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节课
思考题
420、你每天都修静虑吗?如果修的话,请谈一谈它对你日常生活的改变,比如面对压力的能力方面、烦恼减轻方面、信心增上方面……
421、你对财富有什么样的观点?它在你心里占什么样的位置?从修持静虑的角度,它是否成为你的障碍?你是如何克服的?
422、对你来讲,修持静虑的障碍主要是哪些?请一一写到纸上,思维它们的过患,然后祈祷上师三宝逐渐遣除,并发愿成就真实的静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六度已经讲了四度,今天讲第五度——静虑度。
己五(静虑)分二:一、静虑之必要;二、真实静虑。
庚一、静虑之必要:
静虑,也就是禅定。修持禅定,对出家在家的行者来讲,都非常重要。如果一刹那也没有入过禅定,心很散乱,那即使一天到晚在理论上划来划去,也无法真实改变相续。《菩提资粮论》云:“众生诸烦恼,皆以乱心生,是故胜智者,旷修诸禅定。”众生的烦恼,都是从乱心中产生的,所以,一切智者都应认真持久地修持种种禅定。
我们可以看到,爱修禅定的人,心一般比较清净,生活中不会有烦恼、痛苦,也不会有烦心事。因为透过禅定的力量,当心入于一种清净状态时,外面的世界也变得美丽了,生活自然充满快乐。而不修禅定的人,心则容易散乱,常常被浮躁、焦虑、痛苦、伤感等情绪所控制。尤其是现代人,总是忙忙碌碌地追逐外境、不懂内观,这样烦恼就会此起彼伏,使人生深陷痛苦。因此,修习禅定是很有必要的。
◎ 远离散乱 依止静处
修习禅定的话,有很多要求,首先要远离散乱。如果不避开喧嚣散乱的环境,依止寂静处,那么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最先远离散乱,对每一位修行人来说十分重要。
学院里的多数道友,可以说具足这个条件,已经离开了散乱,也住在寂静地,因此,当听到这些道理时一定会觉得相应,并有修持的机缘。而住在城市里的人,就算你不能离开那些地方,也可以想些办法,比如就用自己的房间,或修间佛堂,或到其他什么地方,定期不定期地修习,这也算创造了一些相同的因缘。
《发菩提心经论》中讲过:“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修习禅定的缘故,不会遭遇种种恶缘,心常常处在愉悦欢喜当中,这就是禅修所带来的自利。该论又云:“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有人认为修持静虑只能自利,其实也不是,从调伏自心的角度是自利,而通过观修、发愿回向等清净心态,也可以帮助众生,间接实现利他。
◎ 远离亲友
修禅定的人,还要远离亲友。此时应思维:“凡是聚集,均是离别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等,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身体,终有一天也将分离,既然如此,贪执无常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对世间人来讲,出家人抛弃亲友是很残忍的,也不慈悲,但从无常的角度来看,相聚本来就是短暂的,更何况,割舍这些是为了寻求真理。所以,尽管世间人暂时不能接受,但历代的很多大德都是这样做的。
● 从谏和尚不认亲生儿子
唐朝有一名从谏和尚,壮年时出家修行。唐武宗会昌五年,佛法被毁,僧尼被迫还俗,但他想法躲了起来。后来唐宣宗恢复佛教,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
有一次,他俗家的儿子来到寺院打听父亲的下落,二人在门口相遇。几十年都过了,儿子已不认得父亲,他问道:“请问,从谏大师在哪里?”他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但故意指向东南方,儿子便向东南方去了。儿子走了以后,他就关起门来再也不出去,永远没有再见到儿子。
这些在世人眼里,也许是无情和残忍的,但作为寻求解脱者,还是需要的。为什么呢?还是那个道理,亲戚也好、朋友也好,终有一天会别离,那时候也不免要痛苦。
或许有人说:“受这种教育,会出家的,这不是害了他们吗?终身大事会有问题的。”但不管有没有问题,真理就是如此,选择真理就要放下这些。
● 寂光大师一生独自修行
出家之路也并不是逃避,从历史上看,虽然是有逃避的现象,但大多数的修行人,的确是看破了世间以后,才走上了这条光明之路。因此,在思维并了达亲友的过患以后,应该舍弃一切贪恋,恒时独自静修。正如寂光大师所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我独自而安住。”
