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思考题

  

428、财布施如何具足六度?

  

429、请仔细阅读几位尊者对六度的解释,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430、你是否重视皈依与发心?

  

431、在你的心里,菩提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现在正在讲“发菩提心”。讲完这个以后,就要讲“念修金刚萨埵”了。

  最近大家都在修百字明,修得不错。我了解了一下,前面几个修法,90%以上的人已经修完了。而发心人员中,太忙的没时间,太懒惰的也没办法,其他的都修得很好。外面学会的道友也要修,与课程同步就可以了。

  学院也好、外面各地的学会也好,大家这样共同学习和发心非常好。不过,要长期行持就要有计划,虽然世事难料、死期不定,但在行善方面,有些规划是有必要的。几年以来,在我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同时,也经常督促你们做些计划。比如,在书、光盘等制作上,在其他善法的行持上,大的方面,每一学期学什么、做什么,都有计划;小的地方,包括设计、制作等具体细节,各部门也都有安排。当然,这样正规运作,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些压力,但有压力,有时也是必要的。

  闻思上也一样。不管是学院的各个班也好、外面的各个小组也好,首先要有规划,比如,这一年学几部论,这学期主要学什么……一一明确下来;之后,再制定一些合理的章程,闻思上的、纪律上的,各方面有了约束,学的人就不会散乱。

  当然,这是针对学的人,不学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佛陀时代都有调伏不了的,何况是现在了?但要学的话,就要按规矩来、按次第来。在学的过程中,因为“路途”遥远,也许时间一长,有些人会退,但这也没办法,我只能按正规的方式去操作。

  ◎ 财布施也具足六度

  昨天讲到了,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并以法布施为例作了说明。其实财布施也一样。

  在财布施中,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好像也在布施,但他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其实这样功德不大。应该用最好的,而且是自己也乐意享用的东西。

  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比如,你正在吃饭时,一个乞丐来乞讨,你给了他一块钱。过一会儿,他又来要,这时一般人就不耐烦了:“刚才不是给你了吗?出去出去!”但菩萨就不一样,他还会给,而且不会嗔恼。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

  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

  在布施时,了知三轮[1]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都可依此类推。

  从上面的道理可以看出,布施虽然只是一度,但它可以体现很多修行,所以应当勤行。《大丈夫论》云:“一切众生来,各各索异物,菩萨皆施与,心无有疲惓。”作为菩萨,即使一切众生都来到面前,各自索要不同的物品,他也会全部施与,绝不会有疲倦之心。

  刚才没有讲“无畏施”,其实无畏施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喜欢放生,作无畏布施,我非常随喜这种善举。有些团体,每个月、每个礼拜,甚至每天都放生,十多年来一直如此。香港、广东就有这种小组,每天至少放一条鱼,他们是这样发的愿,也一直在这样行持,这就叫“心无有疲倦”,很不可思议!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

  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

  “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精进度。这种修行,对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上等修行人而言,当然做得到,洞内洞外,自在一如。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禅坐时还行,出定以后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这是米拉日巴尊者,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显现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论,说法也和法相师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而且最为究竟。

  ◎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胜忍辱。”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进。”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时,都要以精进为助伴。

  “执现观圣[2]静虑度。”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