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于其中安置;中等的瑜伽士,也一定要知道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而且,于了知如幻當中能夠安住;下等的瑜伽士,也一定要把世俗當中的一些貪戀和頑執全部能夠抛棄,具足虔誠和清淨的信心;如果這些都不具足,真正是非常愚癡的人,至少他要能夠有一些歡喜心和信心參加會供輪的話,也可以稱之爲凡所結緣皆具實義的與會者。所以不管怎麼說,會供的參與者要真正俱足虔誠和清淨的信心,這是修行會供當中不可或缺的支分。
修行會供是俱足了很多的支分的。就像吉祥那洛巴把會供分成九個支分,而帝瓦巴把會供分成七個支分;邬金蓮花生上師則把會供分成五個支分,這五個支分也稱爲五圓滿。
所謂五圓滿,就是處圓滿、大師圓滿、眷屬圓滿、法圓滿、時圓滿這五種圓滿。
首先講處的圓滿,我們在修行會供的時候,不應該把自己修行會供時候,不應該把自己修行會供的房間觀想成世俗的房間,而應該把它看成是法界密嚴宮殿一樣的,就是蓮花光明刹土。這樣做觀想,就是處的圓滿。
大師圓滿,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上師並非凡夫,他的外相是自己的上師,事實上本體是同邬金蓮花生大士無差別的,這就是大師圓滿。
然後就是眷屬的圓滿,指的是在我們修行會供的時候,一切的金剛道友和金剛兄妹不應該做世俗的觀想,應該把他們觀想成是一切勇士和空行的群體。
然後就是法圓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會供,而是要知道這是依邬金蓮花生大士的自宗來修行生起和圓滿的甚深瑜伽。
最後就是時圓滿,要觀想自己在修行會供的時候是一切的上師、本尊、空行和護法雲集的時刻。
那麼,具足了以上這樣的五種清淨圓滿的觀想,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來修行的話,就是邬金蓮花生大士所說的五種圓滿之支分
下面開始講如何加持供品:在加持供品的時候,首先要在加持前有“嚷漾康、噢阿哄”這幾個種子字。在平常修行的時候,大家如果不明白含義,就憑自己的信心念誦也是可以的。因爲,蓮花生大士這麼說:“只要呈獻會供,都能自然得到加持。”如果能知道觀想所緣,而進行觀想的話那將非常殊勝。在修會供之前,首先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是本尊的身相,然後于心間放射光明,其中有“嚷漾康”叁個種子字,然後“嚷”字就化現出來火焰;“漾”就是風;“康”就是水,通過燒、吹、洗使一切的供器和供物都能夠清淨,用火燒使它清淨,用風把不淨物吹走,然後以水清洗使它變得清淨。
供器也要非常廣大,並不是只有我們所陳設的小盤兒、小碟兒那麼大,而是要要觀成遍滿虛空法界一樣的那麼廣大。
念“噢阿哄”的時候,是觀想自己所供養的一切供具供品,都不斷地清淨增長廣大而遍滿法界,在這樣觀想的時候,供物化成無執的甘露光明,就像魔術師把它變化出來的一樣,遍滿虛空法界,這其中包含有一切的人、天受用,比如說七政寶、八吉祥、八瑞物、王舍、宮殿、花園、海洲等等所有一切最善妙的供物,全部持于供養,而且在供養的時候,在眼當中是一切的美色,在耳當中是一切的妙音,在鼻子當中是一切的美味,然後在舌當中是一切的妙味,在身體當中是一切非常稀有的觸覺,然後在意當中是非常美好的感受等等,一切的五妙欲,無所不具,遍滿虛空法界當中,以此無邊的供養,來供養自己壇城當中的本尊,這個就是加持會供品的觀想方法。
然後是迎請,要這樣的觀想:首先,我們已經加持過供品以後,從無邊的密嚴刹土和無邊的佛世界,尤其在蓮花光明宮殿當中,迎請蓮花生大士,以及一切的諸佛菩薩聖衆,如同雲海一般現量降臨,這樣的觀想,就稱爲迎請。
修行的時候念誦會供當中的迎請頌詞,迎請一切的續部本尊、持明上師、勇士空行、六道父母前來受用外的供養、內的供養、密的供養、還有真實性的供養。就是說,我們真正要呈獻供養的時候,供養的對象也是無量無邊的,在迎請的時候這樣觀想,在供養的時候也這樣的觀想,要生起一個廣大清淨的淨相,來這樣的迎請供養。
