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时期。前期公元8-9世纪,佛教极为兴盛,称为前弘;后期在公元11世纪,佛教经过毁灭之后又复兴起来,称为后弘。
【2】禁佛:指达磨赞普禁止佛教传播的灭佛事件。
【3】《青史》:桂·迅鲁白着(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4】热巴坚王:(804-836年)吐蕃王朝第八代赞普。
【5】《甘珠尔》、《丹珠尔》:即通称的大藏经。
【6】达磨赞普:吐蕃王朝最末的一位赞普,或称朗达玛。
【7】《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嘛着(藏文本),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8】金刚乘: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9】一切智者·耶桑孜巴:即桂·迅鲁白,一切智是他的尊号,耶桑孜巴为他的别名。
【10】律乘教法:即戒律之教法,是弘扬佛所制定各种戒律之乘门。
【11】赤松德赞王:(730-786年)吐蕃王朝第五赞普,他与其祖松赞干布、其孙赤热巴坚三位都是弘扬佛教的赞普,合称为法王祖孙三代。
【12】《摩诃、阿鲁、阿底三大瑜伽》:摩诃瑜伽,梵语是以生起次第为主,结合求悟与真实义谛二无分别智获得解脱之法门;阿鲁瑜伽,梵语,是以胜慧为修悟界觉无分别智的法门;阿底瑜伽,梵语,即大圆满法门,求悟本来是佛,即此义上获得解脱的法门。三瑜伽属无上续部。
【13】《经·幻·心》:若按九乘次序,应是《幻·经·心》。幻部属九乘中第七乘的摩诃瑜伽;经部属第八乘的阿鲁瑜伽;心部属第九乘的阿底瑜伽。
【14】《汉藏史集》:班九桑布着(藏文本),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5】赤扎喜孜巴王:为吐蕃王裔,白柯赞之子、沃松之孙,公元10世纪时人。奴隶起义后,吐蕃王朝完全崩溃,他自据雅隆为王,开创了雅隆觉阿王系。
【16】大钵阐布:为当时僧人参与政治而又有地位者的一种称号。
【17】《智者喜筵》:保沃·祖拉称瓦着(藏文本),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18】拉结·邬巴隆巴:拉结,意为医生。邬巴隆,地名,在西藏南木林境内香曲河谷内。素·释迦炯乃即在此地出生,所以人称他为邬巴隆巴。
【19】《大圆满法》:是宁玛派九乘中最上乘,是悟心见性的法门。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心部专重悟心显发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界部由妙智起现光明法性境界,成就报身;再运用要门部无作任运的特殊方便,契合要点,即可现证三身,是急速成佛的最高方便。
【20】《心品》:是大圆满法门中最早的经典。
【21】《绛地》:以昂仁宗为中心的藏北大草原之通称。
【22】噶陀寺:在今甘孜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公元12世纪时嘎挡巴·德协建。
【23】邓坝:拉萨至堆隆一带的总称。
【24】藏堆:即后藏上部,为彭措林和谢通门等地方的总称。
【25】芒噶和南北拉堆:芒噶,拉孜以南的一带地方,接近尼泊尔。北拉堆,拉孜西以昂仁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南拉堆,萨迦西以定日宗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26】邓隆塘卓玛:邓即邓柯,在今甘孜州的石渠县。隆塘卓玛,庙名,公元7&127;世纪时松赞干布建。
【27】《金刚桥》:为界部中修明空双运智证虹霓身的重要教授。
【28】宁提:是心要的意思,说此法门最为精要。
【29】空行: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30】夏拉康庙:在西藏墨竹工卡东北的拉萨河旁,公元9世纪娘·丁增桑布建。
【31】央提:央提意为精要之精要,即至精之意。
【32】洛扎昆庭、扎森摩八吉、马沃角:洛扎昆庭,寺名,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境内;扎森摩八吉,在洛扎东部乃西境内;马沃角,在措美县当许区。
【33】敏珠林:寺名,在今西藏扎囊县藏布江南岸,公元1646年建。
【34】多吉扎:寺名,在今西藏贡噶县境内,建于公元16世纪末期。绛地领主扎西多吉建。
【35】三业行:断身、口、意三造作不善事。身三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不善:贪欲、嗔志、邪见。
【36】十二头陀苦行: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觅食、不作不余食、处阿练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坐。用这十二种苦行来对治衣、食、住的贪恋。
【37】四谛十六观法: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此四谛又名分为四。如苦分无常、苦空、无我;集分因、集、生、缘;灭分灭、静、妙、离;道分道、如、行、出等等。这是小乘从十六个方面来修观四谛的真理。
