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節課
思考題
428、財布施如何具足六度?
429、請仔細閱讀幾位尊者對六度的解釋,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430、你是否重視皈依與發心?
431、在你的心裏,菩提心的重要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圓滿前行》,現在正在講“發菩提心”。講完這個以後,就要講“念修金剛薩埵”了。
最近大家都在修百字明,修得不錯。我了解了一下,前面幾個修法,90%以上的人已經修完了。而發心人員中,太忙的沒時間,太懶惰的也沒辦法,其他的都修得很好。外面學會的道友也要修,與課程同步就可以了。
學院也好、外面各地的學會也好,大家這樣共同學習和發心非常好。不過,要長期行持就要有計劃,雖然世事難料、死期不定,但在行善方面,有些規劃是有必要的。幾年以來,在我跟大家一起學習的同時,也經常督促你們做些計劃。比如,在書、光盤等製作上,在其他善法的行持上,大的方面,每一學期學什麼、做什麼,都有計劃;小的地方,包括設計、製作等具體細節,各部門也都有安排。當然,這樣正規運作,個人的身上都會有些壓力,但有壓力,有時也是必要的。
聞思上也一樣。不管是學院的各個班也好、外面的各個小組也好,首先要有規劃,比如,這一年學幾部論,這學期主要學什麼……一一明確下來;之後,再製定一些合理的章程,聞思上的、紀律上的,各方面有了約束,學的人就不會散亂。
當然,這是針對學的人,不學的話就另當別論了,佛陀時代都有調伏不了的,何況是現在了?但要學的話,就要按規矩來、按次第來。在學的過程中,因爲“路途”遙遠,也許時間一長,有些人會退,但這也沒辦法,我只能按正規的方式去操作。
◎ 財布施也具足六度
昨天講到了,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並以法布施爲例作了說明。其實財布施也一樣。
在財布施中,當我們布施乞丐食物時,所布施的東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對境,這叁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時,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將自己所享用的飲食施予乞丐,這是持戒度。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好像也在布施,但他把不好的、不用的給別人,其實這樣功德不大。應該用最好的,而且是自己也樂意享用的東西。
布施以後,對方又叁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惱,這是安忍度。這一點,一般人很難做到。比如,你正在吃飯時,一個乞丐來乞討,你給了他一塊錢。過一會兒,他又來要,這時一般人就不耐煩了:“剛才不是給你了嗎?出去出去!”但菩薩就不一樣,他還會給,而且不會嗔惱。
布施時,不顧忌辛苦勞累,不耽擱而及時布施,這是精進度。
布施的過程中,專心致志,不散他處,這是靜慮度。
在布施時,了知叁輪[1]體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境,這叁者在勝義中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世俗中如夢如幻、現而無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可見,財布施也同樣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羅蜜多,也都可依此類推。
從上面的道理可以看出,布施雖然只是一度,但它可以體現很多修行,所以應當勤行。《大丈夫論》雲:“一切衆生來,各各索異物,菩薩皆施與,心無有疲惓。”作爲菩薩,即使一切衆生都來到面前,各自索要不同的物品,他也會全部施與,絕不會有疲倦之心。
剛才沒有講“無畏施”,其實無畏施也是一樣的道理。現在很多人喜歡放生,作無畏布施,我非常隨喜這種善舉。有些團體,每個月、每個禮拜,甚至每天都放生,十多年來一直如此。香港、廣東就有這種小組,每天至少放一條魚,他們是這樣發的願,也一直在這樣行持,這就叫“心無有疲倦”,很不可思議!
