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叁節課

  

第一百一十叁節課

  

思考題

  

432、什麼是真道相?什麼是假道相?依靠這裏講的道理,判斷一下自己是否有些進步。

  

433、什麼是“斷除增益”?你是如何理解的?

  

434、請仔細思維“歸納精華要義而修”的道理,選擇自己一生要修持的法要,並修持到底。

  

435、吉公仁波切所講的“同一種暖相”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請試著用它觀察自己的相續,促進修行。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昨天講到,相續中具有菩提心的人,誰跟他結緣,都將獲得衆多利益。這種人,也就是所謂的“菩薩”。

  然而,菩薩在哪兒呢?我們根本不知道。也許屠夫、妓女中就有,爲了度化不同衆生,菩薩善巧示現,也是正常的。在我譯的《密宗大成就者奇傳》[1]中,有些大成就者,他們雖然身份卑微,但卻讓與之結緣的人,都種下了解脫種子。可見,菩薩是有種種示現的。

  也許在我們看來,一個煩惱重、行爲不如法的人,卻是菩薩的化現。因此,千萬不要輕視任何人,因爲他是否具有菩提心,你測度不了。世尊雲:“除非我與同我者,無人能量他人心。”《十住毗婆沙論》亦雲:“佛言與我等,乃能量衆生,若佛如是說,誰能籌量人。”佛陀說:只有佛陀以及與佛相等的人,才能測度他人。如果佛陀這樣說了,誰又敢說自己可以籌量他人?該論又雲:“若以外量內,而生輕賤心,敗身及善根,命終墮惡道。”如果從他人外相衡量其內心,從而産生輕慢之心,其結果,只有毀壞自身及善根,命終後墮入惡趣。

  有些人擅長說人過失,吃一頓飯,也能說很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但我如何如何……”,除了自己,誰都不行。其實,不說輕毀上師、道友,就是诋毀其他的人,直接間接都有過失。當然,自己的修證不好,見什麼都會覺得不如法;反之,自己的修證好,能觀清淨心,那見誰都是好人,見什麼也都如法。

  因此,觀清淨心很重要。雖然你不知道菩薩在哪兒,但對自己有過饒益的,就應該懂得感恩。尤其是,對令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本尊、上師或者善友,都要作真佛想。爲什麼呢?因爲,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礎,如果是本尊讓你生起了菩提心,那在所有本尊當中,這位本尊的恩德最大;如果是上師爲你宣講,並加持你生起菩提心,那這位上師的恩德最大;如果是因爲道友的引導,讓你生起了菩提心,那他的恩德也最大。總之,就像阿底峽尊者聽到金洲上師名號時合掌頂戴一樣,你依靠誰生起了菩提心,就應該對他心懷最深刻的感恩。對你而言,不管他是什麼身份,就是真佛。

  ◎ 用菩提心判斷道相真假

  既然菩提心如此重要,自然也就成了判斷道相的標准。

  假使有人認爲,自己已經證悟了實相之義,獲得了神通叁摩地,面見了本尊……無論出現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從那時起,依靠它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無有退轉,日益增上,那就可以斷定,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2]中說,正修、盲修的差別,可以從斷證是否增上來判斷:如果所斷的煩惱減少,所證的信心、菩提心增上,那麼道相是真的,你也在正修;但如果就像過濾茶葉一樣,相續中留下的是糟粕,功德精華漏盡,那道相就是假的,你也是在盲修,其中的關聯,就如從“有煙”推出“有火”一樣。

  這是很好的判斷方法。常有人說:“我夢到什麼、見到什麼……”但這種話多數是吹牛,未見言見,是妄語。即使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真假也不必問上師,就用它判斷:如果你從此對因果、對上師的信心增上,對衆生的大悲菩提心增上不退,那就是真道相;倘若依靠這些,反而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那麼這些表面的道相,無疑全部是魔障或邪道,即使你天天見“本尊”,也不是本尊,而是魔衆的顯現。

  魔衆確實能顯現這些。《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雲:“魔于修善者,常伺求其便,欲起諸難事,破壞彼善法。”意思是說,魔衆對于修行善法的人,特別是修得不錯的,常常會找出他的弱點,趁機製造種種違緣,擾亂並破壞他的善根。

  當然,行善的人要斷煩惱,也是在與魔王爭鬥,而其中最有力量的是兩種人,如《大悲經》雲:“有二種人共魔波旬極大戰诤。何者爲二?一者至心爲說,二者專心勤聽。”因此,講聞佛法,尤其是講聞甚深教法時,魔王波旬特別不高興,他會想法入于聽法者的心,讓他打瞌睡、生分別、對說法者生邪見,甚至在講者、聞者之間挑起事端,破壞彼此的關系。這些道理,講《般若攝頌》時講過不少。

