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节课
思考题
412、什么是噶当四依?
413、为什么说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请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如果说二者不能两全,那在家人是不是就没有修行机会了?为什么?
414、既然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说的“佛法不离世间觉”?
415、诽谤大乘有哪些过失?怎样忏悔诽谤大乘的罪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讲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度当中,下面讲安忍度中的第二种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如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得正法,菩萨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贵的生命。《菩萨善戒经》亦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那我们为了正法为什么不能呢?在求学正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应该依止“四依”来修行。
◎ 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当派诸位大德,像禅宗的众多高僧,他们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这就是上等修行人。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不理会世间琐事,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正如《华严经》所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像唐僧取经,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们要做上等修行人,就应放弃一切,一辈子都住在山里。据说,如今在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就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我家乡就有一个,他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亲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让他住满七七四十九天,他说:“我还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后,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拦他,早就当他死了,而他也从不联系他们。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但很多人起初是上等修行人,放下一切,从来也不联系家人。可是过了两三年后,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不像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时也死在山沟里,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死后尸体无人掩埋,或许世间人觉得太凄惨。但实际上,人死后尸体怎样处理都可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今天很多年轻学者去尸陀林看了,回来后有人说:“尸体被砍成一块一块的,再喂给秃鹫,太残忍了,我死时可不愿意这样!”其实,天葬残忍的话,火葬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尸体被烈火焚烧时,肉都被烧得嗞嗞响,一会儿工夫,就只剩下一点灰了,这岂不是更残忍吗?
其实,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很多人布施了一辈子,在生命完结之后,还用身体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请那么多秃鹫[1]来享用,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尸陀林的甚深意义,务必要深入学习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个照,就自以为是权威了。
这些现象,其实只是你们以前没有关心过而已,若去关心的话,就会发现它有它的学问。像在古印度,有许多密教隐士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方面面。
◎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甚至还有人说:“你看我上师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说修行境界很高,对世间法也相当在行。不论是做慈善还是摄受弟子,什么都圆融无碍,吃顿饭也能体现各方面的能力,太圆满了!”
其实,怎么会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呢?对每个人来说,出世间法好的,世间法肯定不好;世间法好的,出世间法肯定不好。自以为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不管是你的上师、同修或是其他什么人,只是世间法比较突出而已。
如果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棒,那他也只是随顺你、随顺世间而已。但过于随顺世间的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功德。凡是想世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容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从智慧、悲心、人格乃至各方面考察,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离开皇宫来到尼连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只吃一粒米[2]。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
有些居士听后,可能忧心忡忡:“如果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我不放弃家庭和工作,是不是就永远没机会修行了?”
这倒也不是,我刚才所讲的,是上等修行人。你做不到的话,也可以用次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昨天在论坛上,有些大学生很羡慕出家人舍弃一切,多年来在寂静地闻思修行,作为一个居士,可能做不到这种上等修行,更做不到佛陀那样的苦行。但我觉得,一边学习、工作,一边修行,也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有些人不喜欢做下等修行人:“如果做不成上等,那我中下等的也不做,干脆不修行了!”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就像做人,你若做不成最好的人,又不愿做中下等的,那是不是人都不做了?或者像读书,你读不到前三名,就书都不读了?很显然,这种选择是错误的。不能名列前茅,至少也要完成学业;做不了最好的人,做个差不多的也可以。修行也是如此,把能做到的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因此,对这些道理,大家需要多方面观察。其实,对从小就学佛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很多矛盾。但后来才遇到佛法的人,在原来固有的信仰上接受佛法,还是会经常冒出各种疑惑。在这个时候,系统闻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昔日,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荨麻充饥。到了最后,他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满吸血虫,以致别人看到他时,都认不出是人是鬼。
尊者身上的绿毛,是吃荨麻的结果。荨麻,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小时候放牛经常见到,非常好吃。不过上面有刺,不小心扎到手很疼。尊者修行的地方荨麻很多,吃完最初带来的粮食后,他没有再去化缘,好几年中就吃这个。时间久了以后,他的衣服烂了,一片也不剩,毛孔和头发都变成了绿色。
有一天,一群猎人来到他的山洞前,被尊者的样子吓了一跳,大叫:“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我是人,一个修行人。”猎人们几天没打到吃的,准备抢他的食物,但进洞里一看,只有荨麻,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问:“你修行的粮食在哪儿?”尊者答道:“我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一直吃荨麻,暂时还没有得到别的供养。”
一个猎人问:“供养修行人有什么好处?”尊者说:“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猎人轻蔑地笑道:“好,那我就供养你一次吧。”说完,他把尊者抱起来摔在地上。尊者本来就骨瘦如柴,这一摔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对猎人生起悲心,不住地流下眼泪。
另一个猎人很同情尊者,劝那个人说:“你不要这样做,你看他真是一位苦行者。即使不是,我们挨饿也跟他无关,你这样对待他算什么?”然后,这一群猎人就离开了。
他们走了以后,尊者并没有念恶咒,但也许是护法神的惩罚,或者是作恶的业报现前,不久以后,那个欺辱…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八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