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律宗名刹——唐招提寺
李賀敏 張琳編譯
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總本山,也是南都(奈良)七大寺之一,別稱唐律招提寺。位于奈良市郊外五條町,占地面積約七公頃。天平寶字叁年(759)由我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創建。
一、鑒真和尚與日本律宗
公元九世紀以前,中國佛教各宗派相繼傳入日本,流行于上層社會,並形成了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成實宗、俱舍宗史稱“奈良六宗”。因爲當時奈良爲國都,相對于平安時代(794—1192)的京城京(今京都),又稱“南都六宗”。以“奈良六宗”爲中心的奈良佛教有以下特點:(1)佛教在國家直接控製之下,派往中國的留學僧和求法僧由國家決定,即“奉敕入唐”,往返搭乘遣唐使的船。(2)在各宗最早的傳入者和學僧中,朝鮮半島的僧人和中國僧人占很大比例。(3)六宗剛剛傳入,各宗派之間沒有嚴格界限,一寺一人兼習數宗的現象較爲普遍,六宗只具有學派性質。(4)奈良六宗是以後日本佛教宗派的出發點,其中法相、華嚴、叁論叁宗繼續發展,而六宗僧人從中國輸入的佛典教法,直接影響到平安時代創立的真言宗和天臺宗。
日本在佛教傳入後雖也從朝鮮半島和中國傳入一些戒律,但長期以來不能按戒律規定舉行度僧授戒的儀式。按戒律規定,歸依佛教並受五戒成爲居士,受十戒成爲沙彌或沙彌尼,受具足戒才成爲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時,必須有叁師(戒和尚、教授師、羯磨師)七證(七位充當證人的和尚),或至少要有“叁師二證”,才可舉行儀式,對授戒儀式也有種種相應的規定。日本因爲長期缺乏系統的律學理論和律師,僧尼出家受戒,或是請受過戒的僧人授大乘叁聚淨戒,或是在佛菩薩像前“自誓受戒”。由于僧尼享有免除課役的特權,朝廷嚴格控製僧尼出家的數字,但在通行這種授戒方法的情況下,難以製止私度僧尼。在日本僧尼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爲加強對僧尼的管理和通過集中授戒控製僧尼人數,朝廷積極從中國輸入律學著作並邀請中國律僧赴日傳律。
天平五年(773),聖武天皇敕興福寺僧榮睿和大安寺僧普照搭乘第九次遣唐使丹墀廣成的船入唐求法,並請高僧赴日傳授戒律。天平八年(736),洛陽大福先寺僧道璿攜華嚴及律宗的章疏應二人之邀赴日,在大安寺宣講《行事抄》。但把中國律宗正式傳入日本的是我國唐代高僧鑒真。
鑒真(688—763),唐垂拱四年生于揚州江陽縣,俗姓淳于,14歲隨大雲寺智滿禅師出家爲沙彌,18歲從光州道岸禅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遊學東都洛陽,繼入西京長安。次年,從長安實際寺弘景律師受具足戒。開元七年(713)回到故鄉,駐錫大雲寺宣講律疏。鑒真和尚道譽頗高,被尊爲江南第一授戒大師。
天寶元年(742),在唐已留學十年的日僧榮睿、普照,聽說鑒真的律學造詣,特到揚州大明寺邀請鑒真赴日傳律。天寶二年(743),鑒真應邀開始率弟子東渡。他“爲是法事,不惜身命”,曆盡艱辛,六次東渡,五次失敗,前後花費11年時間,于日本天平勝寶五年(753),以雙目失明之身,搭乘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的船只到達太宰府(今福岡)。第二年(754),在東大寺大佛殿前設戒壇,以“傳燈大師”位向聖武太上皇、孝謙天皇等440余僧俗授菩薩戒,還有80余位當時日本高僧棄舊戒而重新受了具足戒。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
天平勝寶七年(755),在東大寺大佛殿西側建戒壇院,爲日本全國中心戒壇,它與後來建立的西部觀世音寺戒壇(築前,今福岡)、東部藥師寺戒壇(下野,今枥木)合稱爲“天下叁戒壇”。翌年五月,鑒真與東大寺開山良辨同被敕任爲大僧都,鑒真弟子法進被任爲律師。孝謙天皇爲供給四方入京從鑒真學律的僧人食宿,施給備前國(今岡山縣)水田百町(一町等于一公頃),又賜給鑒真新田部親王(聖武天皇之子)舊宅作爲修建伽藍之所。天平寶字叁年(759)八月,鑒真創建唐招提寺。自此,與弟子法載、義靜、如寶等人在這裏集中精力研究和傳授戒律,培養人才,而把原在東大寺的事務轉交弟子法進接任。鑒真在這裏駐錫4年,天平寶字七年(763)農曆五月六日示寂,享年76歲。在日本,他生前被尊爲“大和上”,死後谥“過海大師”,並被後人奉爲日本律宗初祖。
當時日本已形成了佛教國家的意識形態,但使其更加完善,當歸功于鑒真和尚。除了在佛教史上的貢獻外,他還將唐代建築、雕刻的新技術、醫藥等新知識傳到日本,對後來的日本文化産生了深遠的不可估量的影響。鑒真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發展史上的大功臣。
