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

  

第一百零九节课

  

思考题

  

416、什么叫擐甲精进?什么叫加行精进?什么叫不满精进?

  

417、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萨那样利益众生,是很正常的。这是缺少一种什么精进?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

  

418、人生真的如同被驱往屠场的牛吗?你对此有哪些深刻体会?

  

419、有些上师很了不起,是不是就不需要修法了?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继续讲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今天讲第四度——精进度。

  己四(精进)分三:一、擐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满精进。

  这三种精进,任何一种都是懈怠的违品,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也就是说,精进能对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痴暗。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隐没他的善心,痴暗则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如《大智度论》云:“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

  在座各位可能都有这种经验:本来想做善事、修善法,也想改变自相续,可是懈怠心一来,修行就被推后了;贪嗔痴等烦恼现前时,智慧也慢慢被削减了。这对凡夫人来讲,其实是一种规律。虽然这一点很难克服,但我希望通过每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增加一些精进,有一些进步。

  不过,佛法要靠缘分,抓不住机缘的人,听多少年法也很难与法相融,而一旦抓住了殊胜因缘,短短时间也可以改变命运。就像禅宗很多大德,他们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并不长,或者像法王如意宝,在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也只有六年,但后来却呈现了这么伟大的事业。尽管法王与凡夫不同,但在显现上,也是在如理依止上师以后做到的。

  所以,只要把握好了,哪怕是听一堂课,哪怕是短时间的修学,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只要心态调整好了,有了善心善念,语言和行为自然会被引入善妙的方向,因为它们毕竟是心的奴仆。

  庚一、擐甲精进:

  当听到诸佛菩萨的事迹,以及往昔印、藏、汉地的圣者前辈,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传记等,不要认为“他们是佛菩萨的化现,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以能做到那样的苦行,而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做到呢”,进而懒散、懈怠,在放逸中虚度时日。

  我们应当知道,实际上,他们就是如此修行而获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从他的传记来看,起初他的确是一个业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过依止善知识,通过苦行,当上师的教诫融入相续以后,终于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其实,这样的大德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像六祖禅师、慧远大师、全知无垢光尊者……因此,我们应当思维:“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只要精进的话,也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

  《大智度论》亦云:“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凿地挖井,最后一定能涌出甘泉;精进也是如此,一无所求则一无所得,只要精进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获得成就。这一点,在很多修行人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根据各自精进的差别,每个人所获得的智慧、悲心,以及修行境界都不相同。

  进一步来说,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继日精进苦行,那我们这些为深重业力所迫、为无明烦恼所困、无始以来辗转轮回未曾修持过正法的人,为什么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劝勉自己。

  当然,刚出家的人一般都很精进,刚学佛的人也是如此,但这些只是偶尔性的,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正的精进,并不是两三天不睡觉,而要有恒常性,这种精进才能启发智慧,圆满一切善行。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如今我们已获得具有十八种暇满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师,而且也听受了甚深的显密教言,具有如理修习正法的缘分,此时此刻怎么能不历尽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来修持正法呢?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就叫擐甲精进。

  当然,上述因缘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很多人也想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虽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识,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满,或被十六种无暇[1]所束缚,因此没有修行的机会。然而我们与之不同,我们已有了格外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精进呢?如果你能精进,也并不是修不成的。

  ◎ 胁尊者依精进而成就

  在精进方面,胁尊者就是最好的典范。尊者住于母胎60年,生下时已是须发皆白,80岁他舍俗出家,有年轻僧人取笑他:“出家有两种事业,一要修习禅定,二要讽诵经论,但你如此老迈,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到佛门里滥竽充数、饱食终日吗?”

  听到这些,尊者立誓说:“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从此,尊者夜不倒单诵经、习定,经过三年苦行,最终通达三藏并获得圣果。后人景仰他常坐不卧,两胁从未接触席子,故称他为“胁尊者”。而曾经取笑他的人,不但没有通达三藏,更没有获得圣果。尊者仅用几年精进便超越了他们,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精进与否,在成果上确实有天壤之别。

  当然,仅用一生就超凡入圣,是很难的,但是修到一定的境界,比如临死时毫无怖畏,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如果能精进行善,生生世世会感受快乐,将来也必定获得涅槃。如《正法念处经》云:“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

  我们作为欲界众生,一点不休息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老是休息,否则,养成习惯就不像修行人了。有些人没有特殊的病,也没有做特别累的事,却总是抱怨“我特别累,特别苦”。其实,就算是蚂蚁、蜜蜂、蚯蚓,它们为了生存也不停奔波,那我们作为人,而且是为了弘法利生在做事,此时付出一点又何必叫苦叫累呢?

  其实,修行人行善,本来就需要精进。《入行论》中也说,精进的本体,就是喜欢行持善法。假如整天泡在网上,天天到卡拉OK又唱又跳,就算三天三夜不吃不睡,这也不叫精进。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暇满人身,要用它为后世、为涅槃而精进,这才是智者所为。

  要知道,只有智者才精进行善。我们看看周围的人,有些天天忙来忙去,忙什么呢?都是无意义的琐事。而智者只做有意义的事情,既对今生有意义,又对来世有意义;既对自己有意义,又对他众有意义。

  现在人口口声声要进步,但仅仅是自相续的进步是不够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看,还应该想到他众;人们也常说“可持续发展”,但只想着今生,几十年以后就不管了,这样的发展,从生命的延续来看,并不是真正的可持续;还有就是所谓的“可行性”,说可以这么说,但只为自己、不顾他众的做法,其实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信赖的。

  因此,真正的智者会为自他着想,并为此而精进。如《大宝积经》云:“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智者恒时精进地修持清净之道,令自他都离苦得乐,这种行为不仅是世间人,乃至十方诸佛菩萨都会赞叹。所以,我很羡慕精进的人,不论是闻思修行,还是发心,精进者是很让人随喜的。

  其实,精进者与懈怠者,虽然表面上差不多,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但即使是在吃饭时,精进者也能同时观修或者发心,而且睡觉也不多,可以说,他与懈怠者有很多不同。不信的话,你和他住一个房间看看,晚上他一直打坐,中间只睡一会儿,你早上起来他还在坐着。为什么会这么精进呢?因为他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生起了坚定信心,于是就不愿意浪费时间了。

  所以,精进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这里讲的擐甲精进,就是先发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有生之年决不懈怠,为证佛果、为度群生,立志苦行。”有了这种擐甲精进以后,还要作加行精进。

  庚二、加行精进:

  很多人心里有求法、修法的念头,但行为上一直拖延、观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后年……始终修不了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耗尽了人生岁月,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必须断除这种怀着修持正法的愿望而虚度人生的现象。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莲大师,他说:“人生犹如屠场畜,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他把人生几十年,比作屠宰场里的旁生临近被屠宰的短暂过程,其实这并不夸张,我经常引用这个比喻。《六度集经》里也有个教证:“人命譬若,牵牛市屠,牛一迁步,一近死地。”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人的生命,就像一头牛被牵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与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犹牛一步……昼夜趣死,进疾无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迭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然后端出蛋糕,鼓掌、欢笑。但你想起这个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乐,祝你死去快乐……”会观察的话,人跟牦牛的确没有差别,从死亡那一点上来看,过一年就接近一年,过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因此,我们一定要刻不容缓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怀里钻进了毒蛇,…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