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叁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著,能見、所見以及所證智慧全部融入一體。

  ● 叁種修

  “安住于一緣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種雙運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無有能修、所修、感受叁者並于無緣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修也分叁種:

  下根者:安住一緣,其他什麼都不執著。有些人能安住好長時間,一天不吃不喝都可以,就這麼一直坐著,旁邊的房子垮了也不理不睬……但光是這麼坐著,也不一定有用。這是下根者的正修。

  中根者:安住于現空、樂空、明空、覺空無二,四種雙運的境界當中。

  上根者:無有能修、所修及感受,就像《禅定休息》所描述的,真正入于本來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這是上根者的正修。

  ● 叁種行

  “取舍因果如護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實行爲);以諸法如夢如幻的境界而行持,爲中根之正行;無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

  行也有叁種:

  下根者:就像保護眼珠一樣取舍因果,一切威儀都很謹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外在行爲上也的確應該如此。

  中根者:沒有任何實執,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上根者:就像大圓滿中講的,遠離了一切能行、所行,這是上根者的正行。

  ● 同一種暖相

  “我執、煩惱、分別念等日趨減少,是上、中、下叁種根基者的真實暖相。”

  暖相,在這裏泛指成就相。很多人喜歡看成就相,“看有沒有發光?”“是不是彩虹?”“這是什麼聲音?”……但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對修行人而言,這些有也可、無也可。

  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看煩惱是否減少了。如果以前你的脾氣很大,別人說一句就會“爆炸”,但現在通過修行,我執、煩惱確實減少了,誹謗你也跟誹謗石頭一樣,毫無感覺,那這就是一種成就相。雖然這個不像“光”,能拍下來,但你心裏要知道,這確實是成就相。看別人也是一樣,不論上、中、下哪種根基,這是共同的成就相。

  這個道理,不單單吉公仁波切這樣說,無等塔波仁波切的《聖道如意寶》、上師如意寶的很多教言,說的也都與此完全相同。所以,修行人應該時時這樣觀察自己。

  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因爲大乘佛教的加持,以及長期串習的力量,有些以前非常自私的人,後來也變了:財富、名聲、身體,都能放下了;別人說也好、打也好,都無所謂;在他心裏,唯一關注的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其實這就是成就相。這種相,別人不一定看得到,但對修行人來說,這的確是很大的進步。

  這個竅訣很關鍵,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希望大家牢記!

  ◎ 選擇一生修持的法要

  在我們聽聞的法要中,像《入菩薩行論》、《大圓滿前行》、《竅訣寶藏論》等,這些論典都有很多竅訣,每天翻幾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當然,你也可以選一兩個最珍貴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樣,作爲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論到哪兒,終生不離。

  就拿念誦來說,有些人在喇榮,就念喇榮的課誦,但一到別的地方就改了。這樣換來換去的,沒有定准,修法是不會有什麼真實成就的。所以,不論我們念什麼、修什麼,應該長久地堅持下去。我本人而言,二十年前念的經,現在還在念,以後也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爲已經定了;二十年前看的書,現在還在看;二十年前主修的本尊,現在也還在修。我不是在炫耀什麼,既然你們來我面前聽法,我就說些我的做法,以供大家借鑒、參考。我的確是這樣想的,短暫的這個人生,換來換去的,學不到什麼東西。

  全知龍欽巴尊者說:“所知猶如空中星,所學知識無止境,今求法身精華義,必至無變之堅地。”所知就像空中的繁星,而知識也是永無止境,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尋求像“大圓滿”這樣的精華要義,一直到達無有遷變的解脫堅地——普賢王如來之果位。

  ◎ 聞思修不相脫離

  對聞思修的整個過程,單巴桑吉尊者有一些非常恰當的比喻:

  “尋求上師之教授時,應如母鹞尋覓食物一般。”鹞鷹比鷹鹫小一點,它在捕捉小鳥時,沒捉到之前,會一直不停地飛來飛去。不過,中間它會上下撲扇著翅膀,左右觀察。以前,我們放牦牛時看到了,就說那是它在“打卦”。打好卦以後,它就飛向目標。同樣的,在尋求上師教言時,我們首先應該尋找並觀察上師,而一旦找到了,就不能隨便跑了,應當如理依止,聽受教言。

  “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般。”野獸聽聞到琵琶的聲音,就會駐足不動,呆呆地聽著。聞法也是一樣,一定要專心聽受,而且要聽受圓滿。但有些人恰恰相反,一上來不觀察,隨便找個地方聽;聽的時候又斷傳承,這裏跑、那裏跑……是不是把比喻弄顛倒了?

  “修行時,要像啞人品味一樣。”不管修出離心,還是修空性,對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達,要品嘗到它的味道。

  “思維時,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樣。”北方人剪羊毛,是一根都不會剩的。思維也是這樣,要一字一義都不漏地分析每一個道理。

  “得果時,要像雲散日出一般。”雲散去以後,太陽就完全顯露出來,它的光芒會無可阻擋地照耀一切。得果時也是一樣,離開一切障礙,顯現一切功德。

  大家要好好品味這些比喻,然後,務必做到聞思修不相脫離。如無等塔波仁波切說:“聞思修行互不錯亂、齊頭並進,就是無誤的要訣。”我覺得,每天既有聞思,又有修行,就這樣修一輩子,就是很好的修行人。否則,聽了一部論就去修,然後修了一陣又停了,最後不聞不修,成了世俗人,這樣不好。但這樣的人,在我的心目中,起碼能數出“無數”個。當然,修行好、有成就的,也有“無數”個。這樣分析,應該很公正、客觀吧?

  ◎ 菩提心是正法精髓

  總之,我們要明確:聞思修的結果,是必須達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執煩惱日漸薄弱的目的。

  “發菩提心”這一引導,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聖道的精義,是有則必足、無則不可之法。也就是說,在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中,醍醐要義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功德都不可思議。

  《佛說諸法勇王經》雲:“既發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稱其少分,不可得計量。”意思是說,因發菩提心而獲得的福德聚,僅僅是它的極少分,也是無法衡量的。亦有經雲:“若發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虛空界,此等也不容。”

  因此,對于上述發菩提心的道理,我們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地了解,而應該誠心誠意地修持,這一點是相當相當重要的!

  

  下面是這一品的總結偈:

  

雖發勝心然卻未生起,雖學六度然卻具私欲,

  

我與如我愚癡衆有情,修成勝菩提心祈加持。

  華智仁波切自謙道:雖已發了殊勝菩提心,但因爲煩惱、業障的遮蔽阻擋,相續中還沒有生起;雖已學習了布施等六度之理,但因爲行持無力,內心還是存在著私欲。所以,願我及像我一樣的愚癡衆生,都能修成殊勝的菩提心,祈禱十方諸佛菩薩、所有傳承上師、空行護法等常常垂念,並賜予加持與護佑。

  我們也一定要祈求聖者的加持與提攜,以使自己在認識並忏悔過錯的同時,自在地修持殊勝的菩提心!

  

【諸道之根本——發大乘殊勝菩提心之引導終】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密宗大成就者奇傳》:覺囊派多羅拉他造,現收錄于《顯密寶庫18—聖行集萃》。

  [2] 《定解寶燈論》雲:“正修盲修之差別,斷證增進而了知,猶如由從煙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3] 仁親桑波:即寶賢譯師。一般認爲,仁親桑波是前譯、後譯的分界。也就是說,從囤彌桑布紮至榮索班智達之間的佛教譯作,稱“前譯”;從仁親桑波至今的譯作,稱“後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