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于心中。”尊者說:這些道理,本來是不可言說的,但對于有緣者,希望你能銘記于心。
尤其對于實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還有很多聖者都留下了偈頌。
據蔣揚欽哲旺波(麥彭仁波切之上師)的傳記記載:在他16歲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現境界中,前往紅色吉祥銅山,見到蓮師被浩如煙海的眷屬圍繞,顯現在雲中。
蓮師極爲悅意,爲他灌頂、加持以後,說了一個偈頌:“不爲所取對境沾,不爲能取妄念染,護持赤裸覺空性,此乃諸佛之密意。”意思是,不爲所取的對境所沾,也不爲有境的妄念所染,認識並護持覺空無別的赤裸覺性,這就是叁世一切諸佛的究竟密意。
說完,蓮師及其眷屬化光融入尊者。有種說法認爲,從那時起,他便真實通達了大圓滿的究竟見解。
寒山大師也有一偈,偈雲:“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潔,無物可比擬,教我如何說?”我的心如明月,亦如碧潭清澈皎潔,不過,卻沒有一個事物可以比擬,讓我怎麼說呢?
可見,不論禅宗還是大圓滿,在究竟的見地上是一致的。當能取所取消亡、明空無二的心性顯露時,禅宗稱“明心見性”,大圓滿則稱“本來覺性”。其實,這就是叁世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標。對此,衆多描述都有相通的一點——不可言說。
◎ 六度攝于空性大悲藏
如果將六度等,廣大菩薩乘的一切經論正道進行歸納,則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如薩日哈尊者的道歌雲:“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修悲心,豈脫此輪回?”意思是,若離開大悲,僅有空性見,這不是殊勝之道;若無空性見,而僅修大悲,又豈能從輪回中解脫?又雲:“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無論是誰,如果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雙運之道,則不會住于有寂二邊。“有”,是指叁有;“寂”,是指寂滅,不住叁有邊,也不住寂滅邊,這就叫“無住大涅槃”,也就是圓滿正等覺果位。
此外,龍猛菩薩也說:“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空性與大悲,說空性也具有大悲,說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雙運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中觀寶鬘論釋》中有一則公案:有一婆羅門之妻善施花,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的頭上長出叁把寶劍:一把墜地;一把退失光澤;一把懸于空中,大放光芒。後來,她生了叁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只修空性,後以斷見墮入惡趣;第二個兒子,只修大悲,結果成了承許常見派的本尊;第叁個兒子,修大悲與空性無別雙運,成就佛果。可見,智悲雙運只是個別人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悲無大智,即成愛見……智若無悲,則多趣寂。”意思是說,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則成爲愛見,即有耽執的愛著;只有智慧而沒有悲心,則多數會趣入寂滅。
因此,大悲與智慧二者要雙運,不能脫離。
◎ 證悟空性可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巴格西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諸法歸根到底是什麼?”
尊者回答:“一切法歸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間,萬應丹藥可以醫治一切疾病;同樣,若證悟法性空性之本義,則可以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巴問:“那麼,爲什麼有些聲稱已證悟空性的人,一切貪嗔沒有減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這全是空話而已。真正證悟了空性,他的身語意叁門一定極爲柔軟、調和,就像腳踩棉花,或者稀粥裏加入酥油一樣。聖天阿阇黎說過:僅僅思維諸法之實相是否爲空性,産生合理懷疑,也可以摧毀叁有[3]。因此,如果無倒證悟空性實義,就與萬應丹藥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範疇之內。”
從尊者師徒的對答中可以看出,了悟空性是最究竟的對治,而具有如是功德的人,相續非常調柔。那如果是這樣的人,怎麼會傲慢?怎麼會自認爲了不起呢?
◎ 證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仲敦巴又問:“在證悟空性當中,怎麼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歸攝在六度之中。如何歸攝呢?如果無誤證悟了空性實義,就不會再對裏裏外外的萬事萬物有貪愛執著,所以,連續不斷具足布施度;對無有貪執者來說,根本不會被不善汙垢所染,因此,連續不斷具足持戒度;這種人無有我執、我所執的嗔恚,所以,連續不斷具足安忍度;這種人對所證之義滿懷無比歡喜之心,所以,連續不斷具足精進度;這種人遠離實執的散亂,所以,連續不斷具足靜慮度;對一切事物遠離叁輪分別意念,所以,連續不斷具足智慧度。”
可見,只要證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會圓滿的。
接下來,仲敦巴繼續問:“那麼,僅僅就證悟實義來說,單單依靠空性的見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嗎?”
