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何杰锋)▪P3

  ..续本文上一页他空中观)

  金刚乘 事部

  行部

  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

  在他的判教中,他首先对外道进行了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觉囊派受到以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其它各派的攻击,认为该派思想非佛说。多罗那他首先阐述这一问题应该说很有必要性。他说:“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认为,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上没有清净善趣道。数论派、裸体派、随行本尊殊胜派、静虑派都主张有善趣道。他们认为,弃罪修善,生为人和欲界天,修四静虑,生于色界,修五色界、四定,生于五色界。关于外道各派主张无解脱道的原因是这样的,所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能抛弃执我之心。所以,外道各派认为无解脱道。各派都认为,在从无始轮回相续而来的坚固执我心上;我遍一切处,即立有。修其义,我执没有其他对治,所以,不能舍弃我执。我执又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之常,了解此生和欲界为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实,欲小知足,修习慈悲和敌我平等性的乎等。四根本堕罪等也有见修善行,所以,承认有善趣道。”[17]这是多罗那他对外道思想的分析,也是多罗那他对本派非外道思想的一种解答。在多罗那他这里,其首先把本派和外道分开,并分析了各外道的思想,这为他将本派视作一纯正的佛教派别,并明确本派所依的经典及印度佛教的学派传承至关重要,这也体现了多罗那他判教思想的现实性。

  之后,多罗那他对本派与其它藏传佛教派别在认识方面的一些不同,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对大乘思想的阐述中,该派将前瑜伽行派认为是瑜伽行派,而将无着、世亲所开创的瑜伽行派则归为“大中观学派”中,并作了解释。他说:“尊者难陀,尊者正军(波罗摩斯那),以及尊者真谛(萨牟萨睹耶)三人持瑜伽唯识宗义,造论无数。于阿赖耶之解释,此三尊者,说为前之瑜伽师,无着弟兄,说为后之瑜伽师。非彼无着弟兄,为前三人徒众,此之所示,甚明显也。”[18]对于唯识派的认识,觉囊派认为这是“在印度由于出现了类似他空中观的唯识宗的思想,西藏许多学者将其弄错误解”[19]的缘故。同时,他又指出了这一唯识派所依据的经典,他说,“唯识宗认为,《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四部经典是了义经,其余非了义经,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罗汉”。[20]继而,多罗那他系统阐释了对中观学派及“中观”内涵的认识。对于中观学派,觉囊派认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学派具体分为了两派,即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普通中观学派包括佛护开创的中观应成派,清辨开创的中观自续派,寂护开创的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尊《般若经》为了义,其它经典为不了义。大中观派“在藏地指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着作和无着、世亲论师的释着为代表。龙树论师明确提出了法界空,这和无著论师等人所说的他空是相同的。……大中观派根据三转*轮的一切经,尤其根据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经》、《大空经》等初转*轮诸经和《弥勒请问品》、《般若波罗密多五百颂》等中转*轮经,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未转*轮经,显示法性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涅槃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21]这样,觉囊派就把龙树、无着、世亲全都纳入了他们认为的“大中观”学派中来,以此消除了他们间见第的矛盾,实现了他们思想在觉囊派教义思想中的融通。

  在表明本派的学派渊源后,多罗那他又从“中观”思想的内涵人手,对中观思想的“深意”分为四个层次来解读即(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共通中观,多罗那他认为其为普通中观派的认识层面,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以末转*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中转*轮的《般若经》等为了义经,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大中观,即“他空见大中观”,觉囊派自称为“他空大中观”,它是“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涅槃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他在《现观庄严论》中概略叙述法语,在《经庄严论》、《中边分别论》、《辩法法性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读诵经藏,不共宗派,在《宝性论》中详细的抉择,解释这些论着思想的人是无着和世亲两位论师,无著论师着的《宝性论释》对不共教派作了详细的论述。”[22]中观不共义,多罗那他认为是本派对“中观”所独有的认识。这一层次的“中观”是已认识到了“他空”背后的“胜义有”,即是佛性,并认为佛性、心、实体的“空”是等同的,也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中观秘密义,多罗那他指出佛本具有身智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法身”这些概念,也就是把“中观”思想上升到密法层次来理解。这是觉囊派所要追求的“中观”的最高层次,即通过密法修习,来认识佛性并成佛。

  相对于多布巴的判教,多罗那他的判教思想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为抬高本派教法,独列了它继承的“大中观”学派中的经典,即认为未转*轮的经典为了义经,而把初转*轮和中转*轮全都归为不了义经,反映了觉囊派与藏传佛教其它派别教法思想上的斗争在判教思想中的体现,也说明了此时的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还有一方面就是第一次在觉囊派判教中对密宗进行判释,将其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个层次;并对他们所依经典及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多罗那他将印度学派分判为外道、小乘、大乘、金刚乘的认识,这在觉囊派的判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最全面也是最系统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印度对印度学派思想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时因政治斗争而促使教派间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对本派与他派传承关系、教法思想做一明确分别的时代需要,

  总之,觉囊派的判教就是对所有经典在以“时”判教前提下,沿着印度佛教学派发展的脉络,用“三转*轮,,的方式,并结合众生“根器”,在“中观他空见”的佛性思想指导下对佛教思想进行的整体判释。他的判教思想的系统性,具体体现在该派对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中的中观思想、唯识思想和如来藏佛性的融通及合理剪裁上。其判教思想的实践意义,有力地维护了觉囊派教义思想的独立,虽最终未能避免政治上的打击,但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阿旺·罗哲扎巴:《觉囊派教法史》,许得存译,第14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土观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第112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廓诺·迅鲁伯:《青史》,郭和卿译,第460-46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多布巴:《山法了义海论》,德格藏文版。

  [5] 多布巴:《山法了义海论》,德格藏文版。

  [6] 多布巴:《山法了义海论》,德格藏文版。

  [7] 索南才让:《多罗那那评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8]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 多罗那他:《他空精义》,格藏文版。

  [10]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8页。

  [11] 云丹嘉措:《知识总汇》,转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第121—122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2] 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第120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多罗那他:《他空精义》,德格藏文版。

  [14] 多布巴:《山法了义海论》,德格藏文版。

  [15] 多布巴:《山法了义海论》,德格藏文版。

  [16]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2页。

  [17]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2页。

  [18] 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王沂暖译,第31页,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年版。

  [19]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7页。

  [20]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6页。

  [21]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沦》,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5—296页。

  [22] 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许得存译,见于《觉囊派教法史》,第296页。

  

《简论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何杰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