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地說,也不一定起作用。
總之,念誦時一定要清淨,不僅不能說绮語,而且還要隨文入觀,專注所緣。因爲密宗儀軌都是“明觀生次詞句門”,就像世間開會用的章程一樣,修金剛薩埵、阿彌陀佛等生圓次第的儀軌時,都要靠詞句來觀修。
可是,有些人只重視腔調,“明明、觀觀、修修……”,吟誦得倒是铿锵有力、抑揚頓挫,但該觀的不觀,對所緣毫不專注。
不僅如此,儀軌念完以後,一到最關鍵的諷誦心咒時,很多人的心情頓然放松下來,端坐的姿勢也成了東倒西歪。有的人甚至吸起百惡之源的煙草[9],談論“溝頭溝尾”的無聊事件,開啓了衆多绮語伏藏之門[10],手上也像捋黑色腸子一樣[11],空空地數著念珠。就這樣,把一天都混過去了。
到了下午時分,擡頭望望天空,看時間差不多了,就開始念供養咒“班紮布白得貝……”,吹打法器發出巨響,將儀軌念完。
這種諷誦儀軌的方式,簡直是形象中最低等的形象,做諸如此類的形象佛事,真不如以清淨心念誦一遍《叁十五佛忏悔文》或《普賢行願品》。因爲,這些念得清淨的話,只要如理如法,時間短一點也加持很大。
不過現在還行,“金剛薩埵法會”、“普賢雲供法會”,大家積極參與不說,也都很認真。城市裏的居士也同步在修,聽說安排得很好,大家聚在一起,非常整齊,而且念誦期間也不說話,直到念完《普賢行願品》。這樣就很好,不管念什麼,禁語是有必要的。
否則,有些上師或僧人,依靠不清淨的念誦及形象的儀軌,不僅將亡魂引入惡趣,對活人做佛事也是弊大于利。這類人享用信財的話,確實好似食用熾燃的鐵丸一般。
◎ 以菩提心攝持念誦是關要
● 不離菩提心
享用信財、亡財者,無論是上師還是普通僧人,都應在清淨念誦的同時,不離菩提心,這才是關要。
切切不要將注意力放在肉塊大小、油餅薄厚等供養的好壞上[12],而應當盡心饒益那些病人或死者。現在他們正處于緊要關頭,倍受痛苦、無依無怙,所以,作爲大乘修行人,應該以慈悲菩提心攝持,專心致志地念修生圓次第。
當然,前面也說過,有這種境界最好,沒有的話,只要滿懷慈心悲意,身語意叁門集中精力地念誦儀軌,並盡量跟隨詞句思維,做到發音正而清晰。這樣,依靠對叁寶無欺谛實力的信心和定解,依靠皈依處叁寶的大悲力,再加上無欺因果的威力以及菩提心的無量功德等,必定會使病人或死者受益匪淺。
這一點一定要記住!特別是爲人助念的人,不是活佛、上師沒關系,沒有生圓次第的境界也沒關系,關鍵是要發心清淨。只要你發心清淨,就像佛經中所說,即使一個人在亡者身邊爲他念經,他也不會墮入惡趣。
因此,爲病人,可以念些藥師咒、《心經》、《金剛經》等,除了定業,連藥師佛親自現前也無能爲力以外,必定對他有利;爲亡者,觀音心咒、阿彌陀佛名號及種種經典都行,也必定能遣除他的恐懼和痛苦。
總之,當這叁種力量——我們自身清淨菩提心的力量、叁寶的大悲力、因果不虛的威力聚合時,就如由叁種植物配成的良藥一樣,絕對能利益到衆生。
● 于人墊上淨己障
在利益衆生的同時,其實修行人自身獲益也是最多的,所謂“于人墊上淨己障”。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坐在別人的坐墊上,爲別人念經,但卻淨除了自己的罪障。這是非常珍貴的道理!你是修行人的話,可以說,這是不可以不了知的真理。當然在《前行》裏,這種道理很多,不過,若是你一帶而過的話,也就忽略了。
因此,我們應當竭盡全力地爲別人修行,念經、誦咒、修法……你這樣去做了,將衆生安置于解脫道上時,你的罪障也就清淨了,二資也就圓滿了。
當然,一般人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即使是某些公認的賢良上師或僧人,應該也是明曉因果的,但就是因爲害怕享用信財、亡財的過患,連對病人、死者作個加持、回向、發願等,也都不肯。這真是已經斷絕了慈悲心、菩提心的根本。
但現在這樣的人還不少,“我不摸錢”、“我不跟人結緣”……若不是有特殊密意的話,這的確是失壞菩提心的表現。你也知道衆生可憐,需要加持,但就是呆在山裏不出去,誰都不見,這也不一定合適。
自我保護得太過了,也不見得是好修行人的標志。尤其是大乘行人,跟誰都“隔離”著,也沒有必要,只要你把握好尺度,爲別人作個加持,也是有利無害的。否則,一種行爲到底的話,利弊功過,也不好說。
