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者美女头上着火一样急不可待,要彻底放下今生世间的一切琐事,毫不迟疑地致力于佛法。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美女本来就爱惜头发,头上着火了,她肯定不会让它烧,“明天再扑吧”。《亲友书》中云:“头或衣上骤燃火,放弃一切扑灭之,精勤趋入涅槃果,无余比此更重要。”《十住毗婆沙论》亦云:“昼夜精进,如救头燃。”毒蛇的比喻也是如此,胆小的人不要说毒蛇,就是小虫爬到身上也怕得要命,若是怀里进了毒蛇,绝不会说“明天再扔吧”,然后继续开心地吃喝(但是国外有些人好像喜欢毒蛇,还把毒蛇像项链一样缠到脖子上,让它穿来穿去,一点都不怕,不过这是特殊情况)。同样,闻思修行也是这么紧迫,不能说“明天再做吧”,就这样一直拖着,而务必要精进,要舍弃一切琐事地精进。
否则,红尘的琐事没完没了,昨天做的今天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后天还要做……一直持续不断、此起彼伏,犹如水的波纹一般,始终空不出一个修法的时间来。其实,你一旦下定决心放下的话,琐事也就完结了,诚如全知无垢光尊者所说:“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又说:“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为看透了这些,所以才选择了出家。当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种种挫折以后遁入空门,有这种现象。但你不能说“我不是逃避,所有出家人就都不是逃避”,这种推理不正确,虽然你不是,但别人不好说。同理,也不能说“他是逃避,故所有人出家都是逃避”,这也不通,因为有些确实是看破了。
在看破一切所作所为、尝尽酸甜苦辣以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之路,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即使世人不理解,也只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所致,并不是选择本身错了。其实仔细想一想,琐事确实是做不完的,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也就了了。
◎ 亲鸾上人幼年出家
这个道理很深,但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在年龄大小,下面就讲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亲鸾上人,就像中国的慧远大师,他是日本净土宗初祖。上人自小父母双亡,9岁时,因为对死亡怀有恐怖,他看破世间的一切,到慈镇禅师面前请求出家。听了他讲述的理由,禅师很赞许,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明天来吧,我给你剃度。”但小亲鸾说:“师父,我年纪尚小,虽然今天有出家的心,但不知明天这颗心是否还在;您的年龄也这么高了,怎么保证明天起床时还活着呢?”师父听了拍手称善,当下给他剃度了。
类似的公案,《释尊广传》中也有很多,都是着力宣说修行的紧迫。昨天晚上有一个人站在我门口,可能等了很长时间,说要出家。我说:“太晚了,过两天再剃吧。”但他不像小亲鸾,也没说“怎么保证过两天您还在啊,怎么保证我出家的心还在啊”,他倒是很听话:“好好好,我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开心地走了。
不过学院是有规定,出家前要考察一段时间。藏族有种说法:晚上入睡的心态,早上就消失了。所以,用些时间考察是有必要的。刚来的人,一般都会有些顿然放松的感觉,很想出家,甚至像佛陀那样自己就把头发剃了。这些人中,有些还可以,多年后仍是清净的出家人;但有些不行,没过多久就生烦恼了,想起了家里的这个、那个,这件事、那件事,然后就回去了。
但不管怎么样,要修行就要放下一切。即使不能像亲鸾上人那样,自小便看破一切,但当生起想修正法的心念时,应当以无常来激励自己,一刹那也不懒懒散散、拖拖拉拉,而要当机立断地修持正法。
以上讲的就是加行精进,简单来讲,就是在修法上勤奋努力。这里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单单指闻思修里的修法,而是广义上的修法,除了闻思修以外,像守持净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进努力。
◎ 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
在所有的这些修法中,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利益众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将闻思修与利他相结合,二者都要精进。
如果修行人与世隔绝地闻思修行,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专注求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有点像东方的教育,很容易因为欠缺实践而导致高知低能。若能借鉴西方教育中的边学边做,把闻思修与利他结合起来,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续,也融入了社会。
前些日子开“青年佛教研讨会”,我邀请法师们参加,有些法师比较开放,也参加了,但有些稍微有点排斥,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想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就真正的佛法而言,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但问题在于,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像我以前在山沟里闻思,跟社会隔离,不愿意与人接触,但现在融入社会以后,不但没有退失闻思和修行,反而还增上了信心与悲心。
所以,在闻思修的同时,哪怕能为一个众生种下一个善根,也值得精进。
有些人说:“要帮的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那么多精力?我还是好好修吧,修行才是真的。”如果是上等修行人,那我也非常佩服、赞叹,但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听到可怜的声音也置若罔闻,那便失去了很多行善的机会。
《读者》里有一则故事很打动我,故事说:退潮的时候,岸边的小坑里困了好多小鱼,太阳一出来,水被蒸干以后小鱼就死了。这时沙滩上来了一个小男孩,他捡起小鱼,一条一条扔到海里。有人笑他说:“到处都是小鱼,你捡得完吗?再说,你救与不救,有谁在乎呢?”小孩并不理他,继续捡、继续扔,每扔一条他都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
我也有这种感觉。就像这个小孩,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但如果一年能帮到十个,那这十个人肯定会在乎的。我并不图什么回报,但对受助者来讲,也许点滴的帮助,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顾自己闻思修行,那外面那些可怜人怎么办呢?研讨会上有一个大学生说:“即使不能救护所有无助的人,但将资源整合以后,一定能利益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大学生都有如是见解的话,那学大乘佛法的人,怎么能不精进利他呢?
