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無邊無際的,就算你製伏一個國家,削弱了敵軍,但另一個國家的敵軍又出現了,所以永遠消滅不完。而扶助親友也一樣沒有盡頭,今天幫這個、明天幫那個,每天都做這些,一方面很累,另一方面,這種世俗層面的幫助意義也不是很大。

  ◎ 舍棄一切而修行

  所以,作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應當了解所有這些事務都無有了結之時,應當像丟唾液一樣,抛棄一切瑣事及散亂,背井離鄉、奔赴異地、居于岩洞、與野獸爲友、調順身心、舍棄衣食名譽,就在無人的空谷中度過人生。

  當然,這是上等修行人的行爲,大多數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個人背著包去山洞,但沒住兩天就回來了,因爲他怕老虎。其實老虎倒沒來,只是到了晚上,野兔在山洞邊上跑一跑,他就以爲是老虎、猩猩,從此再也不敢去了。但以前的高僧大德不同,他們離開故鄉,永遠居住在山洞裏,只以野獸爲伴,真正是舍棄了一切名聲、地位、財産。

  對此我們只能隨喜和發願了。我年輕時也向往過,但現在看不一定能實現,可能在座的道友也差不多。不過,現在人一般都貪戀物質享受,到山裏住幾天、幾個月也許可以,但要十幾、二十幾年長期住下去,甚至死在山洞裏,這種人不會很多。

  然而,當不成上等修行人,做個中等的也可以,只要盡量減少瑣事,抽些時間修解脫法,只要不跟凡愚同流合汙,該上班就上班,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一激動就馬上離婚辭職,住進山裏,這樣是不負責任的。如果你從此成了上等修行人,佛陀也會開許的,但多數人只不過是一時沖動而已,好像“看破”了,但根本維持不了多久。所以,選擇怎樣的修行之路,一定要慎重。也許這種慎重,對你的出家或修行是一大違緣,但以智慧抉擇爲先導,也是經論的意趣。

  當然,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依止寂靜地以後,種種善根自然會生起來,如米拉日巴尊者說:“無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爲叁世佛,強烈信心永不離。”意思是,在無人的山谷岩洞中,因爲寂靜地的加持,我恒時具有出離心和厭世心,對世間瑣事毫無興趣,但我深深知道,傳授我甚深竅訣的上師,是叁世諸佛的化身,對此我恒時懷著強烈的信心。

  對尊者而言,這種信心是永遠也不會離開的。不像有些人,今天有、明天沒有,有信心就對上師好一點,關系不好了就誹謗、說過失,甚至抛棄,然後尋找第二個上師;但找的第二個上師也不投緣,又找第叁個上師;和第叁個上師的關系暫時還可以,但隨時都會出問題,隨時都會離開……這種依止方式是不對的,前輩大德絕對不會這樣,他們在依止了具相善知識以後,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信心都不會退轉。

  尤其像米拉日巴尊者,他不僅視師如佛,而且恒時居于寂靜地。其實寂靜地的確有不共加持,像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等,很多善心都自然具足。而一到城市,就我個人來說,好像什麼感覺都消失了,善心時而有、時而沒有,對叁寶的信心、對解脫的向往也都很弱。每天念經也是迷迷糊糊的,邊念邊打瞌睡,念完了書放到一邊,也就結束了,就像例行公事一樣。但一回到寂靜地就不同了。

  特別是學院,可能是上師如意寶的加持,或者是自己的緣分,在其他靜處或山洞,不知道爲什麼,我個人感覺都不如學院。所以在外面傳完法以後,我都趕緊跑回學院,一到學院,很多方面才恢複過來。

  雖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但一般來講,一個人到了靜處或寺院以後,心裏自然而然會對叁寶生起信心,對解脫生起強烈意樂;而一旦棲身于浮躁的城市,貪嗔等煩惱便會強烈湧現,有了煩惱,善心也就泯沒了。因此,米拉日巴尊者在視師如佛的信心中,恒時住于山洞,直到圓寂爲止。

  這些聖者修行的地方,一般都很偏僻,看上去也令人傷感,但“于令人傷感之處可生起靜慮”,這也是事實。以前我去拉薩的桑耶青浦等地,到了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的山洞時,剛開始覺得住不下來,不說長期,就是一晚上都很困難。但住下來以後,感覺就不同了。如果是豪華賓館,住進去是很舒服,但在舒服當中,卻生不起禅定來(這些道理,在去年去五臺山的一些經曆裏,也跟大家講過)。所以,我們應該棲身于靜處,這樣自然會生起出離心、厭離心、信心、清淨心、禅定等一切功德,希望大家都盡力而爲。

