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美女頭上著火一樣急不可待,要徹底放下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毫不遲疑地致力于佛法。
這裏用了兩個比喻。第一個,美女本來就愛惜頭發,頭上著火了,她肯定不會讓它燒,“明天再撲吧”。《親友書》中雲:“頭或衣上驟燃火,放棄一切撲滅之,精勤趨入涅槃果,無余比此更重要。”《十住毗婆沙論》亦雲:“晝夜精進,如救頭燃。”毒蛇的比喻也是如此,膽小的人不要說毒蛇,就是小蟲爬到身上也怕得要命,若是懷裏進了毒蛇,絕不會說“明天再扔吧”,然後繼續開心地吃喝(但是國外有些人好像喜歡毒蛇,還把毒蛇像項鏈一樣纏到脖子上,讓它穿來穿去,一點都不怕,不過這是特殊情況)。同樣,聞思修行也是這麼緊迫,不能說“明天再做吧”,就這樣一直拖著,而務必要精進,要舍棄一切瑣事地精進。
否則,紅塵的瑣事沒完沒了,昨天做的今天要做,今天做的明天也要做,明天做的後天還要做……一直持續不斷、此起彼伏,猶如水的波紋一般,始終空不出一個修法的時間來。其實,你一旦下定決心放下的話,瑣事也就完結了,誠如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世間瑣事死亦無完時,何時放下即了乃規律。”又說:“所作所爲如兒戲,做無終了放則了。”
曆史上有很多出家人,正因爲看透了這些,所以才選擇了出家。當然也有逃避的,遇到種種挫折以後遁入空門,有這種現象。但你不能說“我不是逃避,所有出家人就都不是逃避”,這種推理不正確,雖然你不是,但別人不好說。同理,也不能說“他是逃避,故所有人出家都是逃避”,這也不通,因爲有些確實是看破了。
在看破一切所作所爲、嘗盡酸甜苦辣以後,毅然決然選擇出家之路,這種選擇是有道理的。即使世人不理解,也只是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所致,並不是選擇本身錯了。其實仔細想一想,瑣事確實是做不完的,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也就了了。
◎ 親鸾上人幼年出家
這個道理很深,但真正懂得的人,並不在年齡大小,下面就講一個小和尚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親鸾上人,就像中國的慧遠大師,他是日本淨土宗初祖。上人自小父母雙亡,9歲時,因爲對死亡懷有恐怖,他看破世間的一切,到慈鎮禅師面前請求出家。聽了他講述的理由,禅師很贊許,說:“好,我願意收你爲徒。不過今天太晚了,明天來吧,我給你剃度。”但小親鸾說:“師父,我年紀尚小,雖然今天有出家的心,但不知明天這顆心是否還在;您的年齡也這麼高了,怎麼保證明天起床時還活著呢?”師父聽了拍手稱善,當下給他剃度了。
類似的公案,《釋尊廣傳》中也有很多,都是著力宣說修行的緊迫。昨天晚上有一個人站在我門口,可能等了很長時間,說要出家。我說:“太晚了,過兩天再剃吧。”但他不像小親鸾,也沒說“怎麼保證過兩天您還在啊,怎麼保證我出家的心還在啊”,他倒是很聽話:“好好好,我也是這麼想的。”然後開心地走了。
不過學院是有規定,出家前要考察一段時間。藏族有種說法:晚上入睡的心態,早上就消失了。所以,用些時間考察是有必要的。剛來的人,一般都會有些頓然放松的感覺,很想出家,甚至像佛陀那樣自己就把頭發剃了。這些人中,有些還可以,多年後仍是清淨的出家人;但有些不行,沒過多久就生煩惱了,想起了家裏的這個、那個,這件事、那件事,然後就回去了。
但不管怎麼樣,要修行就要放下一切。即使不能像親鸾上人那樣,自小便看破一切,但當生起想修正法的心念時,應當以無常來激勵自己,一刹那也不懶懶散散、拖拖拉拉,而要當機立斷地修持正法。
以上講的就是加行精進,簡單來講,就是在修法上勤奮努力。這裏所謂的“修法”,並不是單單指聞思修裏的修法,而是廣義上的修法,除了聞思修以外,像守持淨戒、弘法利生等,都叫修法,都需要精進努力。
◎ 聞思修與利他相結合
在所有的這些修法中,對一個大乘行人來講,利益衆生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將聞思修與利他相結合,二者都要精進。
如果修行人與世隔絕地聞思修行,固然有好的一面,可以專注求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有點像東方的教育,很容易因爲欠缺實踐而導致高知低能。若能借鑒西方教育中的邊學邊做,把聞思修與利他結合起來,這樣在短暫的人生中,佛法既融入了自己的相續,也融入了社會。
前些日子開“青年佛教研討會”,我邀請法師們參加,有些法師比較開放,也參加了,但有些稍微有點排斥,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我想是沒有必要的。其實就真正的佛法而言,以它的包容性,完全可以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但問題在于,是修行人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像我以前在山溝裏聞思,跟社會隔離,不願意與人接觸,但現在融入社會以後,不但沒有退失聞思和修行,反而還增上了信心與悲心。
所以,在聞思修的同時,哪怕能爲一個衆生種下一個善根,也值得精進。
有些人說:“要幫的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那麼多精力?我還是好好修吧,修行才是真的。”如果是上等修行人,那我也非常佩服、贊歎,但對一般的修行人來講,聽到可憐的聲音也置若罔聞,那便失去了很多行善的機會。
《讀者》裏有一則故事很打動我,故事說:退潮的時候,岸邊的小坑裏困了好多小魚,太陽一出來,水被蒸幹以後小魚就死了。這時沙灘上來了一個小男孩,他撿起小魚,一條一條扔到海裏。有人笑他說:“到處都是小魚,你撿得完嗎?再說,你救與不救,有誰在乎呢?”小孩並不理他,繼續撿、繼續扔,每扔一條他都說:“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在乎……”
我也有這種感覺。就像這個小孩,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幫助所有的人,但如果一年能幫到十個,那這十個人肯定會在乎的。我並不圖什麼回報,但對受助者來講,也許點滴的幫助,就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只顧自己聞思修行,那外面那些可憐人怎麼辦呢?研討會上有一個大學生說:“即使不能救護所有無助的人,但將資源整合以後,一定能利益到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一個大學生都有如是見解的話,那學大乘佛法的人,怎麼能不精進利他呢?