【38】人无我: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39】烦恼障:二障之一。由贪嗔等烦恼扰乱心神,不能显发妙明真性,属于情感上的障碍。
【40】阿罗汉果:梵语意为不还,断尽欲界之烦恼,不再还于欲界投生的圣者名。
【41】十二因缘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等十二有支。佛家用此来说明有情的生命依因果法则三世相续流转的真相。
【42】法无我:或法我空。二无我之一,诸法因缘相合、假名为法,其中并无真实法之自体,谓之法无我。
【43】所知障:二障之一。执着所知事理为真实,障蔽智慧之性,是二障之一,属于理智上的障碍。
【44】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四种品德。
【45】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七种道德财富。
【46】十法行:书写佛经、供养、施赠、听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和修习十种宗教活动。
【47】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过、禅定、智慧。谓菩萨修此六种胜行可度到涅槃彼岸,故称六度。
【48】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
【49】自然智慧:即众生的一点灵知,不待教诲,自然而知,故名自然智慧。
【50】三大阿僧祗,阿僧祗,梵语译言不可数,是一极长的时间。
【51】三十七道品: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为到涅槃道路上之三十七种资粮。
【52】耽着凡庸的思想:还不舍抛去凡夫俗子的想法。
【53】习气:已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气氛出现,有如所谓习惯势力。
【54】四大印:大印、法印、三昧耶印、羯摩印。身以佛身之大印印定;语以佛语密之法印印定;意以佛意密之三昧印印定;业以佛事业之羯摩印印定。这是瑜伽部的说法,其他事行等续说法略有不同。
【55】《七支》:观佛、护地、迎神、种种庄严、迎请安坐、显示印契、称颂赞扬。
【56】设坛灌顶:密乘中上师给弟子传法前举行的宗教仪式。先设立坛场,迎请圣众,然后给弟子灌顶,即授予弟子今后可以阅读密典,修习密法之权。
【57】三昧耶戒:密乘的戒律名。
【58】成熟相续:相续指心性,成熟,即使符合条件之意。
【59】《六天法》:空天、字天、声天、色天、印天、有相天。天即本尊,依本尊所示六相而修瑜伽之法。
【60】住火住声之三摩地和有相无相瑜伽:住火住声,即一心只想在火上,或想在声音上,以此入定,则称为三摩地。有相无相,有相即观想有形相的东西,如观天身等;无相即观真实义理,如观空性等。
【61】《四支念诵》:自修,为自事支;对面生起天身,为他事支;缘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月轮,为住心支;缘想所诵咒字形相,缘声而诵者,为住声支。
【62】十真实:一、曼荼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和地瑜伽;五、迎请智慧尊;六、念诵;七、修三摩地;八、内外护摩;九、解印与收印;十、请神回驾等此十事为十种真实性。
【63】明空离戏之智:指自然智慧是明而又空、远离言说之智。
【64】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入、住、起,观蕴等诸法无生为入修;现证无分别体性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65】金刚界天尊:金刚界为瑜伽部曼荼罗的主尊,或主尊智慧德所显境界。
【66】《四瑜伽》:一、观自己为本尊的生起三昧耶瑜伽;二、印请智慧尊融入于天身成的不二随行瑜伽;三、观天性为一切动静世界之自性的一切瑜伽;四、一心专注于三摩地的最极瑜伽。
【67】二胜事业:曼荼罗胜事业和羯摩胜事业。
【68】二种智:有分别智,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或称
【69】风息瑜伽:即一般所说之气功。
【70】分别心:指意念活动或杂念。
【71】天身:指所观佛菩萨之身相。
【72】慢:傲慢,是一种不好的态度。这里指的是佛慢,就是众生敢于承当自己作佛之慢,不但不是狂妄越分,而是密乘人应有的一种气概。这是一种好的态度;即自认我即是佛可以克服自己是凡夫俗子之自卑感。
【73】悉地:梵语,真实成就之意。
【74】地道: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75】仪轨:为密乘人作观时组织的一套念诵程序和事相规则。
【76】即事表理:就是运用事相来表示或象征佛理。如以红日象征智慧,以月轮象征慈悲,以莲花象征佛菩萨,虽居轮回而不受污染等。
【77】二谛:俗谛和真谛。有各种解释,兹举缘起性空为例,如世间缘起诸法,世俗认为是真实的,则谓之俗谛;圣贤在智境中见到缘起诸法无自性空,这是真实的,谓之真谛。
【78】…
《宁玛派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