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

  

思考題

  

423、什麼是凡夫行靜慮?什麼是義分別靜慮?二者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424、什麼是緣真如靜慮?它與前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425、什麼是毗盧七法?你對禅修時用毗盧七法,以及排濁氣有何體會?

  

426、你對長期聞思修有哪些認識和決心?

  

427、法布施是如何具足六度的?請觀察自己在講課或聽課時,是否有六度的功德。如果有欠缺,請發一些善願,並真實地作一些調整。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介紹了修靜慮的必要,對此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都知道,欲界衆生的心刹那不住,始終散亂、耽著于外境,因此得不到真實的快樂。古代禅師們常以禅悅爲食,而現在人如果也能修習禅定,不僅可以讓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還能保有良好心境、打開智慧等,有許多世出世間的功德。

  而不修禅定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爲飲食奔波。這種人形象是人,但其實與餓鬼無別,如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說:“若不修禅定,唯營求飲食,當知如是人,則同諸餓鬼。”

  因此,每天都要修禅定。藏地有許多這樣的修行人,他們在林間、岩石間或山洞裏閉關,一修就是十幾、二十幾年,乃至一生;漢傳佛教裏,尤其禅宗一派,也有許多禅師是這樣的。這種修行,也許我們都做不到,但每天禅修一會兒是可以的。比如,早上起來以後,打打坐、靜靜心,清理清理分別念的垃圾;下午或晚上,也可以定時不定時地,抽十分鍾到半小時參禅修定。

  如果參禅很累,修不動,那也可以念咒。比如觀音心咒、文殊心咒、金剛薩埵心咒、阿彌陀佛名號等,這些心咒或名號的功德極大,靜下心來好好念,也很殊勝。

  現在學院有閉關要求,是在下午的固定時間。據我了解,大多數人修得很好。但也有個別人,就在那個時間去提水、買東西、轉佛塔……這樣不好。共修很重要,而且時間是規定好的。剛才也說了,不會修的可以念咒。但如果你不願意修,也不要擾亂別人,別人要修,而且很珍惜這個時間。

  外面的佛友,也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修行,不要一直拖延:“我明年再修,後年再修……”這樣“明日複明日”,是永遠也修不成的,因緣成熟時當下就要修,而且越早越好。

  不論修加行還是念咒語,現在很多人心比較堪能,這是個好現象,一定要精進修行。我們知道,人生如秋雲轉瞬即逝,不珍惜的話,等“病危通知”一到,想把病痛轉爲道用就難了。但如果你平時努力修持過,那時候就會很坦然。

  庚二(真實靜慮)分叁:一、凡夫行靜慮;二、義分別靜慮;叁、緣真如靜慮。

  辛一、凡夫行靜慮

  耽著明、樂、無念的覺受,爲追求這一目標而觀修,就叫做凡夫行靜慮。

  這種靜慮,總是帶有一種耽著。要麼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覺;要麼耽著沒有任何念頭;要麼就耽著很快樂、很舒服,但又說不出來的感覺。安住在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願意出定。對此,《禅定休息》裏也有一一分析。

  其實這種境界並不高,因爲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會觀察,如果落入這樣的境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爲色界或無色界之因。世間禅定與出世間禅定是有差別的,這一點,《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上師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論》等顯宗論典中都有說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麼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現在很多寺院裏都有禅修,也有不同的修法,但有一點你要明白:我們應該修的,是斷除輪回根本的真實禅定,而非耽著明、樂、無念的凡夫行靜慮。

  辛二、義分別靜慮:

  雖然遠離了對禅味的耽著,但卻執著空執對治品而觀修,就稱爲義分別靜慮。

  修這種靜慮時,觀一切萬法爲空,沒有明、樂、無念,什麼都沒有,只是空蕩蕩、空悠悠。對初學者而言,這種觀修非常重要。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就一直耽著萬事萬物是實有的,並因此流轉至今,現在要對治這種“有”的執著,“空”的執著就成了最好的方便。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1]中說:對于初學者而言,空執是唯一無謬的入門之道,如果說一上來就要舍棄它,這是散布魔語。

  那這種“空”的執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暫時的階梯。如《中觀根本慧論》[2]所說:佛陀說空性法門,是爲了遣除一切見,而如果對空性起了執著,那就不可救藥了,就像藥已經變成毒一樣。因此,參禅時首先了解這個靜慮,是非常關鍵的。

  不過,現在很多禅修的人,安住的就是這種狀態。以前上師如意寶常講這樣一個公案:伏藏大師列繞朗巴曾對意科喇嘛說:“你知道嗎?現在多科和色達一帶很多禅修者,修的都是色界之因。”另一位大德聽到後,問:“既然您知道,爲什麼不遮止呢?讓他們進入最真實的狀態多好啊!”列繞朗巴大師開玩笑說:“我不敢得罪他們啊,因爲我的很多施主都在那裏,得罪了他們,那我以後靠誰養活呢……”

