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祖庭——淨業寺
楊作舟
淨業寺,亦稱白泉寺,位于陝西長安縣沣峪口內,走向五裏,東望山腰,沿溪而上,再行叁裏,即後安山,寺依山崖而建,頗具形勝。距古城西安六十華裏。林壑幽靜,風景優美,遠離塵囂,便于靜修,堪稱終南名刹。唐道宣曾住此寺潛心著述,弘宣律學,開創了以研習和傳授戒法的宗派——律宗。成爲中國佛教律宗的發祥地——祖庭。寺外峰頂上有道宣律師舍利塔巍然屹立,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布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叁年被國務院列入西安地區八大開放寺院之一。
道宣,俗姓錢,幼年在長安日嚴寺出家,二十歲從禅定寺智首律師受戒,在其門下聽受律學,奠定了他創宗立論的律學基礎。他曾跋涉山川,四方參學,叁十歲以後即從事各項著述。並身體力行,邊修邊傳。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道宣往終南山棲居于仿掌峪(沣峪)修習定慧。因乏水,有清泉湧出,以其所居稱白泉寺。他即在此行般舟定,九十日夜,不坐不臥。道行潔高,靈感殊多,有天人送供,天王子張瓊衛護(寺後有當年靜修的“舼麻蘭若”舊址和送供臺石尚在),並在此整理十年來的律學心得。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到貞觀十六年(公元632年)就撰成《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叁卷、《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叁卷、《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一卷、《四分律含注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鈔》一卷等。後又往諸方參學。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返終南山住豐德寺,在此完成了他開啓的南山宗義五大部疏鈔著述。《長安志》載,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诏終南山道宣律師在清官精舍(淨業寺)創立戒壇,爲諸州沙門二十余人傳授具戒。同年撰有《關中戒壇圖經》、《釋門忏悔正行儀》等。以上著述是他對《四分律》的開宗弘化以及總括諸部,會通大小的創見。他對律學的整理,隨其樂欲,成立自宗,竟采大衆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成爲世稱南山宗的一大律學體系。道宣一生研究著述,弘律演戒,大多時間是住在終南山淨業寺,並在山樹立了精密的律學範疇,後人稱他弘傳的《四分律》學爲南山宗,尊他爲南山律師。
道宣在佛學上的成就,除創立了中國佛教一大支派——律宗外,在佛教文史學上也有極大的貢獻。如他所撰的《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等著作,對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道宣生平。叁衣皆紵,一食唯菽,行則杖策,坐不倚床。其戒律精嚴,天人感通,佛界稀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圓寂,門人爲他建舍利塔于寺外峰頂上,永作紀念。高宗皇帝诏令天下寺院圖形塑像,以爲典型。
淨業寺創建于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因道宣在此弘宣律學,唐時極盛,後即陵夷。中隔七八百年,興衰無考。據現存碑記所載,明正統二年(公元1547年)住持雲秀重修。天順四年(公元1466年)住持本泉重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住持際桂重修。道光十二年(公元1852年)住持明川重修淨業道場,並置田養寺,立有常住規約碑記。
清末民初,寺宇荒殘。民國十年(1921)以後,有閩僧智海住持該寺,在南洋募緣,修寺置田,供養戒德,並在東溝建茅蓬一十八處。以供住山靜修的禅和,綠化荒山,培植風景。道場之盛,名聞遐迩。智海和尚對律宗祖庭的複興,慘淡經營,數十年如一日,可謂功德無量。解放後,智海返閩,繼任住持智真,仍能保持原狀,領導僧衆護山造林,大量栽植果樹,以備自養。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九日舉行觀音法會,特請海燈法師傳授沙彌戒、五戒。當時寺院較爲完整,住僧五十七人,如法如律,結七靜修,在終南一帶可算稀有的道場。此後由于左的運動逐漸衰落,“文革”中殿宇佛像部分被毀,宗教活動亦即停止。一九八叁年落實宗教政策,有青年僧解明住持該寺,募緣整修殿宇,人民政府給予支助,十年來的建設,現在的淨業寺,已規模一新。有山門叁間,院中松柏成蔭,東有伽藍殿叁間,齋堂五間。西有觀音殿叁間,禅堂五間。正中即大雄寶殿,新塑叁佛像和二菩薩像。大殿東側庫房叁間,對面僧寮叁間,西側客堂叁間,對面法華堂叁間。大殿後有石砌券洞叁孔,爲僧人靜修之處,基本上成爲一座完整的寺院。現任住持古道,住僧一十叁人,已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最後獻上一偈:
淨業古刹,律宗祖庭。廣演毗尼,開祖宣公。
聲聞五印,天人感通,著述宏富,傳統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