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斷除一毫一厘在內的所有惡業,積累一絲一毫在內的一切善業。也就是說,只要是善法,就一點一點積極參與;只要是惡業,就一分一分謹慎斷除。
當然,凡夫人斷惡是很困難的,有時候明明知道不對,卻也難以控製自己,語言和行爲常常出現過失。但不管怎樣,我們今生有幸遇到佛法,依止了善知識,就一定要精進行持善法,這才是智者所爲。如《大寶積經》雲:“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歎。”
總而言之,作爲大乘修行人,務必要斷一切惡,行一切善,並回向利益衆生,這就是攝集善法戒。實際上,它涵蓋了菩薩的所有學處及律儀。
庚叁、饒益有情戒:
當我們從根本上斷盡了自私自利心時,就應勤勤懇懇地依靠四攝[3],直接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這就是饒益有情戒。
當然,作爲得地菩薩,修行境界很高,以四攝直接饒益有情,不會有絲毫問題。但對初學者而言,盡管沒有完全斷盡自私自利,可是在任何一個場合斷惡行善時,若以叁殊勝攝持而回向一切衆生,也可以算是饒益有情。
本來前面說了,嚴格要求的話,饒益有情一定要得地,但在這裏,“政策”稍微放寬了一點,只要以叁殊勝攝持的善根就可以。否則,非要有一地菩薩才能傳法,很多人今生恐怕就沒有機會了。現在這個世間上,不要說一地菩薩,就連資糧道、加行道的也很難找。不要說資糧道、加行道,即使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上師——戒律清淨、聞思精進、人格好又隨順衆生,找這麼一個好人傳法也不容易。
因此,前文所講的密意,是讓大家不要以佛法爲借口謀求私利。盡管真正能利益衆生的,肯定是一地以上。但作爲一個初學者,只要發心清淨,在自己聞思修行之余,也可以講經說法去饒益有情。
己叁(安忍)分叁: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叁、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別人當面對自己拳打腳踢、強搶硬奪、惡語中傷,或者暗中說些難聽刺耳的話等,我們不但不該滿懷嗔怒,反而應生起慈悲之心饒益他們。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忍辱。
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但盡管如此,學過《佛子行》的人都知道,它是菩薩的殊勝學處。佛陀在經中也說:“學習大慈大悲者,要忍受他人打罵,能生如是之心者,即是我的弟子,我是他的本師。”因此,我們在遭受他人的謾罵攻擊時,一定要盡量安忍。否則,別人稍微說一句就受不了,一直喘著粗氣,“你幹啥!你來這裏……真是!”(衆笑)
◎ 嗔心的嚴重過失
《大智度論》雲:“嗔爲毒之根,嗔滅一切善,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這個偈頌很好。有位前輩大德收集了一百多個好教證,這一句也在其中,當時我記到筆記本上了。它的意思是說,嗔恨如毒,是一切惡的根源,能摧滅一切善法,有誰能殺掉嗔恨,則爲諸佛所贊,他自己也會快樂安逸。可是有些人,該殺的嗔恨不殺,不該殺的衆生、金剛道友,卻惡狠狠地嚷著:“我要殺了你!”但殺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候一直想著害別人,自己到頭來會不會犧牲了也很難說。
對一個大乘行人來講,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態。如果被嗔恨心所轉,就會導致“摧毀千劫之資”的下場。《入行論》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毀一千劫所積累的布施衆生、供養佛陀等福德。不過,有些人嗔恨起來不是一刹那,而是好幾天。他們心裏的積怨,就如冬天的冰一樣消不下去,就像毒蛇一樣時時散發毒氣。因此,我們一定要修習對治方法,否則,一旦受到危害生起了嗔心,自相續的衆多功德就會被摧毀。
在這個世間上,一怒之下釀成悲劇的,可謂比比皆是。2005年,遼甯撫順有一則新聞:一個23歲的姑娘駕駛奔馳進入一小區,在路過修車攤位時撞倒一輛自行車,自己的車被刮了。姑娘很生氣,下車要求50多歲的修車師傅賠償。老師傅據理力爭,說責任主要在她。姑娘更生氣了,推搡著老師傅,非要讓他賠錢。老師傅揮手阻攔,碰巧弄髒了她的名牌衣服。姑娘不依不饒,說車的事再說,先賠3000塊衣服錢,並打電話叫來父母。
她的父母,就住在對面的貴族社區。過來以後,父親氣勢洶洶,掄起打氣筒朝老師傅的頭上砸去,老師傅頓時頭破血流。母親則站在一旁,破口大罵那些爲老師傅說話的圍觀者。女兒好像沒事一樣,一直坐在開著空調的車裏,得意洋洋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老師傅不斷哀求,但那個父親讓他必須賠錢。老師傅憤怒了,掙紮著從地上爬起來說:“好,我賠,我去拿錢。”然後他回到貧民區的家裏。回來的時候,從懷裏掏出的不是鈔票,而是一把利刃。他先向那個父親捅了叁刀,又捅了那個母親兩刀,最後把嚇傻了的女兒拽下車來,也捅了數刀。母親和女兒當場死亡,父親傷勢嚴重,胃、腸、肝髒破裂。後來老師傅自首,被判了死刑。
