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節課
思考題
420、你每天都修靜慮嗎?如果修的話,請談一談它對你日常生活的改變,比如面對壓力的能力方面、煩惱減輕方面、信心增上方面……
421、你對財富有什麼樣的觀點?它在你心裏占什麼樣的位置?從修持靜慮的角度,它是否成爲你的障礙?你是如何克服的?
422、對你來講,修持靜慮的障礙主要是哪些?請一一寫到紙上,思維它們的過患,然後祈禱上師叁寶逐漸遣除,並發願成就真實的靜慮。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六度已經講了四度,今天講第五度——靜慮度。
己五(靜慮)分二:一、靜慮之必要;二、真實靜慮。
庚一、靜慮之必要:
靜慮,也就是禅定。修持禅定,對出家在家的行者來講,都非常重要。如果一刹那也沒有入過禅定,心很散亂,那即使一天到晚在理論上劃來劃去,也無法真實改變相續。《菩提資糧論》雲:“衆生諸煩惱,皆以亂心生,是故勝智者,曠修諸禅定。”衆生的煩惱,都是從亂心中産生的,所以,一切智者都應認真持久地修持種種禅定。
我們可以看到,愛修禅定的人,心一般比較清淨,生活中不會有煩惱、痛苦,也不會有煩心事。因爲透過禅定的力量,當心入于一種清淨狀態時,外面的世界也變得美麗了,生活自然充滿快樂。而不修禅定的人,心則容易散亂,常常被浮躁、焦慮、痛苦、傷感等情緒所控製。尤其是現代人,總是忙忙碌碌地追逐外境、不懂內觀,這樣煩惱就會此起彼伏,使人生深陷痛苦。因此,修習禅定是很有必要的。
◎ 遠離散亂 依止靜處
修習禅定的話,有很多要求,首先要遠離散亂。如果不避開喧囂散亂的環境,依止寂靜處,那麼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最先遠離散亂,對每一位修行人來說十分重要。
學院裏的多數道友,可以說具足這個條件,已經離開了散亂,也住在寂靜地,因此,當聽到這些道理時一定會覺得相應,並有修持的機緣。而住在城市裏的人,就算你不能離開那些地方,也可以想些辦法,比如就用自己的房間,或修間佛堂,或到其他什麼地方,定期不定期地修習,這也算創造了一些相同的因緣。
《發菩提心經論》中講過:“修禅定故,不受衆惡,心常悅樂,是名自利。”修習禅定的緣故,不會遭遇種種惡緣,心常常處在愉悅歡喜當中,這就是禅修所帶來的自利。該論又雲:“教化衆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有人認爲修持靜慮只能自利,其實也不是,從調伏自心的角度是自利,而通過觀修、發願回向等清淨心態,也可以幫助衆生,間接實現利他。
◎ 遠離親友
修禅定的人,還要遠離親友。此時應思維:“凡是聚集,均是離別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親友等,甚至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分離,既然如此,貪執無常的親友有什麼用呢?”
對世間人來講,出家人抛棄親友是很殘忍的,也不慈悲,但從無常的角度來看,相聚本來就是短暫的,更何況,割舍這些是爲了尋求真理。所以,盡管世間人暫時不能接受,但曆代的很多大德都是這樣做的。
● 從谏和尚不認親生兒子
唐朝有一名從谏和尚,壯年時出家修行。唐武宗會昌五年,佛法被毀,僧尼被迫還俗,但他想法躲了起來。後來唐宣宗恢複佛教,他又回到了原來的寺院。
有一次,他俗家的兒子來到寺院打聽父親的下落,二人在門口相遇。幾十年都過了,兒子已不認得父親,他問道:“請問,從谏大師在哪裏?”他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但故意指向東南方,兒子便向東南方去了。兒子走了以後,他就關起門來再也不出去,永遠沒有再見到兒子。
這些在世人眼裏,也許是無情和殘忍的,但作爲尋求解脫者,還是需要的。爲什麼呢?還是那個道理,親戚也好、朋友也好,終有一天會別離,那時候也不免要痛苦。
或許有人說:“受這種教育,會出家的,這不是害了他們嗎?終身大事會有問題的。”但不管有沒有問題,真理就是如此,選擇真理就要放下這些。
● 寂光大師一生獨自修行
出家之路也並不是逃避,從曆史上看,雖然是有逃避的現象,但大多數的修行人,的確是看破了世間以後,才走上了這條光明之路。因此,在思維並了達親友的過患以後,應該舍棄一切貪戀,恒時獨自靜修。正如寂光大師所說:“獨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緣,叁四以上貪嗔因,故我獨自而安住。”
