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著,能见、所见以及所证智慧全部融入一体。

  ● 三种修

  “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修也分三种:

  下根者:安住一缘,其他什么都不执著。有些人能安住好长时间,一天不吃不喝都可以,就这么一直坐着,旁边的房子垮了也不理不睬……但光是这么坐着,也不一定有用。这是下根者的正修。

  中根者:安住于现空、乐空、明空、觉空无二,四种双运的境界当中。

  上根者:无有能修、所修及感受,就像《禅定休息》所描述的,真正入于本来法界的心性光明之中,这是上根者的正修。

  ● 三种行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实行为);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

  行也有三种:

  下根者:就像保护眼珠一样取舍因果,一切威仪都很谨慎,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外在行为上也的确应该如此。

  中根者:没有任何实执,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

  上根者:就像大圆满中讲的,远离了一切能行、所行,这是上根者的正行。

  ● 同一种暖相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暖相,在这里泛指成就相。很多人喜欢看成就相,“看有没有发光?”“是不是彩虹?”“这是什么声音?”……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对修行人而言,这些有也可、无也可。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看烦恼是否减少了。如果以前你的脾气很大,别人说一句就会“爆炸”,但现在通过修行,我执、烦恼确实减少了,诽谤你也跟诽谤石头一样,毫无感觉,那这就是一种成就相。虽然这个不像“光”,能拍下来,但你心里要知道,这确实是成就相。看别人也是一样,不论上、中、下哪种根基,这是共同的成就相。

  这个道理,不单单吉公仁波切这样说,无等塔波仁波切的《圣道如意宝》、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说的也都与此完全相同。所以,修行人应该时时这样观察自己。

  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大乘佛教的加持,以及长期串习的力量,有些以前非常自私的人,后来也变了:财富、名声、身体,都能放下了;别人说也好、打也好,都无所谓;在他心里,唯一关注的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其实这就是成就相。这种相,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对修行人来说,这的确是很大的进步。

  这个窍诀很关键,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希望大家牢记!

  ◎ 选择一生修持的法要

  在我们听闻的法要中,像《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窍诀宝藏论》等,这些论典都有很多窍诀,每天翻几篇看看,一定很有加持。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两个最珍贵的法,就像修本尊一样,作为你一生修持的法要,不论到哪儿,终生不离。

  就拿念诵来说,有些人在喇荣,就念喇荣的课诵,但一到别的地方就改了。这样换来换去的,没有定准,修法是不会有什么真实成就的。所以,不论我们念什么、修什么,应该长久地坚持下去。我本人而言,二十年前念的经,现在还在念,以后也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已经定了;二十年前看的书,现在还在看;二十年前主修的本尊,现在也还在修。我不是在炫耀什么,既然你们来我面前听法,我就说些我的做法,以供大家借鉴、参考。我的确是这样想的,短暂的这个人生,换来换去的,学不到什么东西。

  全知龙钦巴尊者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所知就像空中的繁星,而知识也是永无止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寻求像“大圆满”这样的精华要义,一直到达无有迁变的解脱坚地——普贤王如来之果位。

  ◎ 闻思修不相脱离

  对闻思修的整个过程,单巴桑吉尊者有一些非常恰当的比喻:

  “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鹞鹰比鹰鹫小一点,它在捕捉小鸟时,没捉到之前,会一直不停地飞来飞去。不过,中间它会上下扑扇着翅膀,左右观察。以前,我们放牦牛时看到了,就说那是它在“打卦”。打好卦以后,它就飞向目标。同样的,在寻求上师教言时,我们首先应该寻找并观察上师,而一旦找到了,就不能随便跑了,应当如理依止,听受教言。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野兽听闻到琵琶的声音,就会驻足不动,呆呆地听着。闻法也是一样,一定要专心听受,而且要听受圆满。但有些人恰恰相反,一上来不观察,随便找个地方听;听的时候又断传承,这里跑、那里跑……是不是把比喻弄颠倒了?

  “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不管修出离心,还是修空性,对于所修的道理,你自己一定要完全通达,要品尝到它的味道。

  “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北方人剪羊毛,是一根都不会剩的。思维也是这样,要一字一义都不漏地分析每一个道理。

  “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云散去以后,太阳就完全显露出来,它的光芒会无可阻挡地照耀一切。得果时也是一样,离开一切障碍,显现一切功德。

  大家要好好品味这些比喻,然后,务必做到闻思修不相脱离。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我觉得,每天既有闻思,又有修行,就这样修一辈子,就是很好的修行人。否则,听了一部论就去修,然后修了一阵又停了,最后不闻不修,成了世俗人,这样不好。但这样的人,在我的心目中,起码能数出“无数”个。当然,修行好、有成就的,也有“无数”个。这样分析,应该很公正、客观吧?

  ◎ 菩提心是正法精髓

  总之,我们要明确:闻思修的结果,是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也就是说,在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醍醐要义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哪怕是一刹那,功德都不可思议。

  《佛说诸法勇王经》云:“既发菩提心,所得福德聚,欲称其少分,不可得计量。”意思是说,因发菩提心而获得的福德聚,仅仅是它的极少分,也是无法衡量的。亦有经云:“若发菩提心,若有其形象,大海虚空界,此等也不容。”

  因此,对于上述发菩提心的道理,我们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地了解,而应该诚心诚意地修持,这一点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下面是这一品的总结偈: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华智仁波切自谦道:虽已发了殊胜菩提心,但因为烦恼、业障的遮蔽阻挡,相续中还没有生起;虽已学习了布施等六度之理,但因为行持无力,内心还是存在着私欲。所以,愿我及像我一样的愚痴众生,都能修成殊胜的菩提心,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所有传承上师、空行护法等常常垂念,并赐予加持与护佑。

  我们也一定要祈求圣者的加持与提携,以使自己在认识并忏悔过错的同时,自在地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觉囊派多罗拉他造,现收录于《显密宝库18—圣行集萃》。

  [2] 《定解宝灯论》云:“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3] 仁亲桑波:即宝贤译师。一般认为,仁亲桑波是前译、后译的分界。也就是说,从囤弥桑布扎至荣索班智达之间的佛教译作,称“前译”;从仁亲桑波至今的译作,称“后译”。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