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空中觀)
金剛乘 事部
行部
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
在他的判教中,他首先對外道進行了介紹。這主要是因爲當時覺囊派受到以格魯派爲代表的藏傳佛教的其它各派的攻擊,認爲該派思想非佛說。多羅那他首先闡述這一問題應該說很有必要性。他說:“外道的觀點是離解脫道,本派佛教主張與解脫道相關聯。外道教派雖然不承認有解脫道,但是在有關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順世派認爲,從“無”見謗果,意在說明障礙法上沒有清淨善趣道。數論派、裸體派、隨行本尊殊勝派、靜慮派都主張有善趣道。他們認爲,棄罪修善,生爲人和欲界天,修四靜慮,生于色界,修五色界、四定,生于五色界。關于外道各派主張無解脫道的原因是這樣的,所謂“補特伽羅我執”,是不能抛棄執我之心。所以,外道各派認爲無解脫道。各派都認爲,在從無始輪回相續而來的堅固執我心上;我遍一切處,即立有。修其義,我執沒有其他對治,所以,不能舍棄我執。我執又是産生其他一切煩惱之常,了解此生和欲界爲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實,欲小知足,修習慈悲和敵我平等性的乎等。四根本墮罪等也有見修善行,所以,承認有善趣道。”[17]這是多羅那他對外道思想的分析,也是多羅那他對本派非外道思想的一種解答。在多羅那他這裏,其首先把本派和外道分開,並分析了各外道的思想,這爲他將本派視作一純正的佛教派別,並明確本派所依的經典及印度佛教的學派傳承至關重要,這也體現了多羅那他判教思想的現實性。
之後,多羅那他對本派與其它藏傳佛教派別在認識方面的一些不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對大乘思想的闡述中,該派將前瑜伽行派認爲是瑜伽行派,而將無著、世親所開創的瑜伽行派則歸爲“大中觀學派”中,並作了解釋。他說:“尊者難陀,尊者正軍(波羅摩斯那),以及尊者真谛(薩牟薩睹耶)叁人持瑜伽唯識宗義,造論無數。于阿賴耶之解釋,此叁尊者,說爲前之瑜伽師,無著弟兄,說爲後之瑜伽師。非彼無著弟兄,爲前叁人徒衆,此之所示,甚明顯也。”[18]對于唯識派的認識,覺囊派認爲這是“在印度由于出現了類似他空中觀的唯識宗的思想,西藏許多學者將其弄錯誤解”[19]的緣故。同時,他又指出了這一唯識派所依據的經典,他說,“唯識宗認爲,《解深密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華嚴經》等四部經典是了義經,其余非了義經,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羅漢”。[20]繼而,多羅那他系統闡釋了對中觀學派及“中觀”內涵的認識。對于中觀學派,覺囊派認爲印度佛教大乘“中觀”學派具體分爲了兩派,即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普通中觀學派包括佛護開創的中觀應成派,清辨開創的中觀自續派,寂護開創的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尊《般若經》爲了義,其它經典爲不了義。大中觀派“在藏地指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論師的釋著爲代表。龍樹論師明確提出了法界空,這和無著論師等人所說的他空是相同的。……大中觀派根據叁轉*輪的一切經,尤其根據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經》、《大空經》等初轉*輪諸經和《彌勒請問品》、《般若波羅密多五百頌》等中轉*輪經,以及《解深密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華嚴經》等未轉*輪經,顯示法性勝義、實有的粗共宗派。根據《善逝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曼經》、《大涅槃經》、《寶雲經》、《涅槃決定幻變經》等究竟了義諸經,……詳細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21]這樣,覺囊派就把龍樹、無著、世親全都納入了他們認爲的“大中觀”學派中來,以此消除了他們間見第的矛盾,實現了他們思想在覺囊派教義思想中的融通。
在表明本派的學派淵源後,多羅那他又從“中觀”思想的內涵人手,對中觀思想的“深意”分爲四個層次來解讀即(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叁)、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共通中觀,多羅那他認爲其爲普通中觀派的認識層面,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以末轉*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中轉*輪的《般若經》等爲了義經,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大中觀,即“他空見大中觀”,覺囊派自稱爲“他空大中觀”,它是“根據《善逝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曼經》、《大涅槃經》、《寶雲經》、《涅槃決定幻變經》等究竟了義諸經,……詳細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他在《現觀莊嚴論》中概略敘述法語,在《經莊嚴論》、《中邊分別論》、《辯法法性論》中作了詳細的解釋。讀誦經藏,不共宗派,在《寶性論》中詳細的抉擇,解釋這些論著思想的人是無著和世親兩位論師,無著論師著的《寶性論釋》對不共教派作了詳細的論述。”[22]中觀不共義,多羅那他認爲是本派對“中觀”所獨有的認識。這一層次的“中觀”是已認識到了“他空”背後的“勝義有”,即是佛性,並認爲佛性、心、實體的“空”是等同的,也是一切衆生所本具的;中觀秘密義,多羅那他指出佛本具有身智一切德相,並提出了“法界”“法身”這些概念,也就是把“中觀”思想上升到密法層次來理解。這是覺囊派所要追求的“中觀”的最高層次,即通過密法修習,來認識佛性並成佛。
