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求的時候痛苦,得的時候怖畏,而失去了又會滿懷懊惱,所以“一切無樂時”,依靠財物或欲樂,任何時候都得不到快樂。

  有些人覺得不對,他認爲有錢就會快樂,可以享受,“你有錢花不完給我,我來花,有錢才有快樂人生……”,其實也不是。就用一般人的生活作個例子,假如你有十萬塊,那買輛車,應該很快樂。但買了以後要保養,還要找停車的地方,聽說一個車位就要十五萬,低于十五萬,就沒有地方停車。所以,錢有了還要有,要不斷地填進去,這對一個工薪階層來說是特別苦惱的,但也是事實。而如果很富有的話,雖然車位不是問題了,但他會有別的更苦惱的事情。

  因此,當物質越來越豐厚時,人們的心裏會越來越浮躁,而快樂也就漸漸遠去了。

  當然,修行人也不能過于極端:“遠離一切財富,不要貪,要看破、放下!”光說漂亮話也解決不了問題。只要你知道錢財的過失,不過于貪執它,然後過一種適度的生活,這樣就可以了。要完全斷絕五欲的享受,斬斷跟財富之間的任何牽連,一方面不需要,一方面也做不到,就算嘴巴上說得再厲害,但實際行爲上要像古德那樣,住茅棚、住山洞,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有沒有?非常非常罕見。

  因此,現在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首先了解佛教所闡述的真理,懂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切財富並無實質的意義,這樣之後,人們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完全變成錢財的奴仆。

  其實從財富對一個人的真實價值來看,即使你擁有南贍部洲的所有財産受用,也只是滿足你一個人的衣食而已,只能吃、穿、用,再沒有別的什麼了。然而有些人無論如何富足,也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以,對他們而言,那些不顧一切罪業、苦難、惡語所得來的財産,既葬送了自己的今生,也斷送了後世。

  人的一生很短,但有些人爲了微薄的財物,不顧羞恥慚愧,不在乎人倫道德以及長久情誼,也不考慮正法和誓言,甚至都不顧惜生命,始終以貪財、貪食、貪利來過日子。就像厲鬼尋覓食子一樣,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天悠閑自在、幸福安樂的日子,就在忙忙碌碌當中,人生的旅程已經走到了盡頭,非常可憐!

  《正法念處經》雲:“貪心著財寶,不覺死時至。”一個人因爲貪著財寶,不知不覺中死亡已經降臨,但他至死都毫無覺悟。想一想也令人傷心:用盡一生的精力和時間,最終卻一無所得。誠如龍猛菩薩所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富貴雖然快樂,但都是無常的。“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你的財富其實並非你一人所有,是被五家[1]所共用的,而且,因爲貪執的緣故,心始終得不到片刻的甯靜。

  一看曆史就很清楚:前幾十年曾經是富人,但轉眼變成了什麼?人死以後,財富又歸誰所有?無非都是無常的道理。除去無常不說,最可悲的是,這些人爲了財富不知慚愧,還造下種種罪業,要感受更多的痛苦。包括現在的人,爲了一點利益,不顧佛法和誓言,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但得到了又能怎麼樣呢?死後還不是全部留在人間。因此,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精神財富,這才是真正的財富。只可惜,懂得這一點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只重視一時之利。

  我們看看周圍的世界,人們普遍的價值觀是什麼?同時也看看自己,對財富、對生活的真實看法是什麼?和以前相比,現在是否有些改變?……要知道,學習佛法並不是爲了給人講,而是要首先反觀自心,提升自身的佛學修養。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當我們接觸財物,或者置身散亂時,才知道如何對治貪執,也才會心甘情願過知足少欲的生活。

  知足少欲就是修行,但這種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行持,也不是膚淺地過個簡單生活,而是要有根植于內心的認識作基礎。否則,一旦財富等各方面因緣具足時,又會隨波逐流,這不叫修行人。修行人應該長期聞思修行,僅憑最初的“看破”,是不會有真實收獲的,因爲修行的路很漫長,而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讓自己不退轉是至爲關鍵的。

  當然,“知足少欲”是對修行人的要求,不是要求世間人。但是,明智一點的世間人也應該看到,其實數數積累財富,不僅讓人忙碌並空耗一生,而且很有可能爲此送了性命,使自己死在利刃之下,畢生的積蓄都被怨敵等侵占,白白浪費掉了。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財富多數是被浪費了,而自己享用的並不多。

  那自己能得到什麼呢?就是在積累財富過程中造下的重如高山的罪業,這些罪業都將在前面等候著,導致自己遙遙無期地漂泊在難忍的惡趣之中。所以,如果你在經濟上稍微寬松一些,那就應該趁著今世還自由自在的時候,爲來世儲存一些精致的資糧。

  這個道理,我經常用“手機充電”來說明:比如你的手機昨天充了電,今天就可以用,而爲了明天能用,今天應該再充。如果今天不充,雖然今天還能打,但明天以後就不行了。同樣,我們今生所擁有的錢財、地位或者受用,絕對都是前世的福報所帶來的,而以後變成什麼樣子,就看今生的努力了。

