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尊者的獵人因爲一件事,被法官判處了死刑。除了那個好心的獵人外,其余人也都受到了很重的處罰。

  可見,因果確實是不虛的。你幹了壞事,當下不一定會感果報,但它已經埋藏在你的“基因”上了,這就是所謂的“業”。一旦這種業力成熟,必定會給你帶來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因果面前充英雄:“無所謂,我來偷盜!我來殺生!”就像一個人主動吃毒藥一樣:“沒事沒事,我來吃!”等你吃完了以後,就算暫時無恙,但毒性一發作,也只有獨自承受了。實際上,因果真的很可怕,但很多年輕人,甚至包括修行人,還不明白它的厲害。

  當然,這裏不是講因果不虛,而是講米拉日巴爲了獲得出世間成就,怎樣舍棄世間一切,堅定不移、飽經滄桑精進修法。如《大莊嚴論經》雲:“不作難苦行,不得一切智。”這個公案也說明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能同時成辦,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麼聰明的人,以前學惡咒一學就靈,如果真有兩全之策,他又怎麼會做不到呢?

  傳記中還記載:米拉日巴尊者在上師馬爾巴前求得正法後,有次回了一趟家。當時他家的房子已經倒了,母親也早就過世了,他最喜歡的《大寶積經》被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幾乎成了鳥巢。傷心之余,他把母親的骨頭作爲所依,作了超度,並想把《大寶積經》供養給從前教他識字的老師。

  可到了老師家,才知道老師也已去世了,就把這部經供養給老師的兒子。老師的兒子對他說:“既然你是馬爾巴的傳承弟子,就應該學你上師那樣享用明妃。不如你去弄一所房子,把你未婚妻結賽娶過來,繼承你上師的宗風,這樣不是很好嗎?”尊者說:“我沒有上師那樣的境界。大獅子跳躍的地方,小兔子自不量力跟著去跳,一定會摔死的。”

  現在有些人對米拉日巴的苦行很不理解,覺得他爲什麼非要抛棄一切?其實對不懂佛教的人而言,什麼話都會說,什麼話也都敢說。不要說對于佛教,就算是世間上,尤其是去了一些自由國家後,不少人瘋狂般地什麼都說,覺得自己能說點與衆不同的,才顯得特別有水平,但這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對于米拉日巴的傳記、對于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對于特別有價值的曆史故事,不了解的話,千萬不要妄加評論。這一點,分別念重的人尤其要注意。像這次來參加研討會的人,希望你們以後要有公正的態度,不要把什麼都當成迷信,統統扔進曆史的垃圾箱,不然,你到晚年時絕對會後悔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有智慧,這樣才能分得清真與假。

  ◎ 以其他大德的公案,說明世出世間法不能兩全

  此外,大成就者金剛鏡[3],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樹皮[4]修持正法,最後獲得了成就。

  同樣,全知無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瑪燃匝尊者時,數月中僅以叁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顆水銀丸維生。下雪時就鑽進牛毛袋子裏,這個袋子既做衣服,又當坐墊,在出世間法方面曆盡苦行,終獲得非常偉大的成就。他的《七寶藏》、《叁休息》等金剛語,引導了無數人走向解脫。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肯定只能在世間、出世間中任選其一,二者絕對不可能並存。

  其實漢地的大德也是如此,像蓮池大師,就是“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即以野草爲食勝過空腹,以茅棚爲屋勝過露宿,人生若懂得知足少欲,所有煩惱將一掃而光。相比之下,現在人的生活太複雜了,因爲複雜,壓力就大,自己也越來越痛苦,始終不可能真正修行。因此,我們應該過簡單的生活。

  還有,大梅禅師也是“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一池的荷葉,足夠做衣服還嫌多;樹上的松花,全當食物還綽綽有余。他當年在山裏修行,很多年後,師兄得知他下落,欣然派人迎請。禅師就寫了兩首偈子以示推辭,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見,真正的修行人甯願死于山間,也不願墮入紅塵。

  這些大成就者的故事,都有一段苦行經曆,非常令人敬佩。我們作爲求學者,不管是求世間的知識,還是求出世間的境界,也應效仿這些先賢大德,過簡單的生活很有必要。否則,每天面對紛至沓來的信息,內心雜念紛呈,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不會有真實的修行。所以,大家理應盡量抽出一些時間,淨化一下心靈。

  我本人而言,這叁四年來,盡管沒有苦行的因緣,但只要住在學院,下午就會把電話關掉幾個小時,清洗清洗自己的頭腦。就像電腦裏有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過段時間如果不清除一下,就運行不動了。同樣,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有各種信息充斥著自己,假如不想辦法清理一些,時間久了就會出問題的。

  所以,大家應該偶爾讓心靜下來,念個經,看點前輩大德的書,享受一下放松的生活。盡管我們沒有因緣像古德那樣永居山林,但即使是住在城市裏,只要有這樣一顆心,適當地調整一下,就算不能整天如此,也可以擁有一兩個小時的安甯。