迎請之外,下一個就是供養的支分。
供養第一個部分叫首供。首供這種供養要把自己所陳設的供品,觀想成無漏的、無邊的供雲海,然後在供雲當中,幻化出色、聲、香、味、觸這五妙欲的天女也是無量無邊的,持續供養上師、本尊、空行海會,這個稱之爲首供。
然後是忏悔的支分。就是忏悔自他一切衆生從無始無量劫以來到今生之間所積造的一切罪業,使之無余得以清淨,以此供物做爲忏悔的緣起,這就是忏悔的支分。
接下來是超度的支分。超度本身有很多複雜的支分,因爲時間的關系簡說如下:超度就是遣除一切給佛法和修行人造違緣的魔障就。超度的時候,並不是把自己所執恨的人觀想在所緣之內,以金剛橛來誅殺他,這樣是不如法的。主要是把一切的外、內、密的魔障和違緣,做爲超度的對象。
超度之後,就是呈獻的支分。呈獻是:了知于法界平等自性當中做呈獻。把超度了的表示貪、嗔、癡的血、骨、肉呈獻于一切的壇城本尊口中,這個就是超度後呈獻的支分。
接下來是受用悉地的支分。受用悉地時,自己首先做觀想來受用。當然,悉地物是不需要很多的。那麼,觀想的方法如果大家知道是最好,不知道的話僅僅具足清淨的信心來受用,也一定能獲得非常大的加持。受用的悉地物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飲食,而是俱足各種妙欲、加持,功德,我們把它稱爲悉地,這樣就具足了清淨的想法和受用悉地的觀想。如果你有這樣的淨想,我們就可以按照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等不同的規則來受用。
通常我們是按照阿底瑜伽的規矩,觀想我們的身體頂輪、喉輪、心輪具足叁根本的叁座壇城;我們的八識是八大菩薩和佛母;身體中無量的毛孔,是無量的空行海會。那麼,我們在受用的時候,可以說是在受用悉地,也可以說是在供養壇城,都可以的。或者以做內護摩的這種方式來受用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按照生起次第的觀法也可以,按照四灌來講,瓶灌可以把它觀成五肉五甘露的自性;密灌可以說是紅白菩提的自性;智慧灌可以想是方便和智慧的雙運;對于本淨句義灌,可以想空性和廣遍了無差別的受用,如果能夠知道這些的話,這樣受用就是可以的;如果不了解的話,你自己只要俱足虔誠的信心,觀想獲得殊勝的悉地,遣除一切修行的違緣就可以了,一般受用悉地的時候要有這樣一些觀想。
我們的供品也不應該陳設的太多。壇城當中設置很多的悉地物,在分悉地的時候,每個人分了很多,吃不了,剩下了就扔出去,這樣非常的不好。雖然說在會供當中,在藏地有六種滿足的說法,其中就有瑜伽男女飲食滿足,也就是說,會供的時候像吃飯一樣的,吃到吃不動爲止,倒是有這種說法。可那是我們平常的時候,修行會供時不能這樣子,讓別人看起來好像是這些甯瑪派的修行人,一說念經的時候,一大堆的供品供在佛堂裏,結果待一會兒一看,供品都跑到自己跟前,然後沒完沒了地吃,這個樣子是不行的。
還有受用“匝嘎”的時候,有的人本來是有酒瘾的,嘴裏卻說:“我對甚深密宗供物非常的有信心,再給我一點兒吧。”然後就咕咚、咕咚地灌下去,然後再給點兒吧,然後又灌下去,像這樣是非常不如法的。在受用“匝嘎”的時候,有一點兒就可以了,用自己的無名指蘸一點,放自己舌頭上這樣加持就可以。因爲這只是一種緣起物,只要有堅定信心、俱足了清淨心的情況下,自己的身體爲殊勝的佛身,身體當中的每個支分都是佛菩薩的壇城,在這樣的清淨心當中受用一些就足夠了。所以,希望大家做會供時候,不管“芒薩”也好,還是“匝嘎”都是一點點兒,夠自己受用一下或表示一下就可以。不管你受用的多或者是少,不管用哪種方式受用,總之在念余供之前,必須要受用完畢。這個是受用悉地的支分。
然後是余供,就是我們在受用完悉地之後,要把剩余的供品供向壇城之外的這些護法衆。壇城之外的護法衆主要是過去邬金蓮花生大士攝授的,教令他們來護持瑜伽行者,遣除一切修法的違緣。當我們在修行余供的時候,要具足了清淨的禅觀,把供品觀想成無量的甘露相狀,具足各種妙欲,然後來布施,或者供養。這樣觀想供養之後,把供品送到自己修行會供的壇城西南方七十步之外的屋頂等清淨的地方。白天的時候,在余供上面有香點燃供養;夜晚的時候,余供上面要點燈,余供堆在一起絕對不可以散開,散開有上師和弟子分離、金剛道友不團結的緣起,不能讓狗碰到,余供是這樣安置的。
