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思考题

  

432、什么是真道相?什么是假道相?依靠这里讲的道理,判断一下自己是否有些进步。

  

433、什么是“断除增益”?你是如何理解的?

  

434、请仔细思维“归纳精华要义而修”的道理,选择自己一生要修持的法要,并修持到底。

  

435、吉公仁波切所讲的“同一种暖相”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试着用它观察自己的相续,促进修行。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讲到,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谁跟他结缘,都将获得众多利益。这种人,也就是所谓的“菩萨”。

  然而,菩萨在哪儿呢?我们根本不知道。也许屠夫、妓女中就有,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菩萨善巧示现,也是正常的。在我译的《密宗大成就者奇传》[1]中,有些大成就者,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却让与之结缘的人,都种下了解脱种子。可见,菩萨是有种种示现的。

  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个烦恼重、行为不如法的人,却是菩萨的化现。因此,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因为他是否具有菩提心,你测度不了。世尊云:“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十住毗婆沙论》亦云:“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佛陀说:只有佛陀以及与佛相等的人,才能测度他人。如果佛陀这样说了,谁又敢说自己可以筹量他人?该论又云:“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如果从他人外相衡量其内心,从而产生轻慢之心,其结果,只有毁坏自身及善根,命终后堕入恶趣。

  有些人擅长说人过失,吃一顿饭,也能说很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我如何如何……”,除了自己,谁都不行。其实,不说轻毁上师、道友,就是诋毁其他的人,直接间接都有过失。当然,自己的修证不好,见什么都会觉得不如法;反之,自己的修证好,能观清净心,那见谁都是好人,见什么也都如法。

  因此,观清净心很重要。虽然你不知道菩萨在哪儿,但对自己有过饶益的,就应该懂得感恩。尤其是,对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本尊、上师或者善友,都要作真佛想。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础,如果是本尊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在所有本尊当中,这位本尊的恩德最大;如果是上师为你宣讲,并加持你生起菩提心,那这位上师的恩德最大;如果是因为道友的引导,让你生起了菩提心,那他的恩德也最大。总之,就像阿底峡尊者听到金洲上师名号时合掌顶戴一样,你依靠谁生起了菩提心,就应该对他心怀最深刻的感恩。对你而言,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就是真佛。

  ◎ 用菩提心判断道相真假

  既然菩提心如此重要,自然也就成了判断道相的标准。

  假使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实相之义,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了本尊……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从那时起,依靠它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无有退转,日益增上,那就可以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2]中说,正修、盲修的差别,可以从断证是否增上来判断:如果所断的烦恼减少,所证的信心、菩提心增上,那么道相是真的,你也在正修;但如果就像过滤茶叶一样,相续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华漏尽,那道相就是假的,你也是在盲修,其中的关联,就如从“有烟”推出“有火”一样。

  这是很好的判断方法。常有人说:“我梦到什么、见到什么……”但这种话多数是吹牛,未见言见,是妄语。即使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真假也不必问上师,就用它判断:如果你从此对因果、对上师的信心增上,对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增上不退,那就是真道相;倘若依靠这些,反而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无疑全部是魔障或邪道,即使你天天见“本尊”,也不是本尊,而是魔众的显现。

  魔众确实能显现这些。《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云:“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诸难事,破坏彼善法。”意思是说,魔众对于修行善法的人,特别是修得不错的,常常会找出他的弱点,趁机制造种种违缘,扰乱并破坏他的善根。

  当然,行善的人要断烦恼,也是在与魔王争斗,而其中最有力量的是两种人,如《大悲经》云:“有二种人共魔波旬极大战诤。何者为二?一者至心为说,二者专心勤听。”因此,讲闻佛法,尤其是讲闻甚深教法时,魔王波旬特别不高兴,他会想法入于听法者的心,让他打瞌睡、生分别、对说法者生邪见,甚至在讲者、闻者之间挑起事端,破坏彼此的关系。这些道理,讲《般若摄颂》时讲过不少。

