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开始,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了知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一、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二、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三、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四、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虚幻休息》里有一品,对此作过详细阐述。
五、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这个教证非常好。就像一个人在山谷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歌唱,一会儿说话,所有这些的回声虽然可以听到,但本体却了不可得。其实当下的万事万物就是如此,毫无二致,如果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世间的许多法也就明了了。
我常常在想,佛陀的教言,不说八万四千法门,哪怕就一个偈颂,如果你能接受的话,也一定能摧毁轮回的种子,得到解脱的光明。
六、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七、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通过幻化八喻,首先了达房舍等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9],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这些道理,和大圆满的窍诀是一致的:外境是现而无自性的,执著外境的心也是现而无自性的,这种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万法的实相。应当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中。
实相,是谁也破不了、否认不了的。即使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找你辩论,“外境如梦如幻,内心也如梦如幻”,这一点依然是成立的。如果能用世间语言,来论证这些佛教的道理,我想很多人也是会认同的。
◎ 六度的分类
以上所讲的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其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三种(普通、广大、极大),这样算来,共有二十种。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总共为二十四种。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 法布施具足布施度
有些人说:“我没有钱,怎么布施呢?”其实不用愁,只要好好听法、讲法,就是布施,而且是法布施。在这一法布施中,只要如理行持,还能同时圆满六度。
在作法布施时,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从上师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布施度。
而从听者的角度,认真听法,就是对十方诸佛菩萨的上等供养;将听法的功德回向,则是对三界众生的布施。因此说,不论讲者、听者,他们的法布施里都具足布施度。
要知道,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听法者,听课以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善根也远远超过布施每个众生几千几万块钱。因为施予有漏财产,再多也解决不了受施者的大问题,而法上的布施跟解脱相关,因此是最有功德的。
● 法布施具足持戒度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垢染而传讲,就是持戒度。当然,如果上师有特殊必要,比如为了让弟众生信心,或者制伏他人的邪说等,也可以有一些方便的示现。
而作为听法者,断除傲慢、嫉妒及其他恶心,如理如法地听课,也是持戒度。
● 法布施具足安忍度
即使弟子再愚钝,做上师的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也不生厌烦心,这就是安忍度。
而作为听法者,听法时身体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时间再长,也都能克服,然后一心一意听法,也是安忍度。
所谓的安忍,不一定都是忍耐怨敌。
● 法布施具足精进度
说法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学院里的法师还可以,都有时间概念。但世间的有些老师不是这样,让学生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快要下课了才来,往讲台上一站:“下课!同学们再见。”这样不好。若按学院的要求,一分钟也不能迟到。
而作为听法者,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这也是精进度。很多道友把听法看得很重,从行为上也能看出来。
● 法布施具足静虑度
传讲者的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向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而听闻者专注听闻,也是静虑度。
● 法布施具足智慧度
在传讲过程中,或者在听法过程中,以三轮无分别[10]的智慧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有三轮体空的境界,当然最好。但如果没有,不论讲者、听者,只要不是特别执著“我讲课了”、“我听课了”,而是有一种无自性的认知,知道任何善根在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毫无自体,在排除非理作意的同时,以如梦如幻的观想来摄持,这也是智慧度。
显而易见,在法布施当中,已经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定解宝灯论》云:“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2] 《中观根本慧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3] 毗卢七法: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腭。
[4] 我们平时随便盘腿坐着,只是“打盘脚”;而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时,脚要从大腿旁出来一点。
[5] 瑜伽:与物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
[6] 堪布在讲《释量论》时说,听不懂的可以念“超越轮回的心咒”——六字真言。
[7] 辩论的人要连续拍手掌,用力大了,手掌会拍裂。
[8] 获得佛学院“佛学学士证书”的法师,事先要在上师三宝面前发愿,三年之内不能离开,一直在讲考班好好闻思,以巩固对佛法的理解。
[9] 因为境和有境是互相观待的,外境不存在,执著它的分别念也就不存在。
[10] 三轮无分别:三轮体空。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