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教義
第一、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有真如本體,與藏中甯瑪派的大園滿,噶舉派的大手印,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頗爲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于“勝義有”類。覺囊派與藏中持應成派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全完對立。因此被視爲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曆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于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後裂爲若幹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叁轉*輪中的末轉*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中觀之教。
關于佛的叁轉*輪,各派亦有異說。
《土觀·宗派源流》說:釋迦牟尼一代教言,總結爲叁轉*輪。初期教法爲四谛*輪,屬小乘教;中期爲中觀;末期爲唯識,此二爲大乘教(《宗派源流》19頁)。
覺囊派不同意末轉*輪僅爲唯識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爲順應衆生根機,轉了叁次*輪:初爲小乘轉四谛*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爲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後成爲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後成爲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而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來藏,衆生本具之佛智等,爲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诤之處(原書3-5頁)。
關于判教各隨所需,曆來就有許多爭議.據內地佛典記叁時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經》。初輪是小乘教,中輪是法性空宗,末輪是法相唯識,此二是大乘教,對于初輪沒有爭議,爭論較多是在中輪和末輪上,那一輪是了義教
爭論的原因由于各大論師各對佛語解釋不同而産生了各種宗派。
最早解釋佛語而作論典的人是龍樹菩薩,約公元叁世紀時人,他是開創大乘之軌範,解釋佛中輪密意,造中觀《理聚論》,破小乘的色心實有論,提出緣起無性,色心一切皆空說,他的隨學有提婆、佛護、清辯等創立了中觀學派,後來因各自觀點不同又出了若幹支派.但都承認中輪爲了義教,末輪爲不了義教。後來無著等出,不滿于一切皆空之“畢竟空”說,依末輪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勝義有說,他的隨學有世親、安慧、陳那等亦因各自的觀點不同,裂爲各小派,他們說末輪的初期是瑜伽行唯識派,後期是唯覺明的中觀學派,總屬于“勝義有”論派,承認末輪爲了義教,中輪爲不了義教。後人把龍樹之門稱爲“空”宗,無著之門稱爲“有”宗。空有之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叁時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
本來龍樹開辟之空宗,無著開辟之有宗,在藏在印均稱爲大乘之二車乘,喻如日月二光或稱世間二眼故空有二宗是相輔相成的,不應有高下之分。(《宗派源流》1頁)、(《知識總彙》中553頁)。
關于無著的學說,在印在藏大多都說爲是唯識學,覺囊派不承認只是唯識,認爲無著世親是解釋佛的末次*輪,提出如來藏和自覺智,屬于大中觀的了義教.他們就是隨行無著所倡導的勝義有即他空見的中觀學說。西藏的學者們對無著産生誤解,主要是他們沒有把唯識和唯覺明(不二智)分開的原因。因此他們獨尊龍樹認爲是中觀正宗,貶低無著認爲只是唯識而不是中觀派。(《知識總彙》553頁)。
覺囊派的看法認爲這些學者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多羅那他把中觀分爲四個層次: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叁、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
(一)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輪後宣說之《般若經》等爲了義經。龍樹爲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爲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爲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他空精義》232-233頁)。
(二)大中觀主勝義有的他空見,覺囊派自認在藏就是他們的這一派,大中觀的根據的經典方面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曼經》、《妙臂請問經》、《大般涅經》、《寶雲經》等究竟了義諸經。闡釋經義的有:彌勒、無著、世親等的著述。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略提他空之義。在《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性論》等中作了詳細解釋,在《寶性論》中更詳細爲決擇他空之義。依覺囊派說,龍樹亦說他空見,他在理聚論中爲除常邊,成立爲空,在贊聚論中爲除斷邊,成立爲有(《文選》165-166頁)。如《法界贊》中亦提出勝義不空的中觀了義思想。陳那、安慧更發展了這種思想。從上述經典來看不僅宣說有唯識理論,並提出了法界真性,如來藏,不生不滅等(《二谛論》19頁),且是開創了中觀了義之宗(《他空精義》232-255頁)。