其实,利他就是修行。让修行跟生活相结合是有必要的,否则,即使你脱离红尘一直修行,临终时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就个人而言,我现在做的也算是利益众生,但是否能因此让世间变得美好呢?我没有把握。如果业力现前疾病缠身时,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呢?我也没有把握。所以,多方面行持善法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这一精进度,本身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要行持精进度,就不仅要自己精进修学,同时也应该精进利他。当然,在利他的过程中是会遇到些困难,比如种种误解或说法,但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我想大家应该能面对。
庚三、不满精进:
所谓的不满精进,就是说,当自己在闭关修行、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时,千万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务必要发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的精进,必须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厉。
其实不说长久的努力,就是一天的精进,也是很有价值的。《法集要颂经》云:“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如果一个人活了一百岁,但始终懈怠度日,那还不如在一天中勇猛精进。一天尽管是很短的,但如果利用好了,比如行善时身心踊跃、精勤不辍,则功德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听课时应该有一些“力气”,不要躺着、靠着,要好好坐着。不要老是看表,“三宝加持,快下课啊”,而应该积极进取,发愿“这堂课我要尽力学好,然后运用所学调整自相续、利益众生”,以这种心态在一堂课里精进,进而一天都精进,乃至活到老精进到老,这样才非常有意义。
◎ 行善要有计划
在精进行善的过程中,还要有计划。正如圣者前辈所说:“修法的时候,要像饥牛食草那样。”饥饿的牦牛,吃草时总是前一口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修法也是同样,在前一个法没修完之际,就应该计划好:此法修成以后,再修某某法。
现在我正在讲《前行》,讲的过程中心里也有计划。比如,讲完之前我要同时开讲《释量论》,而讲完之后,我还要讲……反正我心里还有好多准备,这个法,那个法……
有些道友在世间法方面很会规划:我先在这里修个房子,修完以后,在那里再修一个,然后把这个卖了,再到那里修一个……其实不要规划这些。我们来学院是为了修行,在这里发展房地产没有意义。如果你要发展,就在三点上好好发展: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调伏自相续。在这三个方面,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而且要安排好以后的计划。以前法王如意宝说过,他在世间法方面没有任何计划,但在修法、弘法方面就有很多,比如两三年之内,要做什么什么。
上师的教诫很重要,尤其在今天,弘法利生方面的规划是非常需要的。我在台湾、香港、美国都见过一些道场,不仅利生事业广大,而且都有长远的规划。当时我还在想:这些事业虽然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也是人做的,应该是在个别发心广大的高僧大德的主持安排下,将众多力量汇聚以后实现的,否则,无因无缘不可能成办。
所以,不论是小的还是大的善法,都要善于规划。
◎ 不要“放下”发心和闻法
就个体而言,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在发心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想退,想放下。有些人想方设法把发心“放下”了,但放下善法的人,烦恼却没放下,这样对修行没有任何利益。我觉得发心并不是负担,比如学院里的有些发心人员,每天发心不过4小时,一周有168个小时,减去28小时,还剩140个小时,所以,发心不会耽误你的闻思修行。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