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七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地,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断除一毫一厘在内的所有恶业,积累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也就是说,只要是善法,就一点一点积极参与;只要是恶业,就一分一分谨慎断除。

  当然,凡夫人断恶是很困难的,有时候明明知道不对,却也难以控制自己,语言和行为常常出现过失。但不管怎样,我们今生有幸遇到佛法,依止了善知识,就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这才是智者所为。如《大宝积经》云:“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总而言之,作为大乘修行人,务必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并回向利益众生,这就是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它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庚三、饶益有情戒:

  当我们从根本上断尽了自私自利心时,就应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3],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当然,作为得地菩萨,修行境界很高,以四摄直接饶益有情,不会有丝毫问题。但对初学者而言,尽管没有完全断尽自私自利,可是在任何一个场合断恶行善时,若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也可以算是饶益有情。

  本来前面说了,严格要求的话,饶益有情一定要得地,但在这里,“政策”稍微放宽了一点,只要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就可以。否则,非要有一地菩萨才能传法,很多人今生恐怕就没有机会了。现在这个世间上,不要说一地菩萨,就连资粮道、加行道的也很难找。不要说资粮道、加行道,即使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上师——戒律清净、闻思精进、人格好又随顺众生,找这么一个好人传法也不容易。

  因此,前文所讲的密意,是让大家不要以佛法为借口谋求私利。尽管真正能利益众生的,肯定是一地以上。但作为一个初学者,只要发心清净,在自己闻思修行之余,也可以讲经说法去饶益有情。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别人当面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或者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的话等,我们不但不该满怀嗔怒,反而应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忍辱。

  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但尽管如此,学过《佛子行》的人都知道,它是菩萨的殊胜学处。佛陀在经中也说:“学习大慈大悲者,要忍受他人打骂,能生如是之心者,即是我的弟子,我是他的本师。”因此,我们在遭受他人的谩骂攻击时,一定要尽量安忍。否则,别人稍微说一句就受不了,一直喘着粗气,“你干啥!你来这里……真是!”(众笑)

  ◎ 嗔心的严重过失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这个偈颂很好。有位前辈大德收集了一百多个好教证,这一句也在其中,当时我记到笔记本上了。它的意思是说,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杀掉嗔恨,则为诸佛所赞,他自己也会快乐安逸。可是有些人,该杀的嗔恨不杀,不该杀的众生、金刚道友,却恶狠狠地嚷着:“我要杀了你!”但杀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一直想着害别人,自己到头来会不会牺牲了也很难说。

  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不过,有些人嗔恨起来不是一刹那,而是好几天。他们心里的积怨,就如冬天的冰一样消不下去,就像毒蛇一样时时散发毒气。因此,我们一定要修习对治方法,否则,一旦受到危害生起了嗔心,自相续的众多功德就会被摧毁。

  在这个世间上,一怒之下酿成悲剧的,可谓比比皆是。2005年,辽宁抚顺有一则新闻:一个23岁的姑娘驾驶奔驰进入一小区,在路过修车摊位时撞倒一辆自行车,自己的车被刮了。姑娘很生气,下车要求50多岁的修车师傅赔偿。老师傅据理力争,说责任主要在她。姑娘更生气了,推搡着老师傅,非要让他赔钱。老师傅挥手阻拦,碰巧弄脏了她的名牌衣服。姑娘不依不饶,说车的事再说,先赔3000块衣服钱,并打电话叫来父母。

  她的父母,就住在对面的贵族社区。过来以后,父亲气势汹汹,抡起打气筒朝老师傅的头上砸去,老师傅顿时头破血流。母亲则站在一旁,破口大骂那些为老师傅说话的围观者。女儿好像没事一样,一直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得意洋洋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老师傅不断哀求,但那个父亲让他必须赔钱。老师傅愤怒了,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说:“好,我赔,我去拿钱。”然后他回到贫民区的家里。回来的时候,从怀里掏出的不是钞票,而是一把利刃。他先向那个父亲捅了三刀,又捅了那个母亲两刀,最后把吓傻了的女儿拽下车来,也捅了数刀。母亲和女儿当场死亡,父亲伤势严重,胃、肠、肝脏破裂。后来老师傅自首,被判了死刑。

  这起血案其实只源于一件小事,当时的报纸有许多评论,包括对教育、对人心,但宝贵的生命被愤怒葬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若没有正知正念摄持,一时的嗔恨,不说摧毁多生累世的善根,当下还会引发不明智的行为。前段时间在我的家乡,一个出租车司机把另一辆出租车的前灯不小心碰破了,结果两人打架,一个人当场被捅死。所以,众生被一念嗔心驱使,做过无数可怕的事情,为了自他的安乐,大家务必要修安忍。

  当然,修习安忍是很难的。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安忍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也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有些人宁愿背一百斤的石头爬山,也不愿忍受屈辱。因此,要修习安忍的话,一定要借助道理劝说自己。

  这种道理,在佛教中有很多。比如,应了知嗔恨的过患。对惯于生嗔的人来讲,要压制烦恼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决定是恶的,肯定会引发重大罪业,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还有,可以用空性或如幻的道理调伏自心。如印度单巴仁波切说:“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到,嗔恨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应理的,因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论师也说:“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毕竟,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因此,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应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颂》中也说,要把害自己的众生视为如意宝。

  当然,这都是菩萨的见地。作为菩萨,面对他人的伤害、攻击,绝不会抱怨:“唉,又出现违缘了。”相反他会特别欢喜,知道这是很好的修行机会。阿底峡尊者为什么偏要把一个脾气不好的侍者带在身边?就是因为有机会可以修安忍。

  所以,找人发心,不要找性格好的,应该找跟你合不拢的,你说一,他做二,天天跟你唱反调。这样的话,你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修安忍的机会。这种机会,对大菩萨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众笑)

  ◎ 嗔心大不是好上师

  常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呢?

