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一開始,要依靠聞法和思維斷除增益,隨後在進行實修時,了知五種外境的一切顯現,在勝義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則觀爲無實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一、如夢:一切本來無有而在迷亂者面前顯現,猶如夢境。如《月燈叁昧經》雲:“見于叁有猶如夢想。”

  二、如幻:由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猶如幻術。如《大智度論》雲:“一切諸行如幻。”

  叁、如光影:本來無有而顯現爲有,猶如光影。《華嚴經》雲:“一切色相猶如光影。”

  四、如陽焰:正在顯現之時不成實有,猶如陽焰。《虛幻休息》裏有一品,對此作過詳細闡述。

  五、如空谷聲:裏裏外外均不存在而顯現,猶如谷聲。如《月燈叁昧經》雲:“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複然。”

  這個教證非常好。就像一個人在山谷裏,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歌唱,一會兒說話,所有這些的回聲雖然可以聽到,但本體卻了不可得。其實當下的萬事萬物就是如此,毫無二致,如果你通達了這個道理,世間的許多法也就明了了。

  我常常在想,佛陀的教言,不說八萬四千法門,哪怕就一個偈頌,如果你能接受的話,也一定能摧毀輪回的種子,得到解脫的光明。

  六、如尋香城:無有能依所依,猶如尋香城。

  七、如影像:現而無自性,猶如影像。《父子合集經》雲:“智者觀諸世間法,譬如鏡中現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來無有之中顯現一切,猶如幻化城。

  通過幻化八喻,首先了達房舍等外境顯現,均是虛妄的本性,再通過觀察顯現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從而在對境顯現不滅當中,止息執著對境的分別念[9],于證悟虛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這就是智慧度。

  這些道理,和大圓滿的竅訣是一致的:外境是現而無自性的,執著外境的心也是現而無自性的,這種遠離一切戲論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萬法的實相。應當安住于這樣的境界中。

  實相,是誰也破不了、否認不了的。即使成千上萬的科學家找你辯論,“外境如夢如幻,內心也如夢如幻”,這一點依然是成立的。如果能用世間語言,來論證這些佛教的道理,我想很多人也是會認同的。

  ◎ 六度的分類

  以上所講的六度,如果再展開解釋,那麼每一度都可以分爲叁種,這樣一來共有十八種。其中的財施又可以分爲叁種(普通、廣大、極大),這樣算來,共有二十種。再加上方便度、力度、願度、智度,總共爲二十四種。

  如果再詳細一點分,那麼每一度都可以分六類,共有叁十六類。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爲例,說明這個道理。

  ● 法布施具足布施度

  有些人說:“我沒有錢,怎麼布施呢?”其實不用愁,只要好好聽法、講法,就是布施,而且是法布施。在這一法布施中,只要如理行持,還能同時圓滿六度。

  在作法布施時,講者上師、所講之法、傳講對境的弟子,這叁者具足以後進行講經說法,從上師的角度來講,這就是布施度。

  而從聽者的角度,認真聽法,就是對十方諸佛菩薩的上等供養;將聽法的功德回向,則是對叁界衆生的布施。因此說,不論講者、聽者,他們的法布施裏都具足布施度。

  要知道,即使是一個很普通的聽法者,聽課以後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回向,這個善根也遠遠超過布施每個衆生幾千幾萬塊錢。因爲施予有漏財産,再多也解決不了受施者的大問題,而法上的布施跟解脫相關,因此是最有功德的。

  ● 法布施具足持戒度

  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上師不貪圖名聞利養,不雜有宣揚自己功德、冷嘲熱諷他人等煩惱垢染而傳講,就是持戒度。當然,如果上師有特殊必要,比如爲了讓弟衆生信心,或者製伏他人的邪說等,也可以有一些方便的示現。

  而作爲聽法者,斷除傲慢、嫉妒及其他惡心,如理如法地聽課,也是持戒度。

  ● 法布施具足安忍度

  即使弟子再愚鈍,做上師的還是一而再、再而叁地重複講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不顧一切辛苦勞頓,也不生厭煩心,這就是安忍度。

  而作爲聽法者,聽法時身體再不好、心情再不好、時間再長,也都能克服,然後一心一意聽法,也是安忍度。

  所謂的安忍,不一定都是忍耐怨敵。

  ● 法布施具足精進度

  說法時不爲懶惰、拖延所困,不違越時間而傳講,這就是精進度。

  學院裏的法師還可以,都有時間概念。但世間的有些老師不是這樣,讓學生一等就是半個小時,快要下課了才來,往講臺上一站:“下課!同學們再見。”這樣不好。若按學院的要求,一分鍾也不能遲到。

  而作爲聽法者,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對待每一堂課,這也是精進度。很多道友把聽法看得很重,從行爲上也能看出來。

  ● 法布施具足靜慮度

  傳講者的心專注在所講的詞義上,不向外散亂,無有錯謬、不增不減而傳講,這就是靜慮度。

  而聽聞者專注聽聞,也是靜慮度。

  ● 法布施具足智慧度

  在傳講過程中,或者在聽法過程中,以叁輪無分別[10]的智慧攝持,這就是智慧度。

  有叁輪體空的境界,當然最好。但如果沒有,不論講者、聽者,只要不是特別執著“我講課了”、“我聽課了”,而是有一種無自性的認知,知道任何善根在世俗中如夢如幻,勝義中毫無自體,在排除非理作意的同時,以如夢如幻的觀想來攝持,這也是智慧度。

  顯而易見,在法布施當中,已經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定解寶燈論》雲:“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

  [2] 《中觀根本慧論》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3] 毗盧七法:兩足跏趺、兩手定印、脊椎正直、頸部微俯、肩臂後張、眼觑鼻尖、舌尖抵上腭。

  [4] 我們平時隨便盤腿坐著,只是“打盤腳”;而跏趺坐或半跏趺坐時,腳要從大腿旁出來一點。

  [5] 瑜伽:與物相應之義。相應有五義: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叁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與機相應。

  [6] 堪布在講《釋量論》時說,聽不懂的可以念“超越輪回的心咒”——六字真言。

  [7] 辯論的人要連續拍手掌,用力大了,手掌會拍裂。

  [8] 獲得佛學院“佛學學士證書”的法師,事先要在上師叁寶面前發願,叁年之內不能離開,一直在講考班好好聞思,以鞏固對佛法的理解。

  [9] 因爲境和有境是互相觀待的,外境不存在,執著它的分別念也就不存在。

  [10] 叁輪無分別:叁輪體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