當然,這也不是要求我們完全付出。完全付出的話,恐怕只有大菩薩才做得到。像上師如意寶,病得最嚴重的時候,還繼續給人加持、摸頂,就算在醫院裏,等著拜見的人也是排著長長的隊。這種菩薩精神,的確是非常偉大的;而與大菩薩結緣的人,哪怕一面,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而我們,和人接觸的話,假如能給人帶來一點利益,也是可以的。其實反過來說,交往一下,自己的一些小問題也能被發現。否則,有點境界,就跟誰都不接觸了,久了以後,搞不好會出大問題的。以前就有這樣的,一個道友閉關好多年,但一出關,跟誰都格格不入。這樣的話,我看還不如多跟人結緣,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
其實,這種機緣是很難得的,如果你知道利他的功德,就不會舍棄它了。
● 只重視自利者不得自利
很多人之所以舍棄利他,就是因爲在他看來,只有爲自己做的,才是自己的功德。
雖然道理不是這樣,但那些過于注重一己私利的人,爲別人做點什麼,是很不情願的。他們到了施主家以後,在大衆行列中,需要爲施主家念的經不念,反而取出自己那黑乎乎的念誦集,認爲自己的誦經功課不能間斷,所以裝模作樣地念起來。
他們對自己的一點點念經、誦咒,竟然如此認真謹慎,認爲只有自己念誦集裏的內容,才是最珍貴的,只有念這些,才是爲自己積累資糧,完全淨除自己的罪障以及享用信財的罪過,而在爲施主家念誦的大衆行列中,卻東張西望、胡言亂語、心不在焉,全然不考慮那些本該救護的衆生——死者或活人的利益,這是很不應該的。
太重視自利的人都是這樣。像現在的有些發心人,他把發心當成是給上師、給別人做的,隨便應付一下就過了。但對自己的念誦、修行格外重視,認爲這些才是自己的,這些才值得認真。
其實完全錯了。你不願爲他人念誦,不願爲衆生發心的話,斷了慈悲菩提心不說,就算以後明白了,要盡力淨除享用信財的罪過,但以自私自利的惡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如果我們最初就能以慈悲、菩提心爲本,在不離開利益衆生的動機下,盡己所知、所能,誠心誠意精進修行,那麼,無論是在自己家裏,還是到他人家裏去觀修生圓次第、念經、誦咒,都沒有絲毫差別。也就是說,在遠離私欲、一心利他這一點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們一定要以菩提心攝持而念誦、發心,乃至行持一切善法!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這裏只講中脈,《文殊大圓滿》等其他修法多講叁脈:中脈、精脈、血脈。中脈位于中央,四輪脈瓣全部與中脈相連。
[2] 四喜智慧:《上師心滴》、《傑珍大圓滿》中分別有說明。
[3]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法賢譯,經雲:“薩埵金剛菩薩真言曰:唵(引)薩埵嚩日哩(二合)吽(引)。”
[4]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般若譯,經雲:“是時如來,入一切諸佛普賢菩薩叁摩耶出生金剛薩埵廣大威德叁昧,從定起已,于自心中出生秘密真言曰:唵(一) 縛(去) 日啰(二合)(二) 薩 怛婆(二合)(叁)。”
[5] “班紮爾”(2#),兩個字算一個。
[6] 四種持明:異熟、壽命自在、大手印和任運持明。
[7] 那達:代表法界的一種符號,觀修生起次第時需要觀想。
[8] 多年前漢僧在學院的經堂。
[9] 當時華智仁波切在世時,藏地有些寺院有這種現象,現在蒙古一帶的漢傳佛教以及漢地的道場中也有。
[10] 绮語伏藏之門:指諷刺那些言說各種毫無意義的閑言碎語。
[11] 所謂“捋腸子”,就是光顧了說話,手在念珠上一劃而過,根本不是計數。
[12] 以前,藏地施主請僧人念經時,常常供養肉塊和油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