這起血案其實只源于一件小事,當時的報紙有許多評論,包括對教育、對人心,但寶貴的生命被憤怒葬送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若沒有正知正念攝持,一時的嗔恨,不說摧毀多生累世的善根,當下還會引發不明智的行爲。前段時間在我的家鄉,一個出租車司機把另一輛出租車的前燈不小心碰破了,結果兩人打架,一個人當場被捅死。所以,衆生被一念嗔心驅使,做過無數可怕的事情,爲了自他的安樂,大家務必要修安忍。
當然,修習安忍是很難的。在所有罪業中,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沒有比安忍更難行持的了。寂天論師也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有些人甯願背一百斤的石頭爬山,也不願忍受屈辱。因此,要修習安忍的話,一定要借助道理勸說自己。
這種道理,在佛教中有很多。比如,應了知嗔恨的過患。對慣于生嗔的人來講,要壓製煩惱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決定是惡的,肯定會引發重大罪業,誠如《中觀四百論》所言:“嗔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還有,可以用空性或如幻的道理調伏自心。如印度單巴仁波切說:“嗔敵乃是業力迷亂現,當斷嗔恚惡心當熱瓦。”
此外,我們還要了解到,嗔恨傷害自己的人是不應理的,因爲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對境。阿底峽尊者曾親口說過:“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論師也說:“若無生嗔境,于誰修安忍?”畢竟,安忍是在別人害你時修的,不是在你毫發無損時修的。特別是有人對你出言不遜、無辜加害時,如果你能斷除嗔怒之心,定可淨除諸多罪障,依此圓滿廣大資糧。因此,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應將加害者看成上師一樣。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頌》中也說,要把害自己的衆生視爲如意寶。
當然,這都是菩薩的見地。作爲菩薩,面對他人的傷害、攻擊,絕不會抱怨:“唉,又出現違緣了。”相反他會特別歡喜,知道這是很好的修行機會。阿底峽尊者爲什麼偏要把一個脾氣不好的侍者帶在身邊?就是因爲有機會可以修安忍。
所以,找人發心,不要找性格好的,應該找跟你合不攏的,你說一,他做二,天天跟你唱反調。這樣的話,你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修安忍的機會。這種機會,對大菩薩來講是非常難得的。(衆笑)
◎ 嗔心大不是好上師
常有人說:“某某是一位好上師,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過失了,怎麼會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時,又是一位好上師呢?
嗔心大,絕對修行不好。嗔心的過失特別嚴重,一方面會毀壞善根,一方面天天讓旁邊的人心懷恐懼,沒有安全感,這肯定不是好上師。有些人認爲:“不示現忿怒相,就無法調伏弟子。”但如果你修行好、德行好,也不一定非要用忿怒相,否則,忿怒相一旦示現不好,自他的功德都會被燒毀。
單巴仁波切說:“百種貪心之業,不及一刹那嗔心罪業大。”小乘行人最謹慎防範的是貪心,因爲一念貪心本身是罪業不說,還會引發破戒等惡行,有許多過患。而在大乘菩薩戒中,一百種貪心的罪業,還不及一刹那嗔心大。爲什麼呢?因爲自己生貪心,一般不會傷及衆生,但在嗔心的誘發下,很可能導致行爲或語言上對別人打罵傷害。傷害衆生,正是菩薩戒中最嚴重的罪業。所以,單巴仁波切才如是強調嗔心的可怕。
反之,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爲、語言和內心都非常調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或者像米粥裏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不但讓身邊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終處于快樂之中。誠如《正法念處經》所雲:“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現在及未來,常得安隱處。”
這方面,釋迦牟尼佛就是最佳的典範。據《經律異相》記載:曾有一婆羅門,先以五百事謾罵佛陀,佛陀毫無愠怒之色;婆羅門見了很生信,又以五百事贊歎佛陀,佛陀也沒有歡喜之色。由此可知,佛陀確實住于不喜不怒的境界中。[4]
不過,我們的境界並非如此。有些人聽到表揚就欣喜若狂:“哇,誰贊歎我?這人真好!”被人指指點點,又會半天悶悶不樂。還有些人,剛開始別人說他過失,他好像沒什麼感覺,似乎忍辱修得不錯,但漸漸地,大約兩分鍾左右,他才反應過來,然後火冒叁丈:“誰說的!”