二、唐招提寺的七堂伽藍
1963年,中日兩國佛教徒和各界人士共同舉行了紀念鑒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的豐富多彩的盛大活動,爲促進中日友好及恢複兩國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以鑒真和尚爲開山祖師的唐招提寺,爲了重振昔日雄風,以此爲契機,按照天平時代風格,重建了唐招提寺標志性建築——南天門。穿過南天門,雄偉莊嚴的金堂便映入眼簾。
金堂(日本國寶)是寺院伽藍的中心建築,奈良時代的主要寺院均由走廊環繞。唐招提寺金堂四周的走廊雖然不複存在,但它因是日本奈良時代唯一現存的金堂而名滿天下。金堂建築年代不詳,據寺存史料及建築局部細節樣式推算,當建于鑒真示寂(763)之後的寶龜年間(770—780)。金堂闊七間(27.9米),深四間(14.6米),采用單層、瓦頂、寄棟造法。屋脊兩側有鸱尾,其中西側是奈良時代的原物,東側複製于鐮倉時代。柱子的排列也有其獨特性,即柱子間的距離從中間至兩側依次遞減,中央一間的長度爲十六尺(天平尺),以下分別是十五尺、十叁尺五、十叁尺和十一尺。
堂內供奉本尊盧舍那佛像。像高叁米,面相豁達,兩頰豐盈,胸部凝重渾厚,系采用“脫胎幹漆”技法塑造出的傑作。其製法是首先以粘土塑造像芯,在像芯上用漆將布貼上製成外芯,再用香木的粉末和漆調和的糊料潤飾細部,糊料膠著固定後,將像芯的粘土弄碎取出,其空間內編進木框以避免塑像崩塌,最後施以各種色彩完成塑像。它是摹仿唐代風格的大理石雕塑手法進行雕刻的。這尊盧舍那佛像充分表現出“脫胎幹漆”造像特有的麻布的豐滿、舒展之妙。只有在鑒真和尚的寺廟才有可能再現如此絕妙的盛唐風格。本尊東西兩側分別是藥師如來像(高3.36米)和千手觀音像(高5.35米)。前面是木雕的梵天、帝釋天像及四大天王像。天花板、梁柱、門窗上隱約還能看到繪有菩薩、飛天等彩色圖案,整座金堂莊嚴華麗。每年的中秋月夜,還在這裏舉行向諸尊佛像獻燈的賞月贊佛會。
講堂(日本國寶)是講經說法的場所,在金堂後面,與南大門、金堂同處于伽藍的南北中軸線上。闊九間(33.8米)、進四間(13.5米),采用單層、覆瓦、歇山式屋頂建築樣式。鑒真和尚親自創建,由平安宮的東朝集殿遷移而成,因此引人注目。現在平安宮原址已變成一片草坪,沒有任何遺迹,僅存遷移至此的講堂。因此,唐招提寺的講堂對于研究日本古代宮殿建築極具參考價值。堂內安奉本尊彌勒如來像(鐮倉時代)及持國、增長二天王像(奈良時代)。
金堂與講堂之間的西側是鍾樓,東側是鼓樓。鼓樓建于仁治元年(1240),是唐招提寺內唯一的多層建築。雖名鼓樓,但其內未放大鼓,不具備鼓樓功能,而是爲了安放鑒真和尚帶來的叁千粒佛舍利才建造的,因此又稱舍利殿。現在每年5月19日,在這裏舉行頒發團扇儀式(中興忌)梵網會。唐招提寺曆史上曾幾度興衰,覺盛(
—1249)爲中興唐招提寺作出了很大貢獻,元德二年(1330)被追贈爲“大悲菩薩”。爲了紀念他,每年在覺盛示寂的5月19日這一天,把供奉于像前的古式團扇,贈送給前來參拜的有緣之人。中興忌梵網會與宗祖鑒真和尚的開山忌舍利會(6月6日)及自解脫和尚開始于1203年的釋迦念佛會(10月22日、23日)一起構成唐招提寺最重要的法事活動。
鼓樓東側有座長大的建築,它由兩部分組成:南側名禮堂,是舉行釋迦念佛會的道場;北側稱東室,是寺僧住宿之所,即僧坊。中間以名爲“馬道”的通道相隔。與東室相對稱的是西室,在講堂西側。西室當時也是僧坊,江戶時代毀于火災,目前只剩石基。
禦影堂在金堂、講堂等唐招提寺主要伽藍的北部,堂內安奉鑒真和尚像(高80.1厘米,日本國寶)。鑒真像與金堂內的盧舍那佛像一樣,均采用“脫胎幹漆”法。該像結跏趺坐,神態安詳,雙目緊閉,坐姿端莊,栩栩如生。他那堅強的意志和精湛的學風,使人油然而生無窮的敬意和親切之感。據說鑒真弟子忍基夢見講堂橫梁斷裂,即預知和尚即將示寂。爲使和尚尊姿永傳後世,鑒真的弟子們于公元763年春天塑造成這座鑒真和尚像。它是日本最古老、水平最高的肖像雕刻,是1200余年來唐招提寺的精神象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堂內四周挂有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的風景壁畫,共分二期完成。1975年完成的第一期作品取名《山雲》和《濤聲》,皆以日本的山和海爲題材。雖然鑒真和尚已雙目失明,但他仍能聽到日本山巒的風聲及大海的濤聲,並以山和海來象征他的道風高尚、慈愛深重。第二批作品《揚州薰風》、《黃山曉雲》、《桂林月宵》完成于昭和五十五年(1980),描繪的都是中國的名山勝景,表達了鑒真雖然身在異國,但仍念念不忘祖國風光的思鄉之情。鑒真和尚像不知曾感動了多少人。1688年,日本著名俳句(1)詩人松尾芭蕉在參訪唐招提寺、拜谒鑒真和尚像時,爲異國盲聖坐像的神態所感動,留下千古絕唱:“新綠滴翠,何當拭去尊師淚。”柔和與剛強兼備的鑒真也感動了法國文化部長。1977年4月,鑒真和尚像…
《日本律宗名刹——唐招提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