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譯爲自在部。
界部的修法還有四扼要、四理趣、四灌頂等(《知識總彙》下290頁)。其修光明的教授則有《金剛橋》等續經。
3。要門部。要門部的要門之義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無生滅之自然智慧所自顯之無成本自解脫,則“把輪回涅槃諸法納入不空不執的法性境中,由此要點則能在輪加涅槃二無分別的靈明智性中現證法性境界”是任運修無治之法門。(《土支宗派源流》71頁)。這法性境界即本有的自顯光明境界。在此境界中出現自性環鏈,在自性環鏈身(118)中成熟解脫,這就叫作要點中解脫。如灸艾火,中其病竈要害,病即立愈,所以叫作要門部。
本部有兩大要門:徹卻和妥噶。徹卻譯言“斷堅”,妥噶譯言“超頂”。《大圓勝慧》說:“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住,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爲徹卻;上根利智具在精進,得見自心之後,勤修猛進,隨修現見自性叁身,空五蘊而成光明之身者,則名爲妥噶”(《大圓勝慧》70頁)。
要門部也是把心分爲體,空分、相,明分,用,現分,總爲現空二分,“其空分爲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于法性窮盡之地(119),即爲本淨徹卻。其現分爲自顯光明,以本具光明將一切窒礙在光中清淨達于法性淨地,即爲元成妥噶”(《知識總彙》下292頁)。
徹卻的修法求悟本淨心體的見修理論,與心部中所談大體相同。先在上師前求得灌頂,受叁昧耶戒,然後由上師開示指出現前一念,即是本心自然智慧,亦是佛性。觀此心體任運而往,則可清除迷相,獲得解脫。在正行之前還要指示覓心方法,作爲前行,即觀心之來、住、去與生滅等,未心了不可得。“無可得處,自然得見本心(《大圓勝慧》89頁)。徹卻要門有《叁句擊要》、《內外密叁空結合》等教授”(《知識總彙》下不爲292-293頁)。
妥噶的修法求見光明心相,其理論大多在界部中談過了。這時簡單談一下妥噶的重要法門,以光爲道,現證自顯境界和在自性環鏈身中成熟解脫等方面的問題。
妥噶修法有四炬光、四境界,是以光明爲道,修光中見心成佛。光明爲一切有情皆具備的。初觀光明爲自顯化身佛境界,愈看愈清,內德外顯,則看見自然智慧的報身佛境界,最後即現智慧自然光爲法身佛境界。四種境界雖是本是顯現,本性光明,然無要門教授,亦不得顯現。所以先要在上師前未得妥噶法要的教授,調整身、口、意叁業,開法爾智慧之門,叁身境界才自然顯現。當顯現時若能認識則得解脫,故說:“此本有光明爲本自解脫之根”(《大圓勝慧》215頁)。
妥噶之覺性(明覺自證分)顯露之際,其體空即法身,本性妙明即報身,悲性妙用周遍顯現即化身,此叁分無雖,爲自然智慧之本相。其所顯現雖皆是智體,然亦如影像,非法爾真體。法爾真體即本來空寂之心體。光明雖非法爾真體,亦是真體中之一面,心性所攝。若融合空分,明空雙運“則可在光明中獲得解脫”(《智者喜筵》上551頁)。
修觀光到第四地步僅是把粗重叁業(120)在最細精微身(121)中淨化,而是達到法性究竟邊際(122),“把一切粗細叁業均在身和智中全部消融幹淨,智身則在虹身中獲得成就”(《土觀宗派源流》71頁)。《大圓勝慧》說觀光到金剛環鏈之身出現,則可在金則環鏈中成熟解脫。第四步則諸法盡入法性,肉身解散,體化光明,便證成金剛不壞之身(《大圓勝慧》94頁)。妥噶要門重要教授有《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等。
要門部的徹卻和妥噶兩大法門,均爲解脫成佛之道。徹卻在求悟心體——空分,本淨之實相,妥噶求見心相——明分,元成之光明自顯境界。“徹卻悟法爾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見元成本來清淨之法界所顯妙有(境)如子”(《大圓勝慧》24頁)。它們是母子關系,兩大要門均不可偏離。所以要門部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即真空妙有二者結合成爲明空雙運,以求達到即此肉身圓滿現證叁身境界。
要門部的修法要點是先見性修徹卻法,明悟自心本性,隨即修妥噶法,通過光明現證叁身自顯境界,空五蘊而證光明之身。但凡所顯現皆應視爲法性之遊戲,遠離取舍欣厭之情。
總之,心部、界部、要門部爲大圓滿叁部。叁部都求證本心實相,但各有側重不同。心部是二部的結合,爲明空雙重。雖各自重點不同,但講明的非不要空,講空的非不要明,明空必須雙融無別,方能契合本心實相。大圓滿講本淨心體具有叁個雙融無別智:體空而有覺,覺空無別;空而能明,明空無別;空而能現,現空無別。無別就是不二。由于衆生妄執,使雙融分離,起惑造業,遂輪流生死。故提出覺空、明空、現空叁個雙運,來達到覺空、明空、現空叁個無別,使對立統一,還它法性本然,如此方獲得究竟解脫。即身即證普賢之位,或達十叁最上智地。
關于大圓滿的因、道、果建立。一般是由上師直指,汝現前一念,未被輪回涅槃染汙,明空妙覺,即是本有佛性,是爲因位;隨心自在,任運無爲,頓悟頓修,是爲道位;徹底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現證菩提,是爲果位。其它說法尚多,就不細談了。