  有時候我也發現,外面的確有很多不如法的禅修,之所以沒有說,只是覺得,讓某些寺院或大德不高興的話,也沒有必要。有些法師對成千上萬人講的禅修之理,一聽就知道只是色界之因,不能斷除輪回,但很多人卻不明白。因此,大家以後不論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達一些佛理,這樣才能睜開智慧之目。

  下面講第叁種靜慮,這才是我們應當希求並安住的。

  辛叁、緣真如靜慮:

  遠離了空執對治的念頭,安住于法性無分別的等持中,就叫做緣真如靜慮。

  真如,又名佛性、法性、實相。修持這種靜慮時,既遠離了明樂無念的執著,也遠離了空的執著,不耽執有無、是非等一切邊,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議、明空無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滅。《月燈叁昧經》雲:“正住如實定,不取一切法,如實不取故,故說寂滅定。”

  這裏講的寂滅,與《俱舍論》中講的不同,因爲它安住在究竟實相上。真實住于這種靜慮時,對有無等一切對境都不會執取,如實而安住,如實而明了,如實而顯現,因爲緣于真實而無有執取,所以叫寂滅定。

  但要入于這種禅定,一般需要一個次第。麥彭仁波切講過:遠離一切戲論的寂滅定,凡夫很難當下趣入,應該先通達理論,斷掉四邊,即先斷有邊,再斷無邊,進而了知二俱、二俱非只是分別念的安立,之後依次修持,慢慢地,便可趣入遠離一切相的光明離戲境界。

  ◎ 禅修要訣

  那麼,在修持禅定的過程中,應該采用什麼坐式呢?

  在坐禅的一切時分,身體的要訣,就是作毗盧七法[3]。毗盧七法與排濁氣這些身語的要訣,在《前行備忘錄》以及《日修閉關要訣》中,都有細致講述。這是個重要的坐式,修行時應該經常使用。

  毗盧七法:雙足金剛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這並不是“打盤腳”,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兩腿交叉,整個動作就無法到位[4]。剛開始跏趺坐時,腳會痛,有些難受,但慢慢習慣就好了。之後依次是:雙手結定印;脊椎正直;頸部稍向前傾;兩肩向後張開;雙目垂視鼻尖;舌抵上腭。

  這一坐式,在顯密經論中都有宣說。除了大圓滿等不共修法以外,禅修中契合這一身體要點,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它不是佛教獨有的,在印度瑜伽的修法中也有。瑜伽[5],簡單說就是相應的意思。印度瑜伽現在很興盛,不僅僅是印度,美國、中國等世界各國的人都在修。他們在靜坐中,很多也是用這一坐式。當然,最典型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從修苦行乃至獲得究竟證悟,都是依靠毗盧七法。

  毗盧七法、排濁氣,這些修法,不說來世的解脫,單就今生的身心健康而言,也大有好處,修的人都深有體會。聽說印度的有錢人,家家戶戶修瑜伽,尤其是大領導,不修的很少。我認識一些知識分子,他們在這樣修過以後,身體明顯輕松,好多病也奇迹般地消失了。所以,就算爲了身體,也應該排排濁氣,運用這一坐式修一修。

  有些人太絕對了:“外道不好,只有內道才好。”這種說法不合理。其實所謂的外道,他們有很多竅訣值得學習。像太極拳,如今在國內外也很受青睐,它將人體與自然結合起來,有很好的修法,修了以後效果特別好,以前我讀書時也練過。

  因此,我們也不能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的都當作“外道”抛棄。如果是不承認善惡因果的邪見,當然不能隨順,但對所有行爲都排斥的話,也不明智。其實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卦法,全是用其他宗教的竅訣,而漢地有些大德在傳法時,也會借用儒教、道教、基督教等思想。所以,世界上的各個宗教之間,是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

  總之,毗盧七法這一坐式,運用好了,一定會給修行帶來很大進步。尤其像眼睛垂視、脊椎正直等要訣都十分重要,如果做得到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身正脈就會直,脈正風就會正,風正心就會正”。身體、氣脈、風的運行以及心都正了,修行就很容易。因此,禅修時不能躺著、靠著,要先調好坐式。

  其實不說禅修,就是在平時看書、說話、走路、做事的過程中,一個人的神態或姿勢,也能流露他的見解和修證。我們佛門中講威儀,像穿著、眼神等都是,從中可以推出一個人的心正不正、見解正不正,因爲身和心之間,本來就有一定的關系…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