余供修完之後就是做圓滿的回向和發願。
在回向和發願的支分當中,最主要的是把自己修行的一切善根和福德乃至于會供當中一切有漏的資糧和無漏的資糧,攝集一處,爲了一切的衆生都能于此生之中成就金剛持佛果的緣故,做圓滿的回向。
總而言之,修行會供也好,修行任何一個法的時候,要具足叁種殊勝的攝持。所謂叁殊勝也叫叁正士道,這當中所說的就是最初的時候,加行要有廣大的發心,也就是我們在修任何善法之前,首先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自他一切的衆生都能成就無上菩提的緣故,生起廣大的發心,這個是加行殊勝。
在正行當中以無緣來攝持,正行無緣指的是沒有分別和造作之心,沒有任何的妄想摻雜在內,我們在會供的時候也是如此,會供當中不可以說話,互相開玩笑,在會供當中彈一下手指的聲響,罪業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說在會供當中,這個一定要注意。會供的時候,不可以雜言,更不可以亂走亂動,要專心住于禅觀之中。這是正行無緣殊勝;最後是圓滿的回向,把一切修行的善根和功德回向一切衆生成就佛果,這樣是了無貪執的回向,這是結行回向殊勝。
以上是會供的略說,我們會供當中還應當要知道的如:叁不離、五種不蔑視、叁種安住、叁種斷棄等等,非常多。總之,在我們修行會供的時候,不離開你自己的身體即是本尊的觀想,不離開自己的語言即密咒的觀想,不離開自心禅定,這個就是叁種不離。還有在修行會供當中,不可以摻雜各種妄想,各種分別取舍之垢。比如沒有攝持會供品之前,自己就已經想好了,我今天要攝持什麼樣的會供品,待一會兒受用它;或者擺在壇城上後,自己先趴在壇城前,看哪個東西最好吃,待會兒我就吃它;也不可以想,去年的供品比今年的差一些,或者這一次的不如上次的好,昨天的比今天的更好等等,這些分別取舍的想法都是不可以有的;還有是爲了吃的緣故,把自己的食品擺在供桌上,待一會兒准備把它全部吃掉;不可以在修行會供的時候想這個東西不幹淨,我不吃,我先把好吃的東西吃掉;除了大家餓得要命的時候,可以多吃一點之外,平常的時候大部分供品應當供養壇城,只取少部分做爲受用就可以了。總之,在會供的時候,不摻雜任何分別念的汙染,才可以說是清淨的會供。
會供的時候,要以一個清淨的心來進行。如是在會供的時候彼此之間開玩笑,或者爭吵,這是非常大的過失。就像經續當中所說的那樣,如果會供當中有爭吵,發出一些聲音或者嬉戲的話,這是會供之墮罪,根本墮罪。這個罪業是非常重的!因此在會供的時候,大家應該具足威儀,然後安靜莊嚴的來受用會供,並且不離開禅觀,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會供方面,需要講的還有很多,因爲時間的關系,在短短的時間當中,給大家做了這樣的介紹。因爲大家經常要做會供,如果不知道會供基礎知識的話,很可能在會供當中不僅沒有積集資糧,反而使自己造下各種過失;爲了避免這些過失,給大家做以上的略說。
在我們講這些之前,有很多來這裏求法的人們,在法王如意寶還有其他的正士善知識面前已求了許許多多的法。在沒有詳細的給大家講這些內容之前,大家已經對會供有所了解。那麼在未來的日子當中,通過大家不斷地修行和了解,一定能夠掌握更廣大的、更細致的會供方法。所以,這次沒有廣說,主要是對大家有一個提示的作用;大家也應該在歡喜心當中認真地聽聞並且受持。
會供有關的開示基本上就是這樣,現在是因爲有譯師的緣故,有些人想這個時候方便學一學法。爲了滿足你們的這種願望,所以給大家略講。
(譯者:現在,把我們講授會供略說的功德和我們聽法的功德還有叁世所積一切的善根功德都集積一處,爲了叁界六道一切的父母衆生都能于此生之中成就究竟佛果的緣故,做圓滿的回向,吉祥圓滿!)
本文根據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講法錄整理成文字。
《阿傍大伏藏師會供略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