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九節課

  

第一百零九節課

  

思考題

  

416、什麼叫擐甲精進?什麼叫加行精進?什麼叫不滿精進?

  

417、很多人總認爲自己是凡夫,不能像佛菩薩那樣利益衆生,是很正常的。這是缺少一種什麼精進?應當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力量?

  

418、人生真的如同被驅往屠場的牛嗎?你對此有哪些深刻體會?

  

419、有些上師很了不起,是不是就不需要修法了?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繼續講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學處是六度,今天講第四度——精進度。

  己四(精進)分叁:一、擐甲精進;二、加行精進;叁、不滿精進。

  這叁種精進,任何一種都是懈怠的違品,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也就是說,精進能對治懈怠,智慧能遣除癡暗。反之,一個人如果不精進,懈怠就會隱沒他的善心,癡暗則會遮障他的智慧光明,如《大智度論》雲:“懈怠沒善心,癡暗破智明。”

  在座各位可能都有這種經驗:本來想做善事、修善法,也想改變自相續,可是懈怠心一來,修行就被推後了;貪嗔癡等煩惱現前時,智慧也慢慢被削減了。這對凡夫人來講,其實是一種規律。雖然這一點很難克服,但我希望通過每堂課的學習,大家都能增加一些精進,有一些進步。

  不過,佛法要靠緣分,抓不住機緣的人,聽多少年法也很難與法相融,而一旦抓住了殊勝因緣,短短時間也可以改變命運。就像禅宗很多大德,他們依止善知識的時間並不長,或者像法王如意寶,在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寶也只有六年,但後來卻呈現了這麼偉大的事業。盡管法王與凡夫不同,但在顯現上,也是在如理依止上師以後做到的。

  所以,只要把握好了,哪怕是聽一堂課,哪怕是短時間的修學,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只要心態調整好了,有了善心善念,語言和行爲自然會被引入善妙的方向,因爲它們畢竟是心的奴仆。

  庚一、擐甲精進:

  當聽到諸佛菩薩的事迹,以及往昔印、藏、漢地的聖者前輩,爲求正法曆盡苦行的傳記等,不要認爲“他們是佛菩薩的化現,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以能做到那樣的苦行,而我們凡夫俗子怎麼能做到呢”,進而懶散、懈怠,在放逸中虛度時日。

  我們應當知道,實際上,他們就是如此修行而獲得成就的。像米拉日巴尊者,從他的傳記來看,起初他的確是一個業力深重、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但通過依止善知識,通過苦行,當上師的教誡融入相續以後,終于成爲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者。其實,這樣的大德在曆史上比比皆是,像六祖禅師、慧遠大師、全知無垢光尊者……因此,我們應當思維:“作爲他們的追隨者,雖然不能勝過他們,但只要精進的話,也必定能獲得同等的成就。”

  《大智度論》亦雲:“勉強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進亦如是,無求而不得。”只要努力勤苦地去做,鑿地挖井,最後一定能湧出甘泉;精進也是如此,一無所求則一無所得,只要精進地求取佛法,就一定能獲得成就。這一點,在很多修行人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根據各自精進的差別,每個人所獲得的智慧、悲心,以及修行境界都不相同。

  進一步來說,高僧大德也需要夜以繼日精進苦行,那我們這些爲深重業力所迫、爲無明煩惱所困、無始以來輾轉輪回未曾修持過正法的人,爲什麼不需要苦行與精進呢?肯定更需要!一定要常常這樣提醒自己,勸勉自己。

  當然,剛出家的人一般都很精進,剛學佛的人也是如此,但這些只是偶爾性的,起不到什麼作用。真正的精進,並不是兩叁天不睡覺,而要有恒常性,這種精進才能啓發智慧,圓滿一切善行。

  明白這些道理以後,如今我們已獲得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又有幸值遇具足一切法相的具德上師,而且也聽受了甚深的顯密教言,具有如理修習正法的緣分,此時此刻怎麼能不曆盡苦難,不惜抛頭顱、灑熱血,誠心誠意來修持正法呢?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這就叫擐甲精進。

  當然,上述因緣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很多人也想成爲真正的修行人,但有些未值遇正法,很困惑;有些雖已值遇正法,但未遇到善知識,很迷茫;更多的人是不具足暇滿,或被十六種無暇[1]所束縛,因此沒有修行的機會。然而我們與之不同,我們已有了格外殊勝的因緣,這樣的話,爲什麼不精進呢?如果你能精進,也並不是修不成的。

  ◎ 脅尊者依精進而成就

  在精進方面,脅尊者就是最好的典範。尊者住于母胎60年,生下時已是須發皆白,80歲他舍俗出家,有年輕僧人取笑他:“出家有兩種事業,一要修習禅定,二要諷誦經論,但你如此老邁,什麼都做不了,這不是到佛門裏濫竽充數、飽食終日嗎?”