相對于多布巴的判教,多羅那他的判教思想在認識上有了新的發展。其爲擡高本派教法,獨列了它繼承的“大中觀”學派中的經典,即認爲未轉*輪的經典爲了義經,而把初轉*輪和中轉*輪全都歸爲不了義經,反映了覺囊派與藏傳佛教其它派別教法思想上的鬥爭在判教思想中的體現,也說明了此時的覺囊派的判教思想具有排他性的特點。還有一方面就是第一次在覺囊派判教中對密宗進行判釋,將其分爲“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個層次;並對他們所依經典及傳承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分析。多羅那他將印度學派分判爲外道、小乘、大乘、金剛乘的認識,這在覺囊派的判教思想發展史上是最全面也是最系統的。這一方面體現了印度對印度學派思想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當時因政治鬥爭而促使教派間矛盾加劇的背景下,對本派與他派傳承關系、教法思想做一明確分別的時代需要,
總之,覺囊派的判教就是對所有經典在以“時”判教前提下,沿著印度佛教學派發展的脈絡,用“叁轉*輪,,的方式,並結合衆生“根器”,在“中觀他空見”的佛性思想指導下對佛教思想進行的整體判釋。他的判教思想的系統性,具體體現在該派對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中的中觀思想、唯識思想和如來藏佛性的融通及合理剪裁上。其判教思想的實踐意義,有力地維護了覺囊派教義思想的獨立,雖最終未能避免政治上的打擊,但其在理論上的創新性,在藏傳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阿旺·羅哲紮巴:《覺囊派教法史》,許得存譯,第14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土觀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第112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廓諾·迅魯伯:《青史》,郭和卿譯,第460-461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多布巴:《山法了義海論》,德格藏文版。
[5] 多布巴:《山法了義海論》,德格藏文版。
[6] 多布巴:《山法了義海論》,德格藏文版。
[7] 索南才讓:《多羅那那評傳》,《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8]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8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 多羅那他:《他空精義》,格藏文版。
[10]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8頁。
[11] 雲丹嘉措:《知識總彙》,轉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第121—122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2]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第120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多羅那他:《他空精義》,德格藏文版。
[14] 多布巴:《山法了義海論》,德格藏文版。
[15] 多布巴:《山法了義海論》,德格藏文版。
[16]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2頁。
[17]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2頁。
[18] 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王沂暖譯,第31頁,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1981年版。
[19]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7頁。
[20]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6頁。
[21]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淪》,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5—296頁。
[22] 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許得存譯,見于《覺囊派教法史》,第296頁。
《簡論覺囊派的判教思想(何傑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