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和愚者之間的差別,也是從點點滴滴中區分出來的。我在國外拜見某些大德的時候,見他們的房間非常幹淨,沒有多余的雜物,供桌上所供的曼茶、燈、水,一切都很正規,在這種環境裏禅修,清淨的所緣,自然會給人帶來一種寂靜、甯靜的感覺。
所以,我們應該從調正自己的坐式開始,進而建立一種有序的修行。
◎ 靜慮度的本體
身體端正,意識在無分別、無執著的境界中入定,這就是靜慮度的本體。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別,都不是真實靜慮度。
下面講一則薩繞哈巴的故事:
薩繞哈巴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他娶了箭女——一個15歲的貧女,到森林中修持瑜伽。貧女因爲上師攝受而擺脫了低劣生活,因此倍覺榮幸,並發願一生盡心承侍上師,讓上師專心修行。
有一天,薩繞哈巴突然說:“給我端一盤咖喱蘿蔔醬來。”貧女配好蘿蔔醬,送給上師。但尊者已經入定了,並在長達12年中沒有出定(這個“侍者”很有耐心啊,行住坐臥都不離上師。若換了其他人,可能會到處喊:“上師圓寂了!上師圓寂了!”)。
12年後,尊者出定,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咖喱蘿蔔醬弄好了沒有?”
箭女說:“上師啊,收獲蘿蔔的季節早就過了。您入定時要蘿蔔醬,現在都過去12年了,您怎麼還沒有忘?真實的禅定,是遠離有無、樂不樂等一切相狀的,而您修的這是什麼禅定呀?”聽到這句話,尊者被點醒了,從此入于超越一切分別的真實靜慮。
因此,真實靜慮應該是遠離一切相狀的。
己六(智慧)分叁:一、聞慧;二、思慧;叁、修慧。
智慧度,與前五度是相輔相成的。有人認爲,只要有智慧就夠了,不必積累世俗資糧;有人只重視世俗資糧,忽略智慧,其實這都不合理。薩繞哈巴說過:“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修悲心,豈脫此輪回?”因此,對于真實的解脫而言,智慧度與前五度,二者缺一不可。
對此,有些經典也以眼目與雙足爲喻:只有眼目而沒有雙足,則到不了目的地;只有雙足而沒有眼目,則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雙足,也就是說,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資糧,則不能到達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無法獲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雙融,才是真正的殊勝之道,也是智慧與方便雙運。
可能是前世串習不同的緣故吧,有些人只喜歡空性,一聽《中論》、《入中論》就感興趣,但聽到《前行》、《藏傳淨土法》就興致全無:“我只想聽空性,加行修不動。”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一聽空性,就有點“高山反應”,雲裏霧裏的:“我還是念咒吧,我就喜歡布施、持戒,光發心多好啊!”昨天有個人聽完《釋量論》後,說:“這一堂課,我都念了“超越輪回的心咒[6]”,非常感謝您!”(衆笑)
但實際上,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視,二者不能脫離。只喜歡世俗善根的人,按薩迦班智達所說,這一世應該做些轉換,多修些空性,以種下善根;同樣,只對智慧感興趣的人,就應該多修世俗資糧,這才是雙運之道。
下面講智慧度中的聞慧。
庚一、聞慧:
所謂的聞慧,就是指,對于上師所傳講的一切正法的詞義,自己聽聞以後,原原本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應該是聞思修,但可惜的是,很多佛教徒不愛聞法,他們只是聽聽灌頂、念念經、放放生、上個早晚課,好像這些就是佛法的全部。殊不知,聽聞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但要聽聞,還要多聞。《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意思是說,多聞才會解了佛法的意義,多聞才會不造惡業,多聞才會舍棄無義瑣事,多聞才會獲得涅槃。
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聽聞。有了聞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則,一上來就思維或修行,是不會成功的。不說解脫法,就算是學世間知識,也要先聽課,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之後是研究生、博士生,這段時間全是在“聞法”,只不過聞的是世間法而已。天天是老師講、你聽,這不就是聞法嗎?如果這些都要聽聞二十多年,那麼更爲深奧的佛法,爲什麼不用聽聞呢?
有些人聽了一部論典,就消失了,後來我問別人:“這個人哪裏去了?”
“閉關去了。”
“哪裏閉關去了?”
“某某地方。”
“爲什麼去閉關?”
“他說,聞法已經可以了,已經聽了一部論典了,該修行了。”
現在這種人比較多。不過,他還是聽了一部論典,有些人根本一點不聽,直接就去閉關。其實這是不合理的。《華嚴經》雲:“一切求法,轉加精勤,日夜聽受,無有厭足。”我特別喜歡這個偈頌。意思是說,在一切求法過程中,行者應該越來越精進,日日夜夜聽受佛法,永遠沒有厭倦滿足之心。
有些人本來是有點善根的,但聽了一兩年法後,人就不見了,很可惜!現在看看,能二叁十年一直聽聞佛法的人,非常罕見。但真正的菩薩不一樣,就像《華嚴經》裏講的:“喜法、愛法、依法、順法……”因爲他對佛法有一種酷愛、依順之心,所以,始終不會舍棄聞法。想想佛陀在因地時,爲了聽聞一個偈頌,都樂意捐舍生命,而我們根本不需要這樣付出,爲什麼就不肯聞法呢?
