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何杰锋)▪P2

  ..续本文上一页”思想应有的特性。而对“自空”与“他空”的曲别,觉囊派认为“自空者,于此所破色等为可舍弃之垢。他空者,所得常彼等破之所依,胜义善逝藏(心)之色为不可舍弃之光明白性。……胜义他空者,因果摄集之蕴住自空,破此等,谓得他蕴,故说有自空之外的他蕴界,谓此等为空性,从自空善立他性空,即胜义他空。”[6]这就是说“自空”是“可舍弃之垢”,而“他空”是“不可舍弃之光明白性”,“他空”虽出于“自空”,但却又是明显高于“自空”。

  进而,觉囊派用该派所依“大中观”原则中的“二谛”、“三性”原则对“他空”思想进行了阐释。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觉囊派认为,世俗谛指世俗诸法,因在世俗心中认为实有,所以名为世俗谛。它有生灭变化,虚妄不实,因此是假有的有为法。胜义谛是智慧观照中的实有之法,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实,所以是真有的无为法。本着这一认识,觉囊派指出,世俗谛和胜义谛所摄的诸法如果是从主观方面成立的,那么就是自空,如果认为诸世俗谛法虽然从主观方面成立,但胜义法任何时候不能从主观认识上空,而把“胜义”也说成是空的,否定了事物的真实存在,这就是戏论,是错误的。觉囊派进一步从“二谛”的关系上对“他空”、“自空”进行了论述。多罗那他说:“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意思是世俗自空中存在着一切自空,因为“世俗能执所执只有错乱,没有自性,所以是自性空。”无自性是指他空。进一步说,世俗诸分为自空,胜义谛为他空,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除断见。”[7]这里,觉囊派不但认为世俗的“自性空”是“错乱”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藏传佛教其他教派认为相辅相成的世俗、胜义二谛关系给对立、割裂了起来,应该说这还是觉囊派突出“他空”思想的一种方法,体现了觉囊派用本派“他空”认识理解“中道”思想的独特性。三性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觉囊派认为“三性”原则是认识“他空”思想的正确方法,且能很好地体现人们认识理解“空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多罗那他说:“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笃。补巴·喜饶坚赞大师曾说:了解无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性空,述说了解空性。遍计执者,性相无自性。依他起者,生无自性。圆成实者,胜义无自性。无自性分为三种,能依此二者,诸法无自性,意思是空性和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自空是存在于世俗自空中,无自性也是这三种,所以说自空非错误。所谓无自性者,是指说他空者。”[8]多罗那他用“三性”原则对“空性”思想进行了抉择,一方面把圆成实、胜义无自性、他空等同了起来,增加了论证“空性”思想的力度。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自空”本身非错误,只是“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的观点,肯定了在认识“自空”、“他空”中“人”的主体性意义。同时,觉囊派又把“二谛”、“三性”思想进行了贯通,并提出观察“空性,,的三个概念,即无物空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来精化对“他空”的认识。多罗那他说“三性各从世俗胜义二谛两方面来看,偏计执性为假名有,虽世俗中亦无,属无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缘条件结合而生为实物有,世俗中有,属有物空,此二皆妄皆字。圆成实性,空去执着戏论刚自体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为胜义有。此有为偏计、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则为真实有。,,[9]觉囊派认为无物空和有物空是属于世俗谛的,是自空;胜义空是属于“二谛”的,是胜义有。“三性”的圆成实,它不是“自空”,而是“他空”。

  那么“他空”到底是什么呢

  觉囊派承认“他空”即“如来藏佛性”。觉囊派的多罗那他说:““空性和善逝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10]《知识总汇》中也说:“如来藏自性为自觉智,或称不二智,此即众生之觉性,佛与众生仅是迷悟之差,他们说二取空后之根不可空,如证二取空,谁知证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觉智,若无此智则成顽空断空。自觉智是有,此颇符合诸大续部之旨趣。”[11]觉囊派阐述了众生证得“空性”就是证得“佛性”的观点,也就是在强调“空性”与“佛性”的同一性。对此,觉囊派把如来藏佛性和胜义有及圆成实性联系起来。觉囊派认为,如来藏就是法性、觉性、佛性。佛与众生同具,它名为因时果时无有分别之见,其实就是胜义法性。觉囊派明确地指出了胜义法性其实就是觉性,即佛性,从而把佛性与胜义法性等同起来。胜义即圆成实性,无生无来去,作为诸法之法性,并认为圆成实不管佛出世与不出世,法性和诸法所依之界皆为常在。继而觉囊派指出圆成实就是“自觉自证之智,即本体法性,明觉自明之相,不二智,从本以来则为诸法之本性本自无成。自觉自明之智即吾人之灵性,灵明妙觉,它为无明二取实执所垢污,起种种虚妄分别,轮流生死。垢污去后灵明现前,自证自明。灵明觉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认众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认有真常本性的问题。”[12]这里,觉囊派反复阐述就是要说清一个问题即佛性和“空性”中圆成实、胜义有同一的。另一方面,觉囊派也阐释了“他空”佛性思想的实有性。多罗那他说“佛的智慧德相属本具,亦是胜义实有。”[13]觉囊派在阐述“他空”时说“何谓他物空

