏人能否出家,特請靜命論師選出七人測試,這就是“預試七人”。這七人中,像貝若紮納,對佛教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那麼,他們前世又有怎樣的殊勝因緣呢?
在久遠劫前,有七只蟲從樹葉上落到水中,它們隨波逐流,右繞水中的佛塔七圈,以此成就了解脫之因。這即是“預試七人”的出家因緣。
我們平時繞壇城、用轉經輪、念咒語,其實遠遠超過了小蟲的發心,畢竟自己至少知道那是功德的對境。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果報也一定是不可思議的。
以上兩則公案都提到了繞塔。或許有人認爲:“《右繞佛塔功德經》中講了繞塔的功德,但不知繞佛像是否有功德呢?”其實是一樣的,佛經裏處處有“繞佛叁匝”等詞句,如今佛陀的真身雖已隱沒,但佛像就代表了佛陀,所以,繞佛像也同樣是有功德的。《波斯匿王教誡經》中也說:“若人以淨心,繞佛塔佛像,來世怨敵敬,具德成法器。”如果有人以清淨心轉繞佛塔、佛像,即生一切快樂、一切如願以償不說,來世即使是怨敵也會恭敬你。並且你具足功德,不論聽聞何種法要,都將堪爲法器。
其實,“堪爲法器”是一項很重要的功德。就像煮牛奶,假如壺裏生鏽了,牛奶雖是好牛奶,但煮出來後不能喝。接受佛法也是同樣,一個人若不堪爲法器,就算聽聞殊勝的顯密法要,也得不到絲毫利益,甚至反而會損害自己。所以,這不是法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有人認爲“是上師的過失”,有時候或許會如此,但我敢保證,法沒有任何過失。
因此,大家理應轉繞佛塔和佛像,以使生生世世堪爲法器。
◎ 斷一切惡,行一切善
懂得以上道理之後,不論何時何…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