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

  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也是从点点滴滴中区分出来的。我在国外拜见某些大德的时候,见他们的房间非常干净,没有多余的杂物,供桌上所供的曼茶、灯、水,一切都很正规,在这种环境里禅修,清净的所缘,自然会给人带来一种寂静、宁静的感觉。

  所以,我们应该从调正自己的坐式开始,进而建立一种有序的修行。

  ◎ 静虑度的本体

  身体端正,意识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的本体。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别,都不是真实静虑度。

  下面讲一则萨绕哈巴的故事:

  萨绕哈巴是印度的大成就者,他娶了箭女——一个15岁的贫女,到森林中修持瑜伽。贫女因为上师摄受而摆脱了低劣生活,因此倍觉荣幸,并发愿一生尽心承侍上师,让上师专心修行。

  有一天,萨绕哈巴突然说:“给我端一盘咖喱萝卜酱来。”贫女配好萝卜酱,送给上师。但尊者已经入定了,并在长达12年中没有出定(这个“侍者”很有耐心啊,行住坐卧都不离上师。若换了其他人,可能会到处喊:“上师圆寂了!上师圆寂了!”)。

  12年后,尊者出定,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咖喱萝卜酱弄好了没有?”

  箭女说:“上师啊,收获萝卜的季节早就过了。您入定时要萝卜酱,现在都过去12年了,您怎么还没有忘?真实的禅定,是远离有无、乐不乐等一切相状的,而您修的这是什么禅定呀?”听到这句话,尊者被点醒了,从此入于超越一切分别的真实静虑。

  因此,真实静虑应该是远离一切相状的。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只要有智慧就够了,不必积累世俗资粮;有人只重视世俗资粮,忽略智慧,其实这都不合理。萨绕哈巴说过:“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因此,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二者缺一不可。

  对此,有些经典也以眼目与双足为喻:只有眼目而没有双足,则到不了目的地;只有双足而没有眼目,则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可能是前世串习不同的缘故吧,有些人只喜欢空性,一听《中论》、《入中论》就感兴趣,但听到《前行》、《藏传净土法》就兴致全无:“我只想听空性,加行修不动。”但有些人正好相反,一听空性,就有点“高山反应”,云里雾里的:“我还是念咒吧,我就喜欢布施、持戒,光发心多好啊!”昨天有个人听完《释量论》后,说:“这一堂课,我都念了“超越轮回的心咒[6]”,非常感谢您!”(众笑)

  但实际上,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视,二者不能脱离。只喜欢世俗善根的人,按萨迦班智达所说,这一世应该做些转换,多修些空性,以种下善根;同样,只对智慧感兴趣的人,就应该多修世俗资粮,这才是双运之道。

  下面讲智慧度中的闻慧。

  庚一、闻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但可惜的是,很多佛教徒不爱闻法,他们只是听听灌顶、念念经、放放生、上个早晚课,好像这些就是佛法的全部。殊不知,听闻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但要听闻,还要多闻。《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

  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听闻。有了闻慧,才能成就思慧和修慧,否则,一上来就思维或修行,是不会成功的。不说解脱法,就算是学世间知识,也要先听课,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后是研究生、博士生,这段时间全是在“闻法”,只不过闻的是世间法而已。天天是老师讲、你听,这不就是闻法吗?如果这些都要听闻二十多年,那么更为深奥的佛法,为什么不用听闻呢?

  有些人听了一部论典,就消失了,后来我问别人:“这个人哪里去了?”

  “闭关去了。”

  “哪里闭关去了?”

  “某某地方。”

  “为什么去闭关?”

  “他说,闻法已经可以了,已经听了一部论典了,该修行了。”

  现在这种人比较多。不过,他还是听了一部论典,有些人根本一点不听,直接就去闭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华严经》云:“一切求法,转加精勤,日夜听受,无有厌足。”我特别喜欢这个偈颂。意思是说,在一切求法过程中,行者应该越来越精进,日日夜夜听受佛法,永远没有厌倦满足之心。

  有些人本来是有点善根的,但听了一两年法后,人就不见了,很可惜!现在看看,能二三十年一直听闻佛法的人,非常罕见。但真正的菩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里讲的:“喜法、爱法、依法、顺法……”因为他对佛法有一种酷爱、依顺之心,所以,始终不会舍弃闻法。想想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听闻一个偈颂,都乐意捐舍生命,而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付出,为什么就不肯闻法呢?

