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時期。前期公元8-9世紀,佛教極爲興盛,稱爲前弘;後期在公元11世紀,佛教經過毀滅之後又複興起來,稱爲後弘。
【2】禁佛:指達磨贊普禁止佛教傳播的滅佛事件。
【3】《青史》:桂·迅魯白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熱巴堅王:(804-836年)吐蕃王朝第八代贊普。
【5】《甘珠爾》、《丹珠爾》:即通稱的大藏經。
【6】達磨贊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贊普,或稱朗達瑪。
【7】《西藏王臣記》:五世達賴嘛著(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剛乘:密乘之異名,喻教法之堅利如金剛,在一切乘門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魯白,一切智是他的尊號,耶桑孜巴爲他的別名。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揚佛所製定各種戒律之乘門。
【11】赤松德贊王:(730-786年)吐蕃王朝第五贊普,他與其祖松贊幹布、其孫赤熱巴堅叁位都是弘揚佛教的贊普,合稱爲法王祖孫叁代。
【12】《摩诃、阿魯、阿底叁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語是以生起次第爲主,結合求悟與真實義谛二無分別智獲得解脫之法門;阿魯瑜伽,梵語,是以勝慧爲修悟界覺無分別智的法門;阿底瑜伽,梵語,即大圓滿法門,求悟本來是佛,即此義上獲得解脫的法門。叁瑜伽屬無上續部。
【13】《經·幻·心》:若按九乘次序,應是《幻·經·心》。幻部屬九乘中第七乘的摩诃瑜伽;經部屬第八乘的阿魯瑜伽;心部屬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漢藏史集》:班九桑布著(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紮喜孜巴王:爲吐蕃王裔,白柯贊之子、沃松之孫,公元10世紀時人。奴隸起義後,吐蕃王朝完全崩潰,他自據雅隆爲王,開創了雅隆覺阿王系。
【16】大缽闡布:爲當時僧人參與政治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種稱號。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稱瓦著(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結·邬巴隆巴:拉結,意爲醫生。邬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內香曲河谷內。素·釋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稱他爲邬巴隆巴。
【19】《大圓滿法》:是甯瑪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見性的法門。內分心部、界部、要門部叁部。心部專重悟心顯發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現光明法性境界,成就報身;再運用要門部無作任運的特殊方便,契合要點,即可現證叁身,是急速成佛的最高方便。
【20】《心品》:是大圓滿法門中最早的經典。
【21】《绛地》:以昂仁宗爲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稱。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縣境內,公元12世紀時嘎擋巴·德協建。
【23】鄧壩:拉薩至堆隆一帶的總稱。
【24】藏堆:即後藏上部,爲彭措林和謝通門等地方的總稱。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帶地方,接近尼泊爾。北拉堆,拉孜西以昂仁宗爲中心的一帶地方。南拉堆,薩迦西以定日宗爲中心的一帶地方。
【26】鄧隆塘卓瑪:鄧即鄧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縣。隆塘卓瑪,廟名,公元7&127;世紀時松贊幹布建。
【27】《金剛橋》:爲界部中修明空雙運智證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甯提:是心要的意思,說此法門最爲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虛空天女、護法女神、佛母、密乘中的明妃。或者是婦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稱號。
【30】夏拉康廟:在西藏墨竹工卡東北的拉薩河旁,公元9世紀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爲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紮昆庭、紮森摩八吉、馬沃角:洛紮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紮縣境內;紮森摩八吉,在洛紮東部乃西境內;馬沃角,在措美縣當許區。
【33】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紮囊縣藏布江南岸,公元1646年建。
【34】多吉紮:寺名,在今西藏貢噶縣境內,建于公元16世紀末期。绛地領主紮西多吉建。
【35】叁業行:斷身、口、意叁造作不善事。身叁不善:殺生、偷盜、邪淫;口四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叁不善:貪欲、嗔志、邪見。
【36】十二頭陀苦行:持糞掃衣、但持叁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覓食、不作不余食、處阿練若、常住樹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間、長期端坐、隨處坐。用這十二種苦行來對治衣、食、住的貪戀。
【37】四谛十六觀法:四谛: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此四谛又名分爲四。如苦分無常、苦空、無我;集分因、集、生、緣;滅分滅、靜、妙、離;道分道、如、行、出等等。這是小乘從十六個方面來修觀四谛的真理。
