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八節課

  

第一百零八節課

  

思考題

  

412、什麼是噶當四依?

  

413、爲什麼說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兼得?請從不同角度詳細分析。如果說二者不能兩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沒有修行機會了?爲什麼?

  

414、既然世出世間法不能兼得,那怎麼理解六祖說的“佛法不離世間覺”?

  

415、誹謗大乘有哪些過失?怎樣忏悔誹謗大乘的罪業?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講行菩提心的學處——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六度當中,下面講安忍度中的第二種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爲了成就正法,必須要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來修行,這也是一種安忍。如續部雲:“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爲了求得正法,菩薩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貴的生命。《菩薩善戒經》亦雲:“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爲了世間的目標,尚且願意付出精進與勇氣,那我們爲了正法爲什麼不能呢?在求學正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此時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應該依止“四依”來修行。

  ◎ 修出世間法所應經曆的苦行

  往昔諸噶當派大德,有所謂的四依處:“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這是噶當大德留給後學的精華竅訣。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脫法,而不是世間法。

  二、法依于貧:修解脫法依于簡單的生活。古來大德都是如此,是簡單生活成就了他們的修法之旅,而非豐富的物質條件。

  叁、貧依于死:過這種簡單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時比較貧窮,成名後就開始過另一種生活。

  四、死依于幹涸之壑:保證貧窮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溝裏。

  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則。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當派諸位大德,像禅宗的衆多高僧,他們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輩子都在修行,這就是上等修行人。他們的目標只有解脫,不理會世間瑣事,放棄一切,爲求種種法,無怨無悔、永無疲厭地苦行,正如《華嚴經》所雲:“頭目及手足,肌肉施無悔,求種種經書,心無有疲倦。”

  像唐僧取經,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頑強毅力,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們要做上等修行人,就應放棄一切,一輩子都住在山裏。據說,如今在漢地的終南山、雲居山等地,就有許多這樣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裏,也有許多隱士。我家鄉就有一個,他離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親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讓他住滿七七四十九天,他說:“我還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後,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攔他,早就當他死了,而他也從不聯系他們。這就是上等修行人。

  但很多人起初是上等修行人,放下一切,從來也不聯系家人。可是過了兩叁年後,關系就越來越密切了。不像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時也死在山溝裏,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說:“死時無人探望我的屍體,瑜伽士我就心滿意足了。”

  不過,死後屍體無人掩埋,或許世間人覺得太淒慘。但實際上,人死後屍體怎樣處理都可以,根本沒有什麼差別。今天很多年輕學者去屍陀林看了,回來後有人說:“屍體被砍成一塊一塊的,再喂給禿鹫,太殘忍了,我死時可不願意這樣!”其實,天葬殘忍的話,火葬也好不到哪兒去。當屍體被烈火焚燒時,肉都被燒得嗞嗞響,一會兒工夫,就只剩下一點灰了,這豈不是更殘忍嗎?

  其實,屍體送去屍陀林天葬,可以圓滿極大布施的資糧。很多人布施了一輩子,在生命完結之後,還用身體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請那麼多禿鹫[1]來享用,這確實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屍陀林的甚深意義,務必要深入學習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個照,就自以爲是權威了。

  這些現象,其實只是你們以前沒有關心過而已,若去關心的話,就會發現它有它的學問。像在古印度,有許多密教隱士在八大屍陀林修行,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與生活相結合的方方面面。

  ◎ 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覺得,修法不需要絲毫苦行,在成辦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樂、名譽的同時,也能修成正法。甚至還有人說:“你看我上師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說修行境界很高,對世間法也相當在行。不論是做慈善還是攝受弟子,什麼都圓融無礙,吃頓飯也能體現各方面的能力,太圓滿了!”

  其實,怎麼會有如此兩全其美的好事呢?對每個人來說,出世間法好的,世間法肯定不好;世間法好的,出世間法肯定不好。自以爲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師、同修或是其他什麼人,只是世間法比較突出而已。

  如果你覺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隨順你、隨順世間而已。但過于隨順世間的話,不可能具備真正的出世間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間法一舉兩得的人,就好像認爲有兩個尖端的針可以縫紉;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內;以及可同時乘騎向上向下行馳的兩匹馬一樣,顯而易見,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從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沒有任何一位補特伽羅,能勝過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沒有想出世出世間法同時成就的方法,因此猶如丟唾液般舍棄了轉輪王的國政,離開皇宮來到尼連禅河畔,在六年裏曆經苦行精進修行,期間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2]。佛陀還說過:“我于無量劫,具足修苦行,清淨諸業障,得勝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訴我們:證悟絕非輕而易舉,想一邊享受世間,一邊獲得出世間成就,是不現實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顧,那誰又有能力兩全呢?所以,作爲修行人,我們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應該知道自己的根基。

  有些居士聽後,可能憂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間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棄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遠沒機會修行了?”

  這倒也不是,我剛才所講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話,也可以用次一點的標准要求自己。像昨天在論壇上,有些大學生很羨慕出家人舍棄一切,多年來在寂靜地聞思修行,作爲一個居士,可能做不到這種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樣的苦行。但我覺得,一邊學習、工作,一邊修行,也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不過,有些人不喜歡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幹脆不修行了!”這種說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願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讀書,你讀不到前叁名,就書都不讀了?很顯然,這種選擇是錯誤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學業;做不了最好的人,做個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人可能問:“世出世間法不能兼得,那怎麼理解六祖的“佛法不離世間覺”呢?”

  其實,這句話可以從兩方面解釋:對上等修行人而言,他們獲得成就,並具有極高境界,雖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動,還會以世間法度化衆生,這是菩薩的不離世間法;而我們凡夫人修行,因爲不能純粹地修出世間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時,仍可以兼顧一部分世間法,盡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會爲來世積累資糧。

  因此,對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觀察。其實,對從小就學佛的人來說,一般不會有很多矛盾。但後來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來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還是會經常冒出各種疑惑。在這個時候,系統聞思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 以米拉日巴尊者爲例,說明世出世間法不能兩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時口中無食、背上無衣,僅僅依靠荨麻充饑。到了最後,他整個身體形似骷髅,身上綠毛叢生,長滿吸血蟲,以致別人看到他時,都認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綠毛,是吃荨麻的結果。荨麻,不知道你們吃過沒有?我小時候放牛經常見到,非常好吃。不過上面有刺,不小心紮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帶來的糧食後,他沒有再去化緣,好幾年中就吃這個。時間久了以後,他的衣服爛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頭發都變成了綠色。

  有一天,一群獵人來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樣子嚇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個修行人。”獵人們幾天沒打到吃的,准備搶他的食物,但進洞裏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麼都沒有。他們問:“你修行的糧食在哪兒?”尊者答道:“我的糧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暫時還沒有得到別的供養。”

  一個獵人問:“供養修行人有什麼好處?”尊者說:“可以給自己帶來福氣。”獵人輕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養你一次吧。”說完,他把尊者抱起來摔在地上。尊者本來就骨瘦如柴,這一摔讓他非常痛苦,但他還是對獵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淚。

  另一個獵人很同情尊者,勸那個人說:“你不要這樣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們挨餓也跟他無關,你這樣對待他算什麼?”然後,這一群獵人就離開了。

  他們走了以後,尊者並沒有念惡咒,但也許是護法神的懲罰,或者是作惡的業報現前,不久以後,那個欺辱…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