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祖庭隆昌寺
黃常倫
寶華山,位于江蘇句容縣境內,有大小山頭叁百六十多個,周圍面積達百余華裏,隆昌寺位于寶華山的中心處。各個山頭形如蓮花瓣,隆昌寺好象蓮花蕊,整個寶華山宛如一朵蓮花。又因山中多寶,地面有青松翠竹、茶葉、果木和藥材,地下有銅、煤等礦藏,故名寶華山。有說因梁代寶志禅師曾結茅山中,創蓮花庵,後世將人名寺名合並稱寶華山。
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監元年(502),初名寶志公庵。明萬曆叁十一年(1603),妙峰大師得到慈聖太後的支持,造銅殿叁座,分供峨眉、五臺、普陀叁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銅殿,從武漢運往普陀途中,遇風受阻,遏于金陵。當時福建沿海一帶常遭倭寇搶劫,普陀僧衆爲銅殿安全計,要求供于內地。時由金陵諸刹議決,遂將送普陀之銅殿奉安寶華山,內供觀世音菩薩像。明神宗賜《大藏經》一部及護國隆昌寺額。
此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依山勢而建,規模宏偉。在隆盛時,常住僧衆叁百多人。寶華山除隆昌寺外,山之周圍東有芳庵,西有茶庵和九蓮社,南有一葉庵和鹿山庵,北有龍潭下院、定水庵。隨著年代的變遷,四方庵社均已無存。隆昌寺主體建築尚有房屋數百間,僅大雄寶殿和大悲樓(即韋陀殿)爲主的四合院占地面積即達七千百二多平方米。戒臺、齋堂、無量殿、銅殿、文殊院和慈姑樓等主要建築也都保存完好。
寶華山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叁昧寂光律師請建戒壇于寶華山,大弘律宗,盛極一時。接著有見月律師(1602~1679)繼承法席,頗多建樹。至第叁代定庵德基,采諸部精華,發前賢底蘊,著《毗尼關要》十六卷,《羯摩會釋》十四卷,《比丘戒本會議》十二卷,使傳戒規範嚴整完善。自此以後,全國各寺廟的授戒儀規,都以寶華山隆昌寺的《傳戒正範》爲藍本,甚至連寶華山的唱念,也是江南佛教寺廟的標准唱腔。
隆昌寺每年春秋兩期傳戒,每期前來受戒者達千余人。據說該寺大雄寶殿前丹墀地面是由一千二百五十五塊石磚鋪成,這意味著每次傳戒必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前來受戒。
漢地翻譯戒律和實行受戒,始于曹魏嘉平年中(249~253)。北魏孝文帝時(471~499),法聰律師在平城開講《四分律》。至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開南山宗;相州日光寺法砺,開相部宗;西太原寺東塔懷素,開東塔宗。以上叁家,並稱唐代律宗叁系。後來,只有南山一系傳承獨盛。唐五代後,毗尼旨趣漸至廢馳。迨明神宗時,古興和尚重興南山宗,叁昧和尚接踵宣揚天下,經過幾代律師努力,遂使寶華山成爲全國傳戒中心。
寶華山隆昌寺建築形式獨特,方丈室和藏經樓分別在大雄寶殿兩旁,叁者呈一直線。寺內屋宇相連,重重疊疊,主體建築象一把鎖;當地人稱爲鎖式結構。無量殿,沒有用一釘一木,全用漢白玉石砌成。這種獨特的建築結構和雄偉的建築群,本身就是一批很有價值的古代文物。打開1965年的文物登記簿一看,當時寺內收藏的文物很多。乾隆皇帝的枕頭和龍頭拐杖,緬甸玉佛,日本銅鍾,還有黃袍紫衣、名人字畫等,不勝枚舉。雖然不少文物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和散失,但還有一部份文物暫時存放在南京及句容縣有關單位。
寶華山在曆史上受到帝王、卿相、名人學士的重視。清康熙、乾隆諸帝均數訪寶華山。民國時期,國民黨元老戴傳賢于抗戰勝利後從四川成都運來一批木料修理隆昌寺,並在拜經臺修建孝敬碑等。拜經臺上,還有張治中修的“哭弟亭”。九世班禅也曾隨戴傳賢到過寶華山。現在,國內外不少佛教徒到南京時都要訪問寶華山。美籍華人樂渡法師和加拿大籍華人誠祥法師一行,1984年6月專程來寶華山觀光。
解放後,寶華山住有一百二十多名僧人,自1953年起,他們耕種水田一百叁十八畝,管理山林二千六百六十六畝,全寺僧衆生活全部生産自給。1984年6月16日,爲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駐寶華山的解放軍某部將寶華山隆昌寺全部房屋歸還佛教界。江蘇省佛教協會派僧人上山看管寺廟,並籌集資金,按原貌修複隆昌寺。近幾年來,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先後撥款叁十二萬元幫助修複該寺。1984年11月7日,句容縣建築工程隊已上寶華山開始動工維修。目前正在全面修繕。
1987年冬,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到寶華山視察工作,對隆昌寺修複工程提出了重要意見。樸老向同行的香港佛教志蓮圖書館主任宏勳法師建議,希望香港寶蓮寺將正在南京鑄造的天壇大佛五分之一的模型留供寶華山。寶蓮寺方丈聖一法師等非常支持樸老的建議,決定將此像奉獻寶華山,並負責裝金,使律宗祖庭又添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