  對將來毫不關心的人,是極爲愚癡的。這樣的人,不積累資糧、不修善法也可以,但不要整天造業,否則來世就被毀了。就像世間的愚人,殺人放火一時逞凶,卻落得終生被囚禁在監獄裏,毫無自由。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最關心的是來世,願意爲來世修積資糧,而今生今世,僅僅能夠飽腹蔽體就知足了。

  其實要積累資糧,發心利他是最大的功德,所以發心不應該退失。不過,有些發心人員剛開始還興致勃勃,但兩叁年過後,本質就顯露了,“爲利一切衆生而發心”的心態已經沒有了。

  也許有人想:“我爲某某上師發心,爲某某道場做事,但這不一定是在利益衆生吧?”

  其實不該這樣想。剛來的時候我也想過,學院是上師如意寶的道場,我爲學院做事,比如講課或者發心,好像只是在爲上師的道場服務,跟我自己以及其他衆生都沒有多大關系。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爲,任何一位佛菩薩在利益衆生時,都是通過一條主線來實現的,比如阿彌陀佛,在顯現上,他也是先建立自己的道場,進而以此利益無量衆生。所以,我們爲上師、爲道場服務,也是在利益衆生。

  不過有些人想是想利益衆生,但他不想依靠某某寺院或某某大德,而是想擁有自己的道場,或用自己的力量來弘揚佛法。如果你有這個能力,當然可以,但我以前也發現,有些人想獨立自主,最終卻“獨立自滅”了,沒有成功。爲什麼呢?因爲自己的福報不夠、發心不夠、能力不夠、資源不夠……有好多好多“不夠”,可以說種種因緣都不具足。

  如果離開了因緣,不說大事,就是小事也成辦不了。比如修一間房子,別人能修,看上去很簡單,那我也修一間。但是,修房子也要具足種種因緣,別人有的如果我沒有,那就修不成。所以,別人能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再比如說,看別人炒股發財了,自己也跟著炒,但沒有福報的人可能連本錢都回不來,然後流下長長的眼淚……

  因此,無論修行還是發心,都要有耐心。但很多人沒有,五年六年、十年八年以後,就覺得可以了,“我已經做了多少多少年,了不起啊,可以退出了”,其實這足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態是否堅定。沒有堅定長久的心態,做什麼都很難成功。

  也許有人覺得,換一換可能會好一點,換個道場,換個上師,換個教派……但你這樣換來換去,最終會落得什麼下場呢?也許有極個別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修大圓滿不成就,修大手印反而成就了,這種現象有是有,但對一般的修行人來講,換來換去的,最後連方向都找不到了。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耐心,依止寂靜地也要有耐心。

  總之,從最根本上來講,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你的心全部耽著在財物、名聲等世間法上,內在的修行就沒有希望了。因此,隨時隨地都要祈禱上師叁寶,讓自己的心進入正確的軌道。否則,沒有福分的人,經常會産生各種惡分別念,這樣不知不覺方向就模糊了,甚至會走向懸崖,有這種危險性。

  ◎ 遠離凡愚

  此外,想修靜慮的人,還要遠離凡愚友伴,也就是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這種人只顧今生,不顧來世,追尋真理的人和他接觸以後,就會毀壞道心。如《經律異相》雲:“甯入投炭爐,從山投幽谷,生犯七步蛇,不與愚從事。”修行人甯可將自己投入火爐,從懸崖跳下,被七步蛇咬死,也不可與凡愚相處。《入行論·靜慮品》對此還有更廣泛的描述。

  如果幫助利益這些凡愚,反而會受到對方的加害,他們就是這樣恩將仇報,無論你怎麼做、怎麼隨順,都無法合他的心意,很難取悅。如果你超過他,他會心生嫉妒;假設他勝過了你,他又會用盡方法輕蔑藐視你。與這種人不管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他們。

  那這樣會不會犯菩薩戒呢?不會。寂天菩薩的菩薩戒可謂圓滿,我想沒有人能超過他了,但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反反複複強調:遠離凡愚惡人。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接近他們呢?有些人好像很慈悲,“這個壞人可憐,那個壞人可憐”,還故意靠近他們。其實這就像把毒蛇裝進懷裏,當你被咬死時才會醒悟:“噢,原來對毒蛇不應該生這種“悲心”。”但那時已後悔晚矣。

  因此,如果是求世間法,凡愚也許對你有些幫助。但如果要求解脫、要修行,那一定要遠離這些只有損害而毫無助益的人,只有遠離了他們,你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和快樂。

  ◎ 遠離交際

  很多人喜歡交際,殊不知交際也是障礙。比如農業、工業、商業、文化等,參與這些而與人廣泛交際,在繁多的事務中散亂,這對修持靜慮的人來講,就是愦鬧。有些人樂此不疲,但即便終日忙忙乎乎,收益也很微薄,所以再精勤也沒有實義。

  有些人認爲,扶親滅敵是值得做的。但就算值得做,也是做不完的。像美國,天天想製伏“怨敵”,但“怨敵…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