  總之,世出世間法不能兩全的公案相當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將今生的瑣事抛于腦後,曆經苦行、精進修持而獲得了成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在成辦現世俗事的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的。

  ◎ 世間法對出世間法的危害

  現在有些人說大話特別厲害,口口聲聲是“看破、放下、自在”,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句話只是口頭禅,真正能像古大德那樣做到的,可以說寥寥無幾。但即便做不到上等修行人,我們也應該做個中等,爲聽法至少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而不要天天追求世間享樂。

  智悲光尊者曾說:“修行人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尊者說得非常非常好!一個修行人,適度擁有一些資具是可以的,但太過了就會變成障礙。有些人不光要求吃穿圓滿,住處也想要舒適,一間房子不夠要兩間,兩間不夠還要叁間、四間、五間……今天建、明天裝修,找不到工人就自己來,整天叮叮當當的,這樣就太沒有必要了。

  還有些修行人,施主經常給他寄錢。現在不像以前了,以前山上的修行人要到山下去拿,或山下的施主要到山上來送。可如今不用這麼麻煩,山上的修行人只要打個電話,山下的施主馬上往卡上劃款,款一到,修行人就可以享用了。對好的修行人而言,電子化和信息化是一種方便,不用像以前一樣,爲了一袋糧食要花好多天,現在有了這些順緣,便可以一心修行。但修行不好的人,好住處、好施主都成了散亂之因,依靠這些修不成佛法,反而先成就了魔法。

  魔法是什麼呢?就是散亂,這是修行的大障。《大莊嚴論經》亦雲:“愚者貪利養,不見其過惡,利養遠聖道,善行滅不生。”愚癡的人因爲貪著利養,就見不到它的過患,最終,利養、名聲、財富等,讓他逐漸遠離聖道,乃至滅盡一切善行。

  修行人貪著利養,也算是末法時代的象征了。常有人問我:“某某修行人有別墅、有轎車,他是否是真正的上師?”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我不敢說全都不是,因爲有些確實是大成就者,雖然具足財産,但毫無耽執;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很耽執的,不知道因果利害,只是拼命地貪執這些,最終令自他全都墮落了。最可憐的還是那些供養者,因爲福報不足,遇不到殊勝的功德田,他所遇到的“功德田”自己都不求解脫,怎麼會令他解脫呢?所以,經論中一再教誡:尋找善知識時,務必先觀察他是否具足法相。

  當然,如果我們不是上師,只是一個修行人,也應該知道知足少欲,對修證而言,這是個很大的方便。否則,條件太好了,無論身處何地,對修行肯定不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有時候不要墮入另一個極端。有些人剛學佛時,熱情高漲:“我一定要當個上等修行人,夜不倒單!”然後非要苦行,把衣服、用具全扔出去,刻意吃些差的飲食。如果你能永遠這樣倒可以,但這很可能只是一時的行爲,正所謂“學佛一年,佛在心間;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叁年,佛在天邊”,隨著信心的退失,苦行慢慢也消失了。

  對我而言,特別佩服有長久道心的人,十年、二十年乃至有生之年,對佛法的信心不斷增上,對財産、名聲從不貪著,只是一味地護持佛法和利益衆生,這種精神非常可嘉。作爲真正的佛教徒,希望每個人也能對照自身,好好斟酌一下這些道理。

  其實,任何耽執,不論對財産還是對身體,對自己都是一種束縛。只有放下了,才會成就。《阿育王經》裏就有一則公案:有個修行人,雖然經曆了長久修行,但對飲食起居特別講究,故一直未能成就。爲了調伏他對身體的愛執,優婆鞠多尊者將他帶進山裏,以神通化現一棵很高大的樹,以及一個深廣無比的大坑。

  尊者說:“你若能一切都聽我的,我就爲你說法。”他說:“好。”于是尊者讓他爬到樹上,先把兩只腳放下來,他依教奉行。又讓他放開一只手,他也照做,整個身體就靠一只手懸著。尊者要他把最後一只手也放開,他抗議道:“再放開的話,我就會墮坑而死了。”尊者說:“說好一切都聽我的,不照做就不爲你傳法。”

  他想到此行目的,隨即把眼一閉,不顧一切把手放開,准備墮下去。正當他這貪愛之念去除的一刹那,樹與坑都不見了。從此,他不再執著色身,能夠放下一切。上師這才爲他傳法,他精進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只有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精彩的世界才會展現在自己眼前。昨天在研討會上,有些老師就情感問題,也給年輕人做了些教誡,這些教言非常不錯。的確,欲界衆生本來情欲就重,再加上太執著,越執著就越痛苦,最後很可能選擇自殺。其實自殺是因爲放不下,如果你了解一些無常的道理,比如,一切都在變,世間的欲妙不可能永遠不變,懂了也就放下了。否則,當變化出現時,因爲放不下,就面對不了,面對不了就容易出問題。

  同樣,修行人也要懂得放下。誠如夏日瓦格西所說:“如果從內心深處想修法…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