寂光大師,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在跟隨尊者學法之前,曾是一個特別富貴之人。有一次他要騎馬過河,尊者也恰巧在河邊,請求他帶自己過去,但他並未答應。當他來到河中間時,卻突然發現尊者腳不沾水地行在水面上,先過了河。他不由得生起極大信心,來到尊者面前忏悔,還說要把自己的妹妹以及財物等供養尊者,但尊者並未接受。
其實,尊者頭一天就做了一個夢,夢到空行母送來一個20歲上下的年輕人,說是他的心子,讓他好好攝受。就這樣,尊者攝受他以後,傳授了修行教言,而他也在尊者面前發下重誓:終生只著一衫布衣,不穿皮製靴子,永遠不回家鄉,永遠不貯存超過兩天的食糧。從此他依誓而行,成爲尊者弟子中最能看破紅塵的一位。
記得在米拉日巴尊者圓寂時,空行母准備迎請尊者的舍利到清淨刹土,這時惹瓊巴哀求她們留下舍利,利益尊者在人間的弟子們。但空行母說:“你們這些大弟子們,已經得到了最殊勝的舍利,都親見法身了,還要這些色身舍利作什麼?如果還嫌不夠,可以祈請尊者,尊者自然會給你們的,但這些是我們的。”後來弟子們又作祈請,空行母手中放光,將舍利降下,但在大家伸手去接的時候,又被空行母收回去了,並化作寶塔。此時寂光大師又請求留下寶塔,爲人間的衆生作福田,但在寶塔中顯現的米拉日巴尊者說“若留人間終毀滅……”,還是沒有同意。最終,尊者在爲他們傳授了教言之後,被空行母迎請去了清淨刹土。
據記載,米拉日巴尊者涅槃以後,寂光大師在山洞中苦修至圓滿境界,最終不舍肉身而飛往空行刹土。那麼,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師,他的教言是什麼呢?“獨自一人修佛果。”
● 惟則禅師獨修四十載
不僅是藏地,漢地也有很多這種修行人。唐朝的佛窟惟則禅師,少年出家,在浙江天臺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葉作房頂修建茅棚,渴了喝清水,中午就以野果充饑,禅修不辍。
後來有一個樵夫路過,見到這個老和尚,好奇地問:“您在這裏住多少年了?”
禅師答道:“大概有四十年了吧。”
樵夫又問:“那您是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禅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要那麼多人作什麼?”
樵夫問:“您沒有親朋好友嗎?”
這時禅師一拍手掌,從茅棚後面出來許多老虎、豹子等猛獸。樵夫很驚恐,禅師說:“你不要怕。”然後示意它們返回,並接著說道:“我的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皆是法友。”
樵夫對禅師生起信心,祈求攝受,禅師也爲他傳授了教言。從那時起,慕道者不斷,而禅宗裏也有了佛窟一派。
從以上這些大德的行迹來看,他們都是遠離親友,獨自修行,的確令人景仰。現在我們要修行,如果一個人不敢去森林裏住,尤其是女衆不方便,那就兩個人:一個人護關,一個人閉關。叁四個人以上,就多了,搞不好會成爲煩惱之因。
◎ 遠離對財富的貪欲
除了親友以外,對財富的貪欲,也是靜慮的障礙,而且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們一般認爲,貧窮的時候人會吝啬,有了財富就會大方。可實際情況是,不論擁有多少財産受用,人始終不知滿足,並且隨著財産的增多,吝啬心也越來越增長。如頌雲:“何人具財彼吝啬。”又雲:“愈有愈貪如富翁。”因爲貪欲的力量,越富有越感覺貧窮,就像富翁一樣,雖然他的財富很多,但舍不得自己用,也舍不得布施。
這種人即使擁有再多飲食、財産及受用,也只會招來怨敵、盜賊的損害等痛苦,可以說,除了受苦造罪、消耗人生以外,再沒有什麼別的了。如龍猛菩薩所言:“積財守財增財皆爲苦,應知財爲無邊禍根源。”如果是一個修行人,爲了積累、守護、增長財富,就不得不散亂于各種事務,這對解脫一定有障礙,《妙法聖念處經》亦雲:“散亂之行,輪回之根。”
可見,要獲得快樂與解脫,一定要遠離財富。所謂“無財之時離怨敵”,離開了財富,也就離開了怨敵。有錢的人白天晚上都很苦惱,而一旦出家,怨敵和強盜也就遠離了,從此過上清淨、安樂的生活。如《妙法聖念處經》雲:“清淨之行,安樂之本。”
要知道,解脫是從清淨的心態中産生的,當你身處愦鬧、散亂,或被財富所困時,是永遠也得不到的。因此,希求解脫的人,千萬不要追求財富,也不要住在愦鬧的地方,應當遠離紅塵,追隨古代大德的足迹,居于靜處。如《佛本行經》雲:“欲求解脫者,莫依衆愦鬧,天帝釋以下,敬禮獨靜者。”那些在寂靜之地長久修行的人,不說世間人,就是帝釋以下的天人,也會向他頂禮膜拜,而他的一切所爲,也都會如願以償。
當然,在家人想遠離城市,不一定有機緣,但只要心清淨,盡量讓生活簡單化,就很好了。千萬不要過于執著財富和欲樂,如《大智度論》雲:“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