  说他物空是指法住、法性等与真如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如来出世或不出世,彼诸法之法性,从本以来如实而住,诸蕴等到彼法之物则空无,此谓他物空。”[14]总之,觉囊派在理论上引用“大中观”的原则,来证明“他空”的存在,而最后又明确将其指为是“如来藏佛性”,这样就把理论上学佛求法的目的给说清楚了,这也为密宗修行提供了依据。

  三

  为了论证觉囊派在教义思想的正确合理性,多布巴·喜饶坚赞和多罗那他用判教的方式对其教义的依据做了论证和解释。多布巴·喜饶坚赞在其着的《了义山法海论》对觉囊派教义思想依“三转*轮”做了判释沦证。在该书中,他首先引述了《无尽慧经》和《大涅槃经》中关于对“了义、不了义”经的论述,并在考察了藏地已出现的以“了义、不了义”为判教原则的判教思想后。他认为,在印度佛教学派中,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派判《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经典是了义经,其余是不义经,大乘普通中观派判末转*轮诸经是不了义经,中转*轮诸经为究竟了义经典的认识不符合佛陀思想的原意。本着对这些判教原则及内容的批判,多布巴提出了自己的判教认识。他说:“佛在婆罗奈河和阿斯河之间的婆罗旎斯国的鹿野苑初转*轮时,考虑到劣乘(声闻乘)土夫们的接受能力,讲授他们容易接受的《别解脱戒经》、《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缘起经》、《四谛经》、《*轮经》、《义决定经》等大小四谛*轮经典50部,这些都属于不了义经的范围;中转*轮和末转*轮皆为了义慧经,中转*轮的《弥勒请问经》、《般若经》和初转*轮的《迦旃延阿波陀那经》等显示了法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提出了中观自性空思想;末转*轮的《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槃经》、《涅槃决定变幻经》等究竟了义契经主要宣讲清净界性,善逝如来藏、法身、常恒不变、佛功德、胜义从初住自位的不共宗派,提出了中观他空思想[15]。”在他对经典的判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初转*轮所列的小乘经判为不了义经,而把中转*轮和末转*轮的经全部判为了义契经。他这样的判教认识,一方面重申了小乘与大乘教法思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得大乘经背后的大乘思想呈现了一种表面的统一。这应该说是为当时在藏地传播的各种大乘佛学思想能够和平相处而寻找的理论依据,显示了多布巴判教思想的包融性特点。当然,他通过末转和中转*轮把本派的“他空见”和他派的“自空见”区分开来,这其中也有抬高本派教法的意思,不过是了义经内的划分,比较的含蓄,反映了觉囊派这时刚从萨迦派独立出来,在显宗思想的各方面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不成熟,在教法思想仍有依赖性的体现。在多布巴·喜饶坚赞的判教中没有对密法思想进行分判阐述。表明了多布巴·喜饶坚赞对他之前觉囊派先辈所传下来的密法“他空见”理论体系的肯定,认为没有必要对密法理论进行过多的阐述。这应与当时觉囊派在密法修行中尊重师承的“依师”传统,并认为密法思想不能外传有关。

  相对多布巴在《了义山法海论》中对觉囊派的判教思想阐述的不自觉性,多罗那他在阐述本派判教思想时,更为系统。并对当时已经兴起的格鲁派等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对觉囊派教法思想的批判进行了批驳,显示了其护教意识。他的判教思想集中阐述体现在他的《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和《金刚乘密法概论》两篇着作中,两篇共同构成了觉囊派的显密判教体系。在《中观他空思想要论》的开篇,他说:“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16]从他所示的“总示教派差别”这一表述,我们就可觉察到多罗那他判教意识上的主动性。多罗那他依“三转*轮”原则构建出了觉囊派的系统判教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对印度学派的判释上,具体可概括为:

  外道:顺世派

  数论派

  棵体派

  随行本尊殊胜派

  静虑派

  佛教:小乘 说一切有部

  经部

  大乘 唯识派

  中观派 普通中观派(自空中观)

  大中观派(…

《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何杰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