龍樹無著的他空思想傳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譯師和贊喀布齊等人所翻譯,覺囊派先輩所繼承,到了笃補巴時則更爲發揚光大(《他空精義》234-237頁)。
(叁)中觀不共義,提出了如來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衆生皆具。這佛性就是指常,樂,我、淨、正、真、善。(《文選》)154頁)。又說此爲法身。
(四)中觀秘密義,提出佛本具有身智一切德相,並提出了“法界”、“法身”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說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尤其是勝義法界指的是一切涅功德之所依。法身說明此爲佛之身、智萬法之所依。皆爲勝義有。(《他空精義》)241-245頁)。染法空了,淨法不空,此本根不變,因它爲勝義智慧善品之根,屬勝義有。自認爲這就是究竟的了義大中觀。覺囊派的大中觀,實際是在唯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識提阿賴耶識是有爲法,只能含攝染法,他們改提如來藏,是無爲法,染淨兼攝。
爲表示他們的教義是本自佛語經教,還提出了四依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經不依論,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他空莊嚴論》148-149頁)。又引《楞伽經》說;依于唯識理,不觀察外境,依于無相理(空宗),始知超唯識,緣于緣真實(有宗),又超過無相,非有相瑜伽,不能見大乘(《了義海論》274頁)。他們主張的勝義有,就是有相瑜伽。
第二、關于他空見。覺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這兩個術語。什麼是自空?說世俗諸法各以因緣而生,緣生不會有自體,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爲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萬德而不空者,則爲勝義有,加在勝義上的東西如他世俗二執離戲等皆空則名爲他空”(《二谛論》3頁)、(《知識總彙》中550頁)。自空、他空是對待來說的,說世俗是自空勝義當然是他空了,"他空”換言之就是承認勝義不空,"勝義有”反對“畢竟空”。這個名詞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沒有的,覺囊派爲了顯出他們的不共宗見(51),故特立此新名。
他空見不僅是依據印度的經論,純屬理論問題,他們他空見的來源,還是由于實際修證所體驗出來的。
勝義有論是來源于印度,他空見之名始自裕莫·木居多吉。他在修密乘的“時輪六支行”時,見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內顯發,乃衆生因位本具,以此爲據,倡說他空勝義谛恒常不變,由他秘密傳到衮邦巴·吐傑尊追,著《時輪心要本釋》和《瑜伽六支導引》。到笃補巴·協饒堅贊時始廣爲宣講他空見,其本人著有《了義海論》等,廣引顯密經教,證成其說。又後巧勒南傑著《廣略破迷論》,聶溫·衮噶白著《宗派莊嚴論》,多羅那他有關他空見的著述更多,不勝枚舉,于是他空之見遂廣爲傳播出來了。(《宗派源流》213-217頁)。
他空的理論如何建立的,他們提出叁空說。叁空說出自《經莊嚴論》(《二谛論》4頁)。
首先弄清空的概念。什麼是空,什麼是不空,空的是什麼,應當分辯清楚,于何物上無有何事則此事空,而其所余者則爲不空。(《了義海》242、247、246頁)。因此關于空性提出叁種空性來進行觀察。叁空性有:無物空性,有物空性,勝義空性。一、無物空性,指虛構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時間、大小,美惡等空無實質可得,這是一種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緣生法有實際事物作爲條件,但是緣起無自體可得,這又是一種空法。空的情況大概可以概括爲這兩種。任何事物均有兩面,空的反面就是不空。叁、勝義空性,勝義是離戲而空。空的什麼就是離戲,勝義本身不空。離戲就是離開加在勝義上的斷常有無諸邊執和二取有相之法(53)(《知識總彙》中547頁)。勝義空性具足一切勝義善品是諸法之本性(《文選》102頁),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緣起的無自性空,而是恒常不變之實相。此實相有種種異名,如真如、自覺智、空性、勝義谛、智慧、法性、法界等等,此爲慈氏(有宗)和龍樹(空宗)之所共許(《了義海論》295頁)。
《知識總彙》說智慧法性,其體本自元成,永不變易,不空常往。(原書中547頁)。《經莊嚴論》雲,知道無物空,又知有物空,知自性空後,方謂知空性(《他空精義》241頁),(《二谛論》4頁)。
再從二谛來看空有問題。二谛即世俗谛與勝義谛。世俗谛指世俗諸法,在世俗心中認爲實有,故名世俗谛,然皆是生滅變化,虛妄不實,是假有之有爲法。勝義谛在智慧觀照中見爲實有之法,則爲永恒不變之真實,故名勝義谛,是真有之無爲法。覺囊派特別強調勝義有,說它是常恒、堅固、雍仲離戲、寂靜、園成、自性成就、實義有、實有等(《了義海論》189頁)。
無物空和有物空屬世俗谛,均無自體是自空,屬空。…
《覺囊派教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