  ◎ 寂靜地之功德

  要知道,寂靜林間是往昔諸佛菩薩獲得寂滅之地。在這些地方,既沒有愦鬧、散亂,也沒有農務商業,遠離凡愚友伴,與飛禽走獸朝夕相處,喝的是清淨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樹葉,可以說是安樂無比,並且覺性會自然澄清,等持也會自然增上。

  宋朝就有一位懷志禅師,他謹遵師命,不接受各種邀請,在寂靜山裏修持了二十多年,可謂“萬事看破、萬緣放下”。他的傳記在《缁門崇行錄》裏有,大家可以參閱。看到這些禅師及密宗大德的傳記,確實會讓人生起極大的信心,他們在這些寂靜地方,依靠清泉和水果充饑,一生修行到底。

  讓我們也這樣苦行,可能很難,但作爲修行人,飲食上不應該太挑剔,只要吃飽,吃得衛生就可以。但有些人可能太有“成就”了,碗也不洗,鍋也不洗,這樣也不合理。尤其是在各個部門發心做飯的人,個人衛生非常重要,如果穿著不幹淨,手又那麼髒,那做得肯定不好吃,誰都會有這種感覺。

  而且,爲僧衆供養齋食,也不要想什麼就做什麼,應該懂一些營養學,稍微調配一下,這樣大家都很歡喜。不要每天就弄一個,天天都一樣。錢財上也差不了多少,稍微變變顔色、變變花樣,作爲菩薩,關心大家的胃口還是有必要的。

  當然,十個人就有十個要求,要滿足所有的人,誰也做不到。而且有些人特別挑剔,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不餓的話,什麼都不好吃。但不管怎麼樣,現在的修行人也應該關心一下營養學,依靠藏醫、中醫或者西醫,保護這個身體也很重要。同時也要注意天氣的變化,比如在藏地高原,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啊,怎麼保暖啊,這些都要懂,這樣對修行有幫助。

  總的來講,修行人要懂得中道,做什麼都不要太過。有些人懂一點中醫,就天天“紅蘿蔔要配什麼……”,除此以外也不考慮修行,這就有點過了,要求太高了。但也不能太愚癡,什麼都不講究。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墮入兩邊,這個非常關鍵。我們是學中觀的,其實中觀的意義很多,如果用在這裏,就是不要偏墮。

  剛才前面講了寂靜地的功德。在寂靜地,既沒有怨敵也沒有親友,心很清淨,這樣自然會擺脫貪嗔之網,並具足衆多功德。《正法念處經》雲:“若在山樹下,常修習禅觀,則得清淨智,遠離一切過。”如果在寂靜的山裏或樹下,常常修習禅定和勝觀,則能獲得清淨的智慧,並遠離一切過患。觀修什麼呢?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無上密法的境界都可以,只要心清淨,智慧就很容易打開。

  有人總抱怨:“上師,我太笨了,智慧打不開,您給我吹一吹,加持加持。”其實,當一個人的心能清淨下來,並且常常專注于真理的話,智慧自然而然會打開的。如果整天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不但打不開智慧,還會越來越迷惑。

  此外,《月燈經》中還說:不要說親自住在寂靜處,甚至懷著去往靜處的願望,僅僅朝那一方向邁出七步,也勝過在恒河沙數劫中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比如我人在成都,心裏想著五臺山,並且朝那個方向邁了七步,就是這個功德,也非常不可思議。

  有人說:“某某人已經到了寺院,本來想出家的,但後來被家人捆著塞進出租車,帶回去了,好可惜哦!”其實也不可惜,因爲他想到寂靜地出家,而且走了不只七步,已經到那裏了,好多步了,所以功德非常大。

  在殊勝的寂靜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自然會善妙。如佛經雲:“居于深山勝靜處,一切威儀皆成善。”即便沒有刻意精進行善,可是厭離心、出離心、慈心、悲心等功德會油然而生,所作所爲也自然全部成爲善法。在喧鬧地方竭力製止卻難以阻擋的貪嗔煩惱,到了寂靜處也會自然減少,相續中很容易生起諸道功德。

  這一點,我想很多人都有體會。有的人以前在城市裏,煩惱特別深重,什麼惡事都做,但來到寂靜地出家以後,完全判若兩人,跟馬勝比丘沒什麼差別,走起路來好像眼睛都閉著,非常寂靜。(衆笑)

  總之,以上講的這些,都是靜慮的前行法,因此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五家:王、賊、火、水、惡子。《大智度論》雲:“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