  嗔心大,绝对修行不好。嗔心的过失特别严重,一方面会毁坏善根,一方面天天让旁边的人心怀恐惧,没有安全感,这肯定不是好上师。有些人认为:“不示现忿怒相,就无法调伏弟子。”但如果你修行好、德行好,也不一定非要用忿怒相,否则,忿怒相一旦示现不好,自他的功德都会被烧毁。

  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小乘行人最谨慎防范的是贪心,因为一念贪心本身是罪业不说,还会引发破戒等恶行,有许多过患。而在大乘菩萨戒中,一百种贪心的罪业,还不及一刹那嗔心大。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生贪心,一般不会伤及众生,但在嗔心的诱发下,很可能导致行为或语言上对别人打骂伤害。伤害众生,正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罪业。所以,单巴仁波切才如是强调嗔心的可怕。

  反之,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这方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佳的典范。据《经律异相》记载:曾有一婆罗门,先以五百事谩骂佛陀,佛陀毫无愠怒之色;婆罗门见了很生信,又以五百事赞叹佛陀,佛陀也没有欢喜之色。由此可知,佛陀确实住于不喜不怒的境界中。[4]

  不过,我们的境界并非如此。有些人听到表扬就欣喜若狂:“哇,谁赞叹我?这人真好!”被人指指点点,又会半天闷闷不乐。还有些人,刚开始别人说他过失,他好像没什么感觉,似乎忍辱修得不错,但渐渐地,大约两分钟左右,他才反应过来,然后火冒三丈:“谁说的!”

  佛陀的境界,我们凡夫人是装不出来的。别人赞叹我,我先是如如不动,但一会儿就开始偷着乐了;别人谩骂我,我先是装着无所谓,但心里已憋出了内伤,恼怒慢慢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凡夫人再怎么装,也掩盖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有些人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自认为如何如何了不起,常常充满我慢。别人言词稍有不当,便说:“他轻视我、侮辱我!”心中愤愤然、气冲冲,脸色也变了,进而反唇相讥,这说明正法与自相续已经脱离,是自心丝毫没有得受法益的标志。

  就像金厄瓦格西所形容的:“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重,忍耐力比新肌[5]还弱,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6]更加暴躁易怒,这是闻思修已经颠倒的标志。”

  这个比喻非常贴切。有些人初学佛时,多少有些自控,但闻思久了以后,我执本该越来越少,但因为法不入心,我执却越发加重了,乃至小小触犯都忍受不了,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狭窄,他人有稍许冒犯,便会暴跳如雷。

  所以,修行人的心态应该宽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闻思我执越重。有些人认为:“反正我是凡夫人,修行不好有什么!我下地狱关你啥事?”人要是这样,那谁也没办法。这么多年来,我的确感受到了佛法的伟大,虽然自己修得很差,但很想把它与大家分享。作为一个传法者,尽管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进步,但你如果觉得无所谓,别人也无计可施。

  ◎ 修行的无误要点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希望大家把这段话铭记于心!

  当然,“穿着破衣”是以前条件有限,现在不一定非要如此。有些年轻人为了时髦,故意在膝盖处打个补丁;有些出家人穿百衲衣,也弄块补丁贴到法衣上,这样穿“破衣”是没有必要的。

  修行最根本的,是修慈悲菩提心,让心调柔。《大宝积经》中云:“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教证。真正有修行的人,心一定很柔软,不会特别刚强,而且常怀慈悲心,与众生交流时,姿态也非常谦卑、和悦,不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让大家彼此不开心,甚至让周围的人也特别痛苦。

  总之,大家今生有了难得的人身,又值遇佛法,这是自己的福报,也是三宝的加持,这种缘分何时灭尽,谁也不好说。所以希望你们要珍惜眼前,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好好调伏自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其实《大圆满前行》的每一句,让我广讲的话,都可以讲很长时间。像这一句,完全指出了修行的要点。这种要点,远远超过了口头上讲本来清净、大中观、明心见性,这些高高的见解即使讲得再好,如果自己根基不到位,也还是毫无实义。倒不如我们先调柔相续,不要跟众生发生很多矛盾;如果不小心起了矛盾,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息灭自己的嗔心。其实,大圆满传承祖师的加持不可思议,护法神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一旦你在修行中起了恶念,就应该马上祈祷、忏悔,尽量跟大家和睦相处,这也是菩萨的行为。

  要知道,菩萨是不会伤害众生的。《入行论》中也说,只有取悦众生,才会令诸佛菩萨欢喜[7]。对我们而言,就算不能取悦众生,也不应以嗔心相对,每天眼珠子红红的,跟谁都结怨,这又岂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因此,大家要以慈悲菩提心、以柔和的心、以谦虚的心,来对待众生。这一点能修就修,实在修不了,也不要让众生苦恼,你就天天睡懒觉吧。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在我们的修行道场中,金刚道友之间不要发生矛盾,理应和睦相处。因为我们追随佛陀,而佛陀所做的一切,就是随顺众生。”

  所以,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些人的心胸都非常宽广,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菩提道灯论》云:“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律。”

  [2] 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一心转绕,最后回向一切众生。

  [3] 四摄: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4] 《经律异相》云:“一婆罗门恶口,一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异。”

  [5] 新肌:伤口或疮口愈合时所生嫩肉。

  [6] 卫藏厉鬼:当地一种鬼神,据说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对其稍有不满便立即制造违缘。

  [7] 《入行论》云:“悦众令佛喜。”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