尊者回答:“一切所見所聞無不由心而生,證悟自心爲覺空無二,這就是見。”
佛教講見、修、行、果,因此,不論修顯修密,乃至修大圓滿,都以首先確定見解作爲基礎。尊者所說的“見”,就是在對顯現一切的心進行觀察時,證悟它覺空無二的本體,這樣就有了修行的基礎。
“一心不亂、持續安住在這樣的見解中,就是修。”
這是很深的竅訣。首先,認識心的本性;認識以後,長期修持就可以了。
不過,在形成見解的過程中,長期串習很重要,只是最初了解了,還遠遠不夠。像密宗、禅宗或者中觀見,很多人剛開始是有所認識的,但缺乏長期串習的話,見解穩固不了。
而一旦真的有了見解,對某些人而言,閉不閉關差別不大。尤其是那些修行不錯、不離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你不閉關,行住坐臥中也一樣修持。因爲已經認識了心性,認識之後,只要隨時護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在這種境界中,積累如幻的二種資糧,即爲行。”
對于積累二種資糧,只是如夢如幻地行持,沒有刻意的執著與取舍,這就是行。
“當這些證悟境界,已經達到完全領悟、得心應手的程度時,那麼在夢中就能達到這樣;夢中能達到,在臨終時就可以顯現;臨終時能夠如是顯現,在中陰就可以顯現,既然在中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必定獲得殊勝成就。”這就是果。
所謂見、修、行、果,先認識見;安住見,即是修;如幻積資,則是行;二資圓滿,則現前究竟之果。
◎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總結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轉叁次*輪,開八萬四千法門,也無非是讓行者的相續,生起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說無垢稱經》雲:“慧度菩薩母,善方便爲父,世間真導師,無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薩以智慧度爲母,以方便五度爲父,世間一切真正的導師佛陀,無不從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實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寶,無論你的見修多麼高深莫測,有多麼高的境界,也對成佛毫無幫助。我們知道,本來生圓次第等修法非常殊勝,若以菩提心攝持,的確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離開了菩提心,則與外道無別了。
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記住!現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獨不重視菩提心。但沒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圓滿,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觀本尊、修風脈、念咒語,他們也承認天堂地獄,也取舍因果,但因爲沒有皈依、發心,沒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脫不了。
而佛法中有解脫,就是因爲有皈依、發心,有空性大悲藏。
◎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義
喀喇共穹格西說:“雖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間的一切律儀,但如果沒有看破、放下世間法,也無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學戒,但相續中有沒有大乘皈依戒、有沒有菩提心,這很難說。行爲上的訓練固然好,威儀如法,看起來也莊嚴,的確讓人生信。不過,若是從解脫的高度來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行爲上再如法,也沒有太大意義。
“雖然恒常爲他人講經說法,但如果沒有息滅我慢,也無有利益。”
講經說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著大起來,那講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雖然精進向上,但如果將皈依法置之不理,也無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講高法、大法,求灌頂、修紮龍,也可謂“精進”。然而,如果相續中連皈依叁寶的定解都沒有,那就跟外道一樣了。作爲佛教徒,首先應該有的,就是對上師叁寶的堅定信心,因爲這是佛法的基礎。若不重視這個,修任何法都沒有意義。
“雖然夜以繼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也無有利益。”
哪怕你叁步一拜朝拉薩、叁點起來念佛、終日念經誦咒,但如果從來沒想過衆生,就算你求的是解脫,功德也不大。哪怕你閉關二十年、叁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輩子不出關,但沒有菩提心攝持的話,也都沒有意義。
這裏所謂“沒有意義”,不是說不能種下善根,而是說,無法因此獲得成就、度化衆生。