  因此,当道友与道友、法师与弟子间出现矛盾时,一定要警惕,这很可能是魔王波旬的力量所致,这是他的常用伎俩。当然,他也会显现“本尊”相,或者让你入定,让你见到什么,进而催生你的傲慢,使你渐渐退失善心。尤其是,当你无论见了什么境相以后,慈悲菩提心退失的话,那就不必问别人了,肯定是着魔了。

  那有没有更高级的检测手段呢?到目前为止,我只能说:这种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 何时方可摄受眷属

  当一个人生起无伪实相的证悟时,对上师三宝,一定会有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对六道众生,也会自然生起不共的慈心与悲心,而且随着境界的增上,信心、慈悲心会越来越强烈。

  要知道,这种由证悟引发的慈悲心,是“忍不住”的。因为,慈悲与空性是一味的,有慈悲,就会有空性;有空性证悟,也自然会引生大慈悲,而有了大慈悲,自然会摄受眷属。

  无等塔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什么时候才能摄受眷属?”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现见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你对老父我会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对众生也会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了。”

  后来有很多大德,就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在信心方面,对上师是真实佛陀,生起定解;在心性方面,对心的本来面目——觉空无二的本体,已经现前,无法言说但又非常明了;在生起上述境界的同时,对六道众生的悲心也非常强烈,并且远离了世间八法之心,当具足这些功德以后,摄受弟子也就有了意义。

  否则,自相续连基本的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即使“摄受”成千上万个弟子,也不过是个普通聚会而已。这种“聚会”哪里都有,但做“上师”的,却无法给予弟子真实利益。

  而要让弟子获得真实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师本人要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前辈大德的广大事业,其实都与这一不共信心有关。而这种信心,从外相上是可以推断的。

  是什么外相呢?记得以前有一个小喇嘛,老道友可能会有印象,当时演“释迦牟尼佛”那个节目时,他扮演小太子。有一次课上,上师如意宝对他说:“听说你很能背诵,不过,在我圆寂以后,当你想起我时,会不会热泪盈眶呢?如果会的话,那时你就可以讲法了。”

  当时我就在旁边,上师的话,虽然是对小喇嘛说的,但我还是觉得是对我们(在上师法座旁围坐着很多法师)讲的,于是就记了下来。

  “当想起上师时热泪盈眶”——这种信心,这种外相,我想,这不仅对当时的塔波尊者、对当时的我们适用,对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适用。因此,如果你想摄受弟子,就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自己。

  有些道友来学院四个月以后,马上剃度,一剃度就问:“现在我可不可以下去摄受弟子?”好像没有头发,就能摄受弟子了。其实要看功德,如果具足上述功德,那也可以,第二天就下山,到城市去摄受很多很多弟子……

  否则的话,还是好好闻思吧。

  ◎ 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

  闻思是修行的基础。一个修行人,如果能以慈悲、菩提心为本,守护清净戒律,同时将闻思修不脱离而行持,这是最稳妥的。如果只顾闻思、不重视修行,或者只在意修行、不重视闻思,就会有失偏颇。也许,个人喜好上是有差别,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闻思修兼顾是很重要的。

  萨迦班智达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没有闻法的修行,就像失去手臂的人攀爬山岩一样,根本不可能。攀岩要用手抓着上去,没有手,是做不到的。同样,没有闻思是修不起来的,所以,一定要先以闻思断除增益。

  所谓“断除增益”,并不是要对一切所知法都了如指掌,这个没有必要,也做不到,千经万论浩如烟海,一辈子也学不完。因此,你要做的,是对你要修的正法断除增益,也就是说,对这一修法的初、中、后,都要一清二楚。

  我总结一下:首先,你所修的法,应该是能断除轮回之根的正法;其次,将上师为你指点的、对你最重要的那个法,作为重点;最后,通过闻思,了知这个修法的加行怎么修、正行怎么修、后行怎么修,断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确的方式掌握它。之后,一心一意地修持。

  《大乘智印经》中说:“十方世界诸众生,闻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烦恼热,如饮甘露心清凉。”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在他的修行之路上,都是先听闻法要、然后思维、最后修行,并依此摧伏相续中的一切烦恼酷热,如同饮用甘露一般,内心清凉无比。以前有一个英国人,他说他很喜欢这个教证,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他回答:“因为在这里面,整个修行次第都有了。”我想,他确实…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