  因此,當道友與道友、法師與弟子間出現矛盾時,一定要警惕,這很可能是魔王波旬的力量所致,這是他的常用伎倆。當然,他也會顯現“本尊”相,或者讓你入定,讓你見到什麼,進而催生你的傲慢,使你漸漸退失善心。尤其是,當你無論見了什麼境相以後,慈悲菩提心退失的話,那就不必問別人了,肯定是著魔了。

  那有沒有更高級的檢測手段呢?到目前爲止,我只能說:這種方式依然是最有效的。

  ◎ 何時方可攝受眷屬

  當一個人生起無僞實相的證悟時,對上師叁寶,一定會有虔誠的信心與清淨心;對六道衆生,也會自然生起不共的慈心與悲心,而且隨著境界的增上,信心、慈悲心會越來越強烈。

  要知道,這種由證悟引發的慈悲心,是“忍不住”的。因爲,慈悲與空性是一味的,有慈悲,就會有空性;有空性證悟,也自然會引生大慈悲,而有了大慈悲,自然會攝受眷屬。

  無等塔波仁波切曾問至尊米拉日巴:“我什麼時候才能攝受眷屬?”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現見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那時你對老父我會生起不共的真佛之想,對衆生也會生起無僞的慈悲心,那時你便可以攝受眷屬了。”

  後來有很多大德,就用這個標准衡量自己。在信心方面,對上師是真實佛陀,生起定解;在心性方面,對心的本來面目——覺空無二的本體,已經現前,無法言說但又非常明了;在生起上述境界的同時,對六道衆生的悲心也非常強烈,並且遠離了世間八法之心,當具足這些功德以後,攝受弟子也就有了意義。

  否則,自相續連基本的出離心、菩提心都沒有,即使“攝受”成千上萬個弟子,也不過是個普通聚會而已。這種“聚會”哪裏都有,但做“上師”的,卻無法給予弟子真實利益。

  而要讓弟子獲得真實利益,最根本的,就是上師本人要有“視師如佛”的信心。前輩大德的廣大事業,其實都與這一不共信心有關。而這種信心,從外相上是可以推斷的。

  是什麼外相呢?記得以前有一個小喇嘛,老道友可能會有印象,當時演“釋迦牟尼佛”那個節目時,他扮演小太子。有一次課上,上師如意寶對他說:“聽說你很能背誦,不過,在我圓寂以後,當你想起我時,會不會熱淚盈眶呢?如果會的話,那時你就可以講法了。”

  當時我就在旁邊,上師的話,雖然是對小喇嘛說的,但我還是覺得是對我們(在上師法座旁圍坐著很多法師)講的,于是就記了下來。

  “當想起上師時熱淚盈眶”——這種信心,這種外相,我想,這不僅對當時的塔波尊者、對當時的我們適用,對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適用。因此,如果你想攝受弟子,就用這個標准衡量一下自己。

  有些道友來學院四個月以後,馬上剃度,一剃度就問:“現在我可不可以下去攝受弟子?”好像沒有頭發,就能攝受弟子了。其實要看功德,如果具足上述功德,那也可以,第二天就下山,到城市去攝受很多很多弟子……

  否則的話,還是好好聞思吧。

  ◎ 在聞思的基礎上修行

  聞思是修行的基礎。一個修行人,如果能以慈悲、菩提心爲本,守護清淨戒律,同時將聞思修不脫離而行持,這是最穩妥的。如果只顧聞思、不重視修行,或者只在意修行、不重視聞思,就會有失偏頗。也許,個人喜好上是有差別,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聞思修兼顧是很重要的。

  薩迦班智達雲:“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岩。”沒有聞法的修行,就像失去手臂的人攀爬山岩一樣,根本不可能。攀岩要用手抓著上去,沒有手,是做不到的。同樣,沒有聞思是修不起來的,所以,一定要先以聞思斷除增益。

  所謂“斷除增益”,並不是要對一切所知法都了如指掌,這個沒有必要,也做不到,千經萬論浩如煙海,一輩子也學不完。因此,你要做的,是對你要修的正法斷除增益,也就是說,對這一修法的初、中、後,都要一清二楚。

  我總結一下:首先,你所修的法,應該是能斷除輪回之根的正法;其次,將上師爲你指點的、對你最重要的那個法,作爲重點;最後,通過聞思,了知這個修法的加行怎麼修、正行怎麼修、後行怎麼修,斷除一切增益,以最正確的方式掌握它。之後,一心一意地修持。

  《大乘智印經》中說:“十方世界諸衆生,聞已思惟正修作,摧伏一切煩惱熱,如飲甘露心清涼。”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在他的修行之路上,都是先聽聞法要、然後思維、最後修行,並依此摧伏相續中的一切煩惱酷熱,如同飲用甘露一般,內心清涼無比。以前有一個英國人,他說他很喜歡這個教證,我問他:“你爲什麼喜歡?”他回答:“因爲在這裏面,整個修行次第都有了。”我想,他確實…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