寂光大师,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在跟随尊者学法之前,曾是一个特别富贵之人。有一次他要骑马过河,尊者也恰巧在河边,请求他带自己过去,但他并未答应。当他来到河中间时,却突然发现尊者脚不沾水地行在水面上,先过了河。他不由得生起极大信心,来到尊者面前忏悔,还说要把自己的妹妹以及财物等供养尊者,但尊者并未接受。
其实,尊者头一天就做了一个梦,梦到空行母送来一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说是他的心子,让他好好摄受。就这样,尊者摄受他以后,传授了修行教言,而他也在尊者面前发下重誓:终生只着一衫布衣,不穿皮制靴子,永远不回家乡,永远不贮存超过两天的食粮。从此他依誓而行,成为尊者弟子中最能看破红尘的一位。
记得在米拉日巴尊者圆寂时,空行母准备迎请尊者的舍利到清净刹土,这时惹琼巴哀求她们留下舍利,利益尊者在人间的弟子们。但空行母说:“你们这些大弟子们,已经得到了最殊胜的舍利,都亲见法身了,还要这些色身舍利作什么?如果还嫌不够,可以祈请尊者,尊者自然会给你们的,但这些是我们的。”后来弟子们又作祈请,空行母手中放光,将舍利降下,但在大家伸手去接的时候,又被空行母收回去了,并化作宝塔。此时寂光大师又请求留下宝塔,为人间的众生作福田,但在宝塔中显现的米拉日巴尊者说“若留人间终毁灭……”,还是没有同意。最终,尊者在为他们传授了教言之后,被空行母迎请去了清净刹土。
据记载,米拉日巴尊者涅槃以后,寂光大师在山洞中苦修至圆满境界,最终不舍肉身而飞往空行刹土。那么,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他的教言是什么呢?“独自一人修佛果。”
● 惟则禅师独修四十载
不仅是藏地,汉地也有很多这种修行人。唐朝的佛窟惟则禅师,少年出家,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叶作房顶修建茅棚,渴了喝清水,中午就以野果充饥,禅修不辍。
后来有一个樵夫路过,见到这个老和尚,好奇地问:“您在这里住多少年了?”
禅师答道:“大概有四十年了吧。”
樵夫又问:“那您是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要那么多人作什么?”
樵夫问:“您没有亲朋好友吗?”
这时禅师一拍手掌,从茅棚后面出来许多老虎、豹子等猛兽。樵夫很惊恐,禅师说:“你不要怕。”然后示意它们返回,并接着说道:“我的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皆是法友。”
樵夫对禅师生起信心,祈求摄受,禅师也为他传授了教言。从那时起,慕道者不断,而禅宗里也有了佛窟一派。
从以上这些大德的行迹来看,他们都是远离亲友,独自修行,的确令人景仰。现在我们要修行,如果一个人不敢去森林里住,尤其是女众不方便,那就两个人:一个人护关,一个人闭关。三四个人以上,就多了,搞不好会成为烦恼之因。
◎ 远离对财富的贪欲
除了亲友以外,对财富的贪欲,也是静虑的障碍,而且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一般认为,贫穷的时候人会吝啬,有了财富就会大方。可实际情况是,不论拥有多少财产受用,人始终不知满足,并且随着财产的增多,吝啬心也越来越增长。如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又云:“愈有愈贪如富翁。”因为贪欲的力量,越富有越感觉贫穷,就像富翁一样,虽然他的财富很多,但舍不得自己用,也舍不得布施。
这种人即使拥有再多饮食、财产及受用,也只会招来怨敌、盗贼的损害等痛苦,可以说,除了受苦造罪、消耗人生以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如龙猛菩萨所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如果是一个修行人,为了积累、守护、增长财富,就不得不散乱于各种事务,这对解脱一定有障碍,《妙法圣念处经》亦云:“散乱之行,轮回之根。”
可见,要获得快乐与解脱,一定要远离财富。所谓“无财之时离怨敌”,离开了财富,也就离开了怨敌。有钱的人白天晚上都很苦恼,而一旦出家,怨敌和强盗也就远离了,从此过上清净、安乐的生活。如《妙法圣念处经》云:“清净之行,安乐之本。”
要知道,解脱是从清净的心态中产生的,当你身处愦闹、散乱,或被财富所困时,是永远也得不到的。因此,希求解脱的人,千万不要追求财富,也不要住在愦闹的地方,应当远离红尘,追随古代大德的足迹,居于静处。如《佛本行经》云:“欲求解脱者,莫依众愦闹,天帝释以下,敬礼独静者。”那些在寂静之地长久修行的人,不说世间人,就是帝释以下的天人,也会向他顶礼膜拜,而他的一切所为,也都会如愿以偿。
当然,在家人想远离城市,不一定有机缘,但只要心清净,尽量让生活简单化,就很好了。千万不要过于执著财富和欲乐,如《大智度论》云:“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