  庚二、思慧:

  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而要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这就是思所生慧。

  要生起这种智慧,除了自己思维以外,还要互相探讨,而且考试、研讨、辩论等方式,也都很有必要。《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意即思所成慧是大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依靠理证,缘大乘法作长期观察、思维以后,得到决定认知的缘故。

  ◎ 长期闻思非常重要

  因此,长期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前段时间,我遇到学院的一位法师。他说十几年来每天辩论,手掌上的伤疤[7]从未愈合。我听了以后,十分赞叹。相比之下,我们讲考班的有些道友,还是缺乏这种精神。有些内容讲起来费劲,实在跟不上,就退了;但有些是心力不够:“我身体不好,心力不行,您就让我退下来吧。”退,倒也可以,但闻思上要有成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就算是十年八年也不够,这时候离开特别遗憾。

  在闻思的过程中,有些人刚开始兴致勃勃,中间是没有感觉,最后就疲厌了。这从他们的眼神也看得出来,行为上也是偶尔来、偶尔不来,渐渐地,人就不见了。包括去年得“学士证”的某些人,本来答应得很不错[8],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却不见踪影了。

  其实,你们不应该离开闻思的群体,因为独立修行是很难的。说个难听的比喻:藏地有一种野牛(往炉霍去的路上就有),喜欢独自活动,连牛的主人也管不了。当它离开牛群以后,暂时是有一点自由,但能活得久的很少很少,最后都被狼吃掉了。同样,离开了僧团以后,尽管你自认为很有修行,但不一定会有所成就。

  居士团体也是一样,最可怜的就是中间“掉队”的人。大家到学会听法,是为了求解脱,但有些人好像是来学气功的,先看有没有感觉:如果肚子里面暖暖的、热热的,就继续学;如果还要吃饭、喝水,“那就算了”,找个借口就退了。其实这是很可怜的。

  对我而言,学习的只有一个人,也可以;一百个人,也可以,去留都无所谓。但对你们自己而言,离开了佛法的甘露,可能人生很难有真实意义。或许是我对佛法太执著了,但我始终觉得,为了佛法,有一些坚持和努力是值得的。有些人总说发心太累,其实也没有那么累,大家都发过心,累什么呀!不管因为什么,也不管是谁,离开闻思或发心的群体,我都觉得可惜。

  也许你会得到一些自由,但这种自由又能换来什么呢?现在的世界讲自由、平等,所以很多人喜欢平等:“我现在跟某某法师平等了,平起平坐,他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他。”但这种心态好不好?你们想一想。

  从五部大论开讲以来,有些道友一直参加笔考、讲考和讨论,闻思的兴趣始终未减,这一点我很欣慰。但也有些人,心不稳定,这是现在修行人的最大毛病。心不稳定的人,不论发心、闻思还是修行,都很难持久。如果修个五十万加行都没有耐心,那如何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呢?

  看看前辈的大德,他们闻思用了多少年?修行又用了多少年?所以,长期闻思是很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是自夸,直到上师如意宝圆寂之前,我一天的课也没落。刚来学院时因为熬夜很凶,上课时偶尔有点困,但除此以外,从依止上师那天起,我都是到经堂听课。后来上师如意宝生病了,也开许在家里听,但我想值遇上师和佛法不易,同时也是因为恭敬,所以还是到经堂听,而且总坐到能看见上师的地方,没在家里听过一天。

  当然,我不是让你们要对我怎么样,我不能跟上师如意宝比,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身边,十到二十年,乃至一生追随也是正常的。但我要说的是:恒心很重要!心不稳定的人,不会有任何作为。不管在城市里,还是在山上,总是变来变去的人,闻思修是不可能成功的。

  庚三、修慧:

  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通达心性并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这种真实证悟,就是我们的修行目标。它是修行的结果,光靠理论与学术研究是摸不到的,一定要实地修持,亲自品尝它的味道。就像佛陀所说:吃到糖的人,对未吃到糖的人,无法解释糖的味道。因此,不要说究竟实相,就算是万法无常的道理,也要实地修持才能有所体会。

  ◎ 幻化八喻

  那么应该如何修持呢…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