四、甯瑪派的教法特點
甯瑪派的教地全部都包括在九乘叁部之內。九乘中之大圓滿法大多是公元12-13世紀時才弘傳出來的伏藏法門,其余的都是繼承公元8、9世紀所譯的經典。
九乘中顯叁乘和外密叁乘的教法,是西藏各派共同承認的,沒有新舊派別之分。內密叁乘的無上瑜伽則有些差別。舊派的摩诃瑜伽約當新派的生起次第,阿魯瑜伽約當新派的圓滿次第。但舊派的生起次第中也有風脈明點的修法,圓滿次第中也有觀修事相。看來這些反映了早期印度密教的面貌,那時的密教尚未發展到後來那樣系統完整。
叁大瑜伽中最後一種瑜伽爲阿底瑜伽,即大圓滿的叁部,爲甯瑪派的特法。
其特點表現在見解方面,大圓滿主張頓悟一心,即悟此現前本體清淨,本性光明的這個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體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無體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無。所以,他們說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說的心性光明,這光明是氣所化,氣是物質,屬四大元中的風,氣心是合而爲一的,絕沒有單獨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他們主從本以來就存在空有二分,色心(心物)二分,這是法界的本然。格魯派說,無論色、心二法皆是因緣和合,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無有得,若有所得,則只有名言概念;若說心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這就是自性實有論。大圓滿派說偏于有者落于實,偏于無者落于空。正是這種非空非有,使它既不落在空在一邊,也不落于有的一邊,二者結合起來,才是遠離二邊的中觀正見。
甯瑪派所說之有,似非自性實有。他們的輪加涅槃無別見,就是說輪回涅槃雖有,但此二者非谛實實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無差別。連佛的叁身所顯,他們也不承認是法爾真體(《大圓勝慧》171頁)。他們認爲一切諸法皆空無有體,體空中不妨有妙者,妙有中不妨是體空,空有二者必須雙融才是中道,不單獨強調空性。大圓滿主張圓悟一心,即要能從有到空,還歸法性;又要能從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萬有成一昧,獲得自在解脫。甯瑪派的見解,與噶舉、薩迦等派頗相近,與格魯派則大相徑庭。
甯瑪派承認衆生是佛,這明而雙空的明空妙覺就是佛心。佛與衆生只是迷悟之差,明空妙覺無二無別。格魯派不承認衆生是佛,說衆生心有染汙,離垢清淨始有成佛的可能性。甯瑪說衆生本心,本自清淨。格魯派不承認心體本淨,說風夫不可能有本淨的心體,更不承認心體是明空妙覺。內地禅宗只提見心的清淨部分則爲見性,也不提明的部分,更不提修報化二身之事,怕著相起執。
在起修方面,甯瑪派說只要頓悟一心,自性元成,一起具足,不假修造。格魯派反對本具之說,說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佛),一切皆由因緣所生。成佛要創造條件,培積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長時修行,由種種因緣聚合方能證得,沒有天生的自然佛。甯瑪派說見性就要見到的心的明空兩分,見空性證法身,見光明證報化二身。這光明是自心本有,不是由修造來的,故只有頓悟,縱修亦不可得。密宗許即生成佛,而且還可即身成佛。若衆身中不具備成佛之因,即生即身如何成佛,無因豈有果?
甯瑪派對起修主張頓悟,悟後只采用無作任運隨心自在之行,不用有功用法門。不承認用觀察修法(123)能見自心實相,因爲實相是離言絕思的,哪裏容得凡情去推度計量。格魯派說任運修習,不加分別,是修無念法門,與支那和尚所說無異,這是入無想定。甯瑪派所說無念只是手段,並非目的,不是什麼也不想,是要你歇息妄想,絕對無念是不可能的。永離所緣真體自現。正如禅宗說的“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心不沾在那一點上,就是無念。但不是安住修(124),不走由一發慧的路子。他們認爲本有自然智慧(妙覺),只能內證,不是修來的,離言實相,必須無念無想之心方可冥合親證。
在依光明修幻身方面,密宗新派,如噶舉、格魯多修地上瑜伽的圓滿次第。如金剛誦、叁遠離使生命暫停活動,出現死有光明,又由光明逆轉起幻身來修報化。還有修宛色、入樂空大定起幻身,這仍要修圓滿次第的風脈、明點法,引生俱生大樂智,證成俱生大樂身,這些都是有功用的法門。甯瑪派叁大瑜伽中摩诃、阿魯兩大瑜伽也要用有功用之雙身法,獨大圓滿派認爲光明中本具叁身,只要無作任運,叁身境界自然顯現,再以光明化粗五蘊和粗色塵,在光明中解脫,身則成爲虹身,不承男女雙身之法,說這才是全無功用的最上法門。
藏傳佛教甯瑪派注釋
【1】前弘時期:西藏佛教的發展分爲前後兩…
《甯瑪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