佛陀的境界,我們凡夫人是裝不出來的。別人贊歎我,我先是如如不動,但一會兒就開始偷著樂了;別人謾罵我,我先是裝著無所謂,但心裏已憋出了內傷,惱怒慢慢就顯露出來了。所以,凡夫人再怎麼裝,也掩蓋不了自己本來的面目。
有些人成辦區區善事或護持一分淨戒,就自認爲如何如何了不起,常常充滿我慢。別人言詞稍有不當,便說:“他輕視我、侮辱我!”心中憤憤然、氣沖沖,臉色也變了,進而反唇相譏,這說明正法與自相續已經脫離,是自心絲毫沒有得受法益的標志。
就像金厄瓦格西所形容的:“我們越聞思修行,我執越重,忍耐力比新肌[5]還弱,比心量狹小的衛藏厲鬼[6]更加暴躁易怒,這是聞思修已經顛倒的標志。”
這個比喻非常貼切。有些人初學佛時,多少有些自控,但聞思久了以後,我執本該越來越少,但因爲法不入心,我執卻越發加重了,乃至小小觸犯都忍受不了,被別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狹窄,他人有稍許冒犯,便會暴跳如雷。
所以,修行人的心態應該寬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聞思我執越重。有些人認爲:“反正我是凡夫人,修行不好有什麼!我下地獄關你啥事?”人要是這樣,那誰也沒辦法。這麼多年來,我的確感受到了佛法的偉大,雖然自己修得很差,但很想把它與大家分享。作爲一個傳法者,盡管我希望每個人都有進步,但你如果覺得無所謂,別人也無計可施。
◎ 修行的無誤要點
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怎麼樣修行呢?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謙虛謹慎、身居卑位、身著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爲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這才是修行的無誤要點,它遠勝過無益于自心的高高見解及甚深修行。”希望大家把這段話銘記于心!
當然,“穿著破衣”是以前條件有限,現在不一定非要如此。有些年輕人爲了時髦,故意在膝蓋處打個補丁;有些出家人穿百衲衣,也弄塊補丁貼到法衣上,這樣穿“破衣”是沒有必要的。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讓心調柔。《大寶積經》中雲:“具足柔軟心,常樂行慈悲,若與衆生語,謙下心和悅。”這也是我很喜歡的教證。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軟,不會特別剛強,而且常懷慈悲心,與衆生交流時,姿態也非常謙卑、和悅,不會爲了一點點小事,就讓大家彼此不開心,甚至讓周圍的人也特別痛苦。
總之,大家今生有了難得的人身,又值遇佛法,這是自己的福報,也是叁寶的加持,這種緣分何時滅盡,誰也不好說。所以希望你們要珍惜眼前,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礎上,好好調伏自心,這就是真正的佛法。
其實《大圓滿前行》的每一句,讓我廣講的話,都可以講很長時間。像這一句,完全指出了修行的要點。這種要點,遠遠超過了口頭上講本來清淨、大中觀、明心見性,這些高高的見解即使講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還是毫無實義。倒不如我們先調柔相續,不要跟衆生發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禱上師叁寶,息滅自己的嗔心。其實,大圓滿傳承祖師的加持不可思議,護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議,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惡念,就應該馬上祈禱、忏悔,盡量跟大家和睦相處,這也是菩薩的行爲。
要知道,菩薩是不會傷害衆生的。《入行論》中也說,只有取悅衆生,才會令諸佛菩薩歡喜[7]。對我們而言,就算不能取悅衆生,也不應以嗔心相對,每天眼珠子紅紅的,跟誰都結怨,這又豈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因此,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謙虛的心,來對待衆生。這一點能修就修,實在修不了,也不要讓衆生苦惱,你就天天睡懶覺吧。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在我們的修行道場中,金剛道友之間不要發生矛盾,理應和睦相處。因爲我們追隨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隨順衆生。”
所以,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與世間人有所不同。其實在這個世間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寬廣,我們爲什麼不行呢?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菩提道燈論》雲:“若常具余七,別解脫律儀,乃有菩薩律。”
[2] 指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一心轉繞,最後回向一切衆生。
[3] 四攝: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4] 《經律異相》雲:“一婆羅門惡口,一時以五百事罵佛,佛無愠色。婆羅門心乃歡喜,即複一時以五百善事贊歎于佛,亦無喜色。當知佛煩惱習氣盡,故好惡無異。”
[5] 新肌:傷口或瘡口愈合時所生嫩肉。
[6] 衛藏厲鬼:當地一種鬼神,據說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對其稍有不滿便立即製造違緣。
[7] 《入行論》雲:“悅衆令佛喜。”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