其實,利他就是修行。讓修行跟生活相結合是有必要的,否則,即使你脫離紅塵一直修行,臨終時也不知道是否有把握。就個人而言,我現在做的也算是利益衆生,但是否能因此讓世間變得美好呢?我沒有把握。如果業力現前疾病纏身時,是否能依靠修行遣除病痛呢?我也沒有把握。所以,多方面行持善法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這一精進度,本身是行菩提心的學處,要行持精進度,就不僅要自己精進修學,同時也應該精進利他。當然,在利他的過程中是會遇到些困難,比如種種誤解或說法,但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我想大家應該能面對。
庚叁、不滿精進:
所謂的不滿精進,就是說,當自己在閉關修行、觀修本尊、誦經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時,千萬不能以此爲滿足,而務必要發誓:活到老,修到老。在沒有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我們的精進,必須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猛厲。
其實不說長久的努力,就是一天的精進,也是很有價值的。《法集要頌經》雲:“若人百歲中,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如果一個人活了一百歲,但始終懈怠度日,那還不如在一天中勇猛精進。一天盡管是很短的,但如果利用好了,比如行善時身心踴躍、精勤不辍,則功德是很大的。
所以,大家聽課時應該有一些“力氣”,不要躺著、靠著,要好好坐著。不要老是看表,“叁寶加持,快下課啊”,而應該積極進取,發願“這堂課我要盡力學好,然後運用所學調整自相續、利益衆生”,以這種心態在一堂課裏精進,進而一天都精進,乃至活到老精進到老,這樣才非常有意義。
◎ 行善要有計劃
在精進行善的過程中,還要有計劃。正如聖者前輩所說:“修法的時候,要像饑牛食草那樣。”饑餓的牦牛,吃草時總是前一口沒吃完,就盯著下一口。修法也是同樣,在前一個法沒修完之際,就應該計劃好:此法修成以後,再修某某法。
現在我正在講《前行》,講的過程中心裏也有計劃。比如,講完之前我要同時開講《釋量論》,而講完之後,我還要講……反正我心裏還有好多准備,這個法,那個法……
有些道友在世間法方面很會規劃:我先在這裏修個房子,修完以後,在那裏再修一個,然後把這個賣了,再到那裏修一個……其實不要規劃這些。我們來學院是爲了修行,在這裏發展房地産沒有意義。如果你要發展,就在叁點上好好發展:弘揚佛法、利益衆生、調伏自相續。在這叁個方面,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而且要安排好以後的計劃。以前法王如意寶說過,他在世間法方面沒有任何計劃,但在修法、弘法方面就有很多,比如兩叁年之內,要做什麼什麼。
上師的教誡很重要,尤其在今天,弘法利生方面的規劃是非常需要的。我在臺灣、香港、美國都見過一些道場,不僅利生事業廣大,而且都有長遠的規劃。當時我還在想:這些事業雖然很不可思議,但實際也是人做的,應該是在個別發心廣大的高僧大德的主持安排下,將衆多力量彙聚以後實現的,否則,無因無緣不可能成辦。
所以,不論是小的還是大的善法,都要善于規劃。
◎ 不要“放下”發心和聞法
就個體而言,利益衆生的機會是很難得的,所以在發心過程中,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想退,想放下。有些人想方設法把發心“放下”了,但放下善法的人,煩惱卻沒放下,這樣對修行沒有任何利益。我覺得發心並不是負擔,比如學院裏的有些發心人員,每天發心不過4小時,一周有168個小時,減去28小時,還剩140個小時,所以,發心不會耽誤你的聞思修行。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