【38】人無我:或人我空。二無我之一,人體由五蘊和合,假名安立爲我,其中無真正之我體,謂之人無我。
【39】煩惱障:二障之一。由貪嗔等煩惱擾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屬于情感上的障礙。
【40】阿羅漢果:梵語意爲不還,斷盡欲界之煩惱,不再還于欲界投生的聖者名。
【41】十二因緣門: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等十二有支。佛家用此來說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則叁世相續流轉的真相。
【42】法無我:或法我空。二無我之一,諸法因緣相合、假名爲法,其中並無真實法之自體,謂之法無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執著所知事理爲真實,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屬于理智上的障礙。
【44】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薩的四種品德。
【45】七聖財:信、戒、聞、慚、愧、舍、慧七種道德財富。
【46】十法行:書寫佛經、供養、施贈、聽聞、受持、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十種宗教活動。
【47】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過、禅定、智慧。謂菩薩修此六種勝行可度到涅槃彼岸,故稱六度。
【48】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衆生的一點靈知,不待教誨,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叁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語譯言不可數,是一極長的時間。
【51】叁十七道品:內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爲到涅槃道路上之叁十七種資糧。
【52】耽著凡庸的思想:還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習氣:已斷煩惱之種子,尚有煩惱之氣氛出現,有如所謂習慣勢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叁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語以佛語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叁昧印印定;業以佛事業之羯摩印印定。這是瑜伽部的說法,其他事行等續說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觀佛、護地、迎神、種種莊嚴、迎請安坐、顯示印契、稱頌贊揚。
【56】設壇灌頂:密乘中上師給弟子傳法前舉行的宗教儀式。先設立壇場,迎請聖衆,然後給弟子灌頂,即授予弟子今後可以閱讀密典,修習密法之權。
【57】叁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續:相續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條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聲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聲之叁摩地和有相無相瑜伽:住火住聲,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聲音上,以此入定,則稱爲叁摩地。有相無相,有相即觀想有形相的東西,如觀天身等;無相即觀真實義理,如觀空性等。
【61】《四支念誦》:自修,爲自事支;對面生起天身,爲他事支;緣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月輪,爲住心支;緣想所誦咒字形相,緣聲而誦者,爲住聲支。
【62】十真實:一、曼荼羅;二、內外密咒;叁、四印印定;四、守護我和地瑜伽;五、迎請智慧尊;六、念誦;七、修叁摩地;八、內外護摩;九、解印與收印;十、請神回駕等此十事爲十種真實性。
【63】明空離戲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遠離言說之智。
【64】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入、住、起,觀蘊等諸法無生爲入修;現證無分別體性爲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爲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剛界天尊:金剛界爲瑜伽部曼荼羅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顯境界。
【66】《四瑜伽》:一、觀自己爲本尊的生起叁昧耶瑜伽;二、印請智慧尊融入于天身成的不二隨行瑜伽;叁、觀天性爲一切動靜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專注于叁摩地的最極瑜伽。
【67】二勝事業:曼荼羅勝事業和羯摩勝事業。
【68】二種智:有分別智,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或稱
【69】風息瑜伽:即一般所說之氣功。
【70】分別心:指意念活動或雜念。
【71】天身:指所觀佛菩薩之身相。
【72】慢:傲慢,是一種不好的態度。這裏指的是佛慢,就是衆生敢于承當自己作佛之慢,不但不是狂妄越分,而是密乘人應有的一種氣概。這是一種好的態度;即自認我即是佛可以克服自己是凡夫俗子之自卑感。
【73】悉地:梵語,真實成就之意。
【74】地道:五地十道爲菩薩修證成佛中應當經曆的階段名稱。
【75】儀軌:爲密乘人作觀時組織的一套念誦程序和事相規則。
【76】即事表理:就是運用事相來表示或象征佛理。如以紅日象征智慧,以月輪象征慈悲,以蓮花象征佛菩薩,雖居輪回而不受汙染等。
【77】二谛:俗谛和真谛。有各種解釋,茲舉緣起性空爲例,如世間緣起諸法,世俗認爲是真實的,則謂之俗谛;聖賢在智境中見到緣起諸法無自性空,這是真實的,謂之真谛。
【78】…
《甯瑪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