這些都是修法的關鍵!我們要修法,就應該依止這種教言。因此,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這部《大圓滿前行》。對某些道友而言,可以說,他已離開法本很多年了。得是都得過的,但一直不看的話,法本是法本、你是你,你們之間就是千山萬水之隔。
總之,修佛法一定要抓到關鍵,這樣修才有意義。
◎ 重視皈依與發心
在現在這個時代,提倡聞思修的本來就少,即使有的話,如果不重視皈依與發心,五部大論學了多少年,表面上做了多少善法,也沒有任何實義。
藏地某些寺院有一種現象:一輩子辯論。從十幾歲就開始了,七八十了還在辯……辯論是好,可以産生定解,但作爲一個佛教徒,如果忽略了皈依和發心,也是很悲哀的。我就很驚訝,有些觀點,竟然是出自某些很出名的法師之口:“吃素,毫無功德;殺生,並無大過,或者說也可以提倡,因爲這能促進生産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這就是離開悲心的結果。
當然,反面的例子,漢地佛教中也不缺乏。學術人士大多重視理論,大學或佛學院的教授們,理論上都會講,講得天花亂墜的也有。但是,如果對叁寶沒有起過真實的信心,對衆生也沒有起過真實的悲心,講得再好,有什麼意義呢?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你在嚴冬季節,在冰上建一個九層高樓,精心裝潢並且繪製了圖案,但春天一到,它就垮了。同樣,輕視基礎法門的人,再精進也成了徒然。因此,一定要重視皈依和發心。要知道,一切聖道之加行、正行、後行,都已圓滿包括在這裏面了。
這樣的法門,僅是數量上修完還不行,到量才是關鍵。比如,皈依修了十萬以後,皈依心還沒生起的話,那就再修十萬、再修十萬……邊修邊思維,直至生起爲止。爲什麼阿底峽尊者要著力弘揚皈依與發心?就是因爲它非常重要,甚至包括了一切聖道。
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壞、是高是低,對每一位修行人而言,著重修持皈依與發心,是十分關鍵的。
◎ 做佛事也要菩提心
尤其是,對于那些享用信財亡財、向上引導亡靈的上師、僧人們來說,相續中具有一顆無僞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再怎樣念誦儀軌、作淨除業障等儀式,對死者與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聽說漢地有這樣超度的,施主請僧衆爲亡者念經,他往生的品位,甚至都可以憑錢數來定:上品,五萬;中品,叁萬;下品,一萬。這樣做很不好。這是我聽來的,但如果確有其事,有菩提心還好,離開菩提心的話,供養多少錢,也不見得有真實利益。
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不供養,當聽到某人死了,念句觀音心咒或佛號,因爲有菩提心攝持,一定會給亡者帶來極大利益。因此,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只要盡力斷除自利心,盡力用利他的意念爲人誦經,就有意義。
否則,做佛事也成了表面的利他,究其實質,也只不過是摻雜私欲而已,給自己帶來的,是享用信財的無盡罪障,並且後世也不得不步入惡趣,感受無量痛苦,就像黑馬喇嘛的故事一樣。
◎ 有菩提心才能自利利他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也是一樣,縱然能像鳥一樣翺翔空中,像老鼠一樣鑽入地下,甚至有無礙穿行山岩,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稀奇神變,但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頭左右了相續,再沒有別的可能性了。
所以,最關鍵的還是菩提心。只要是佛教徒,不論是上師還是一般的修行人,菩提心都最爲重要。我最初去漢地弘法時,人們求的要麼是健康、發財,這個最多;要麼是開天眼、顯神通,這就是他們學佛的目的。但自從學了《入行論》以後,很多人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所以發的願也變了。朝聖地時,在佛塔、佛像前,很多人祈禱的,是要生起一顆無僞菩提心。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其實,像那些鑽天入地的神通,很多外道中都有,當然佛教中也有,但這些不是很重要。因爲沒有菩提心的話,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並非解脫之因。
而這些顯神通的人,最初可能會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養,但最終只會損人害己。不過有些人也是假裝,明明沒有神通,卻裝著有神通,裝著有他心通,裝著取伏藏,裝著給人授記……這些做法,不僅對佛教,對自、對他都有很大損害。
但有菩提心的人,和這些假裝的成就者不同,他往往很謙虛,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麼功德。不過,善心的力量畢竟不可思議,他哪怕念一句觀音心咒,哪怕只是和人聊天,也會給那些與之結緣的人,帶去不可估量的真實利益。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叁輪:布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對境。
[2] 執現觀聖:所執顯現皆觀想成聖尊。
[3] 《中觀四百論》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