  聽到這些,尊者立誓說:“我若不通叁藏教理,不斷叁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于席。”從此,尊者夜不倒單誦經、習定,經過叁年苦行,最終通達叁藏並獲得聖果。後人景仰他常坐不臥,兩脅從未接觸席子,故稱他爲“脅尊者”。而曾經取笑他的人,不但沒有通達叁藏,更沒有獲得聖果。尊者僅用幾年精進便超越了他們,所以自古以來,修行人精進與否,在成果上確實有天壤之別。

  當然,僅用一生就超凡入聖,是很難的,但是修到一定的境界,比如臨死時毫無怖畏,應該不成問題。而且,如果能精進行善,生生世世會感受快樂,將來也必定獲得涅槃。如《正法念處經》雲:“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業,彼則常受樂,後時得涅槃。”

  我們作爲欲界衆生,一點不休息是不現實的,但也不能老是休息,否則,養成習慣就不像修行人了。有些人沒有特殊的病,也沒有做特別累的事,卻總是抱怨“我特別累,特別苦”。其實,就算是螞蟻、蜜蜂、蚯蚓,它們爲了生存也不停奔波,那我們作爲人,而且是爲了弘法利生在做事,此時付出一點又何必叫苦叫累呢?

  其實,修行人行善,本來就需要精進。《入行論》中也說,精進的本體,就是喜歡行持善法。假如整天泡在網上,天天到卡拉OK又唱又跳,就算叁天叁夜不吃不睡,這也不叫精進。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辜負暇滿人身,要用它爲後世、爲涅槃而精進,這才是智者所爲。

  要知道,只有智者才精進行善。我們看看周圍的人,有些天天忙來忙去,忙什麼呢?都是無意義的瑣事。而智者只做有意義的事情,既對今生有意義,又對來世有意義;既對自己有意義,又對他衆有意義。

  現在人口口聲聲要進步,但僅僅是自相續的進步是不夠的,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看,還應該想到他衆;人們也常說“可持續發展”,但只想著今生,幾十年以後就不管了,這樣的發展,從生命的延續來看,並不是真正的可持續;還有就是所謂的“可行性”,說可以這麼說,但只爲自己、不顧他衆的做法,其實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信賴的。

  因此,真正的智者會爲自他著想,並爲此而精進。如《大寶積經》雲:“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歎。”智者恒時精進地修持清淨之道,令自他都離苦得樂,這種行爲不僅是世間人,乃至十方諸佛菩薩都會贊歎。所以,我很羨慕精進的人,不論是聞思修行,還是發心,精進者是很讓人隨喜的。

  其實,精進者與懈怠者,雖然表面上差不多,你也吃飯,他也吃飯,但即使是在吃飯時,精進者也能同時觀修或者發心,而且睡覺也不多,可以說,他與懈怠者有很多不同。不信的話,你和他住一個房間看看,晚上他一直打坐,中間只睡一會兒,你早上起來他還在坐著。爲什麼會這麼精進呢?因爲他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生起了堅定信心,于是就不願意浪費時間了。

  所以,精進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論》雲:“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這裏講的擐甲精進,就是先發下誓言以作铠甲:“我一定要努力聞思修行,有生之年決不懈怠,爲證佛果、爲度群生,立志苦行。”有了這種擐甲精進以後,還要作加行精進。

  庚二、加行精進:

  很多人心裏有求法、修法的念頭,但行爲上一直拖延、觀望,今天不行,明天;今年不行,明年、後年……始終修不了法,“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在這樣的狀態中耗盡了人生歲月,非常可惜。因此,我們必須斷除這種懷著修持正法的願望而虛度人生的現象。

  以前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哲白蓮大師,他說:“人生猶如屠場畜,過一瞬間死亦臨,今複明日久蹉跎,終于榻中呼號矣。”他把人生幾十年,比作屠宰場裏的旁生臨近被屠宰的短暫過程,其實這並不誇張,我經常引用這個比喻。《六度集經》裏也有個教證:“人命譬若,牽牛市屠,牛一遷步,一近死地。”意思是一樣的:我們人的生命,就像一頭牛被牽去屠宰,牛每向前走一步,也就與死亡更接近一步。“人得一日,猶牛一步……晝夜趣死,進疾無住。”人每活一天,就像牛走了一步,就在日夜更疊中趣向死亡,非常迅速,而且片刻也不停留。

  過生日的時候,大家都會唱:“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然後端出蛋糕,鼓掌、歡笑。但你想起這個道理,那就成了:“祝你死去快樂,祝你死去快樂……”會觀察的話,人跟牦牛的確沒有差別,從死亡那一點上來看,過一年就接近一年,過一天就接近一天,乃至分分秒秒在靠近。

  因此,我們一定要刻不容緩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懷裏鑽進了毒蛇,…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