庚二、思慧:
對上師所講的一切法義,不僅僅限于表面聽聽,而要在自相續中,通過反複琢磨、研究、觀察、思維加以抉擇,不懂的地方請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爲滿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須做到將來身居深山獨自修行時,關于修行的要點不需要請教別人,完全有獨立自主、徹底斷除疑惑的把握,這就是思所生慧。
要生起這種智慧,除了自己思維以外,還要互相探討,而且考試、研討、辯論等方式,也都很有必要。《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思所成慧,名爲大慧,依理審思,得決定故。”意即思所成慧是大智慧,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依靠理證,緣大乘法作長期觀察、思維以後,得到決定認知的緣故。
◎ 長期聞思非常重要
因此,長期聞思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時間,我遇到學院的一位法師。他說十幾年來每天辯論,手掌上的傷疤[7]從未愈合。我聽了以後,十分贊歎。相比之下,我們講考班的有些道友,還是缺乏這種精神。有些內容講起來費勁,實在跟不上,就退了;但有些是心力不夠:“我身體不好,心力不行,您就讓我退下來吧。”退,倒也可以,但聞思上要有成效,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做到的,就算是十年八年也不夠,這時候離開特別遺憾。
在聞思的過程中,有些人剛開始興致勃勃,中間是沒有感覺,最後就疲厭了。這從他們的眼神也看得出來,行爲上也是偶爾來、偶爾不來,漸漸地,人就不見了。包括去年得“學士證”的某些人,本來答應得很不錯[8],但不知道爲什麼,現在卻不見蹤影了。
其實,你們不應該離開聞思的群體,因爲獨立修行是很難的。說個難聽的比喻:藏地有一種野牛(往爐霍去的路上就有),喜歡獨自活動,連牛的主人也管不了。當它離開牛群以後,暫時是有一點自由,但能活得久的很少很少,最後都被狼吃掉了。同樣,離開了僧團以後,盡管你自認爲很有修行,但不一定會有所成就。
居士團體也是一樣,最可憐的就是中間“掉隊”的人。大家到學會聽法,是爲了求解脫,但有些人好像是來學氣功的,先看有沒有感覺:如果肚子裏面暖暖的、熱熱的,就繼續學;如果還要吃飯、喝水,“那就算了”,找個借口就退了。其實這是很可憐的。
對我而言,學習的只有一個人,也可以;一百個人,也可以,去留都無所謂。但對你們自己而言,離開了佛法的甘露,可能人生很難有真實意義。或許是我對佛法太執著了,但我始終覺得,爲了佛法,有一些堅持和努力是值得的。有些人總說發心太累,其實也沒有那麼累,大家都發過心,累什麼呀!不管因爲什麼,也不管是誰,離開聞思或發心的群體,我都覺得可惜。
也許你會得到一些自由,但這種自由又能換來什麼呢?現在的世界講自由、平等,所以很多人喜歡平等:“我現在跟某某法師平等了,平起平坐,他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他。”但這種心態好不好?你們想一想。
從五部大論開講以來,有些道友一直參加筆考、講考和討論,聞思的興趣始終未減,這一點我很欣慰。但也有些人,心不穩定,這是現在修行人的最大毛病。心不穩定的人,不論發心、聞思還是修行,都很難持久。如果修個五十萬加行都沒有耐心,那如何修行叁大阿僧祇劫呢?
看看前輩的大德,他們聞思用了多少年?修行又用了多少年?所以,長期聞思是很重要的。就我個人而言,也不是自誇,直到上師如意寶圓寂之前,我一天的課也沒落。剛來學院時因爲熬夜很凶,上課時偶爾有點困,但除此以外,從依止上師那天起,我都是到經堂聽課。後來上師如意寶生病了,也開許在家裏聽,但我想值遇上師和佛法不易,同時也是因爲恭敬,所以還是到經堂聽,而且總坐到能看見上師的地方,沒在家裏聽過一天。
當然,我不是讓你們要對我怎麼樣,我不能跟上師如意寶比,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身邊,十到二十年,乃至一生追隨也是正常的。但我要說的是:恒心很重要!心不穩定的人,不會有任何作爲。不管在城市裏,還是在山上,總是變來變去的人,聞思修是不可能成功的。
庚叁、修慧:
所謂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義後,通過實地修行,對實相之義生起真實無倒的證悟,徹底生起定解,解脫是非之網後,通達心性並現見實相的本來面目。
這種真實證悟,就是我們的修行目標。它是修行的結果,光靠理論與學術研究是摸不到的,一定要實地修持,親自品嘗它的味道。就像佛陀所說:吃到糖的人,對未吃到糖的人,無法解釋糖的味道。因此,不要說究竟實相,就算是萬法無常的道理,也要實地修持才能有所體會。
◎ 幻化八喻
那麼應該如何修持呢…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