◎ 米拉日巴尊者闡釋十度
六度展開,就是十度。對于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釋說:
“斷除我執外,無余布施度。”在斷除我執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布施度,因爲斷了我執以後,就沒有不能施舍的東西。
“斷除狡詐外,無余持戒度。”在斷除狡詐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實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爲有狡詐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如法行爲。
“不畏深義外,無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懼甚深空性之義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離修行外,無余精進度。”若能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皆住于修行狀態,就是精進度,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精進度。這種修行,對像米拉日巴尊者這樣的上等修行人而言,當然做得到,洞內洞外,自在一如。但對一般人來說,也許禅坐時還行,出定以後就不好說了,說不定會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無余靜慮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以外,再沒有其他的靜慮度。
“證悟實相外,無余智慧度。”除了證悟一切萬法的實相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無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沒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無其余力度。”除了摧毀煩惱魔、天魔、死主魔、色蘊魔以外,沒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辦二利外,無其余願度。”除了成辦自他二利以外,沒有其他的大願度。
“知惑自過外,無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煩惱的過患以外,沒有其他的大智度。
這是米拉日巴尊者,從證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顯現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論,說法也和法相師不同,但意義完全一致,而且最爲究竟。
◎ 阿底峽尊者講解一切道法之最
庫鄂仲叁子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道法以何爲最?”
尊者答道:
“了達之最,就是證悟無我的意義。”最無上的了達,就是證悟無我之義。
“敦肅之最,就是自心相續調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續調柔。
“功德之最,就是廣大利衆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廣大的利益衆生之心。要看一個人有無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時內觀自心。”在世間諸多教言中,恒時內觀自心最爲殊勝,是一切教言之最。麥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說:“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殊勝。”外觀的學問再多,也無法調伏煩惱,只有內觀自心、認識心性,才是解脫的竅訣。
“對治之最,就是了達萬法全無自性。”在所有對治法中,了達一切萬法爲空性,是最究竟的對治。煩惱也好、痛苦也好,證得空性以後,一切都解決了。
“行爲之最,就是不隨順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爲,就是不隨順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務沒完沒了,世間的人也是執迷不悟,作爲希求解脫者,如果我們隨順他們,就只能和他們一樣流轉輪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煩惱日趨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煩惱越來越薄弱。有人說:“我見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執越來越重、嗔心越來越大的話,肯定沒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貪欲日漸減少。”修道中最殊勝的道相,就是貪欲越來越減少。
“布施之最,就是無有貪著。”最圓滿的布施,就是無有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靜。”最圓滿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靜。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圓滿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進之最,就是抛棄瑣事。”最圓滿的精進,就是抛棄瑣事。所謂“進即喜于善”,一個人抛棄瑣事以後,自然會歡喜行持善法。
“靜慮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圓滿的靜慮,就是自心無改,如如不動。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來面目之中,這就是靜慮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執一切。”最圓滿的智慧,就是以中觀的究竟見解攝持,不執著一切。如果只是口頭上“不要執著、不要執著”,行爲上卻不斷造業,這不是不執著。當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通過修行,真實了達了一切萬法的本性以後,讓他執著,也不會執著的。因爲對他而言,財物、感情、名聲、地位……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這些教言,是阿底峽尊者爲他叁大弟子傳授的,都是非常深奧的道理。
◎ 持明無畏洲尊者講解六度
此外,持明無畏洲尊者說: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體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說的“知足”,與阿底峽尊者所謂的“不貪著”,其實本體都是舍心。
“無愧叁寶持戒度。”一個人在叁寶面前內心無愧,表裏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勝忍辱。”時時刻刻不離正知與正念,不起嗔怒,這就是殊勝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進。”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時,都要以精進爲助伴。
“執現觀聖[2]靜慮度。”將一切顯現均觀爲上師、本尊或諸佛菩薩,這就是靜慮度。這是有相靜慮的觀法,而無相靜慮,一般不觀本尊的顯相。
“貪執自解智慧度。”當你生起任何貪執時,不管是對財物,還是對人,這時你只要觀其本性,貪執便會自解自脫,這就是智慧度。
“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爲涅槃勝寂滅。”無有能思之心,也無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別意念,又遠